- 吴龙涛;吴辉碇;孙兰涛;张蕴斐;刘煜;韦小琴;
鉴于渤海海冰监测和预报对海冰卫星遥感数字化产品的迫切需求,本文利用MODIS的1B级数据进行渤海海冰参数反演,提供海冰遥感图像和海冰密集度、冰厚数值产品,作为渤海海冰监测和海冰数值预报初始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以及海冰预报质量检验的参考依据之一。反演结果表明,其各通道对海冰性质有很好的反映,资料信号比较稳定,对不同密集度和厚度的冰有较好的区分,相对NOAA/AVHRR和HY-1A资料有更好的实际应用价值;Terra/MODIS和HY-1A/COCTS海冰遥感反演结果对比也为HY-1A系列卫星海冰遥感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益的启示。
2006年02期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引用频次:82 ] - 金爱芬;黄菲;
用奇异谱(SSA)结合Mann-Kendall法分析了图们江流域近50a气温的低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图们江流域的气温有明显的年际周期振荡和上升的长期趋势变化及突变,年际振荡周期主要是8a、准3~4a和准2a。3~4a的周期振荡主要与ENSO有关,且其变化超前ENSO的年际变化;而准2a振荡(QBO)则主要与印度洋海洋-季风系统的低频振荡和东亚大槽的强度变化有关,并且都表现为最大滞后相关关系。气候突变发生在1972年,1972年以后年平均气温距平值由1972年以前的-0.36℃上升为0.22℃。1972年以前呈波动下降趋势,1972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1953~2002年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
2006年02期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8K] [引用频次:5 ] - 孟祥新;王启;
南海暖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利用气候平均的COADS资料和NCEP大气资料分析了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净热通量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南海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发现海面净热通量在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冬季无暖水存在时,最大上升气流位于赤道及以南地区的印尼群岛附近,夏季最大上升气流北移到了南海暖水上空,南海暖水上空对流强烈,成为大气的对流活动中心。利用50年逐月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垂直方向的3次样条插值,定义并计算南海暖水的强度指数,分析南海暖水的年际变化,并对南海暖水的几个异常暖年份作了合成分析,探讨了暖水年际变化的形成因素。
2006年02期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引用频次:2 ] - 李杰;吴增茂;万小芳;
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循环的基本动力学特征,利用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垂直3层模型,模拟分析了该水域生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年变化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及微食物环作用。通过对黄海冷水团水域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模拟分析,估算出黄海冷水团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228.47mg.m-2.d-1,并根据模型中营养盐的来源估算出f比约为33%。分析模拟结果还表明,在黄海冷水团存在的季节,冷水团水域水层营养盐匮乏,浮游植物生产受限制,仅在晚秋出现了不十分明显的“秋华”。然而,在此时段内,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基本和浮游植物为同一量级且量值比较接近,由此可推断微食物环在黄海冷水团能流、物流循环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模拟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长所需的碳约有60%是通过微食物环供给的。与实测及文献结果相比较,模型的模拟结果是合理可信的。
2006年02期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引用频次:26 ] - 张金亮;张鑫;
通过对各元素的系统分析,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水体基本属于正常海水。纵向上柯坪塔格组中段与上段的分界处古盐度最低;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沉积时期古盐度最高,可能为局限海沉积。横向上塔中北部地区盐度较高,并且盐度变化大;通过古水深分析,志留系沉积时期为浅海沉积,盆地西北部为海水入口处,并通过稀土元素分析确定了沉积物的来源方向,盆地中央的沉积物具有同源性,来源于周围的沉积地层。根据化学岩石学分析,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砂岩类型比较复杂,从石英砂岩到岩屑砂岩、长石砂岩都有分布。砂岩的母岩中斜长石含量比钾长石要高,可能在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2个端员之间变化。
2006年02期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引用频次:81 ] - 池振明;梁丽琨;朱开玲;张风丽;
海藻糖(Trehalose)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非还原性二糖,由2个吡喃葡萄糖分子通过α-1,1-糖苷键连接而成,海藻糖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其在细胞中可起到稳定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因而在化妆品、医药和食品等工业领域中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在酵母菌中海藻糖可作为储藏碳水化合物和细胞应激反应保护剂。当环境条件变化时细胞内海藻糖含量会发生显著变化,而海藻糖的积累已被证实在不同胁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海藻糖代谢途径仅有几个代谢物组成,却受到复杂的代谢调控机制的控制。此外,海藻糖代谢在酵母菌的糖代谢中还起了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2006年02期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引用频次:35 ] - 王令充;陈西广;刘成圣;孟祥红;刘晨光;贺军;于乐军;倪思亮;
为对医药领域开发和研制壳聚糖膜提供一些借鉴,综述了壳聚糖膜可以应用于医药领域的优良性能:易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促创伤愈合性、抗菌性和药物缓释性;以及壳聚糖膜剂的一些医药用途,有人工肾膜、人工皮肤、口腔溃疡膜、牙周GTR膜、不同给药途径药膜等。
2006年02期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28 ] - 黄晓航;柴迎梅;刘晨临;丛柏林;刘胜浩;李光友;
膜片钳技术是1种先进的电生理技术,通过该技术研究海洋鱼类的电生理活动,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鱼类某些重要的生理功能。文中简要介绍了膜片钳技术的基本原理,回顾了国内外应用膜片钳技术研究离子通道在鱼类中枢神经元功能、渗透压调节和心脏功能调节方面的作用。展望了该项技术在研究海洋鱼类生长发育、生殖和免疫防御方面的应用前景。
2006年02期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引用频次:4 ] - 李先国;范莹;冯丽娟;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已成为重要的颗粒物源解析模型之一。简述了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的基本原理,对该模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进展情况作了详细的阐述。
2006年02期 225-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引用频次:66 ] - 陈超贤;刘新国;
讨论2类双结构矩阵特征值问题的向后误差公式和上下界。这2类结构矩阵分别是反对称正交阵和反对称反Hamilton阵。使用的主要技术是基于正交辛相似变换。所得结果可看作Tisseur提出的2个待解决问题的回答。
2006年02期 22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1 ] - 吴玮;张炳根;
研究了一类非线性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x(t)-P(t)g(x(t-τ)))′+Q(t)h(x(t-δ))=0解的振动性,其中P,Q∈C([t0,∞),R),g,h∈C(R,R),τ>0,δ≥0。通过建立这个方程与某个线性中立型微分方程的联系导出了1个较简单的振动准则。
2006年02期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引用频次:7 ] - 关长涛;陆光炯;林德芳;杨长厚;徐斌;黄滨;
网箱框架在风、浪、流单一载荷或其复合载荷的作用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在这样的工况条件下,很容易发生疲劳破坏。本文通过对网箱框架工况条件的分析,认为网箱框架在沿直径方向的弯曲疲劳为主要因素,且在弯曲过程中周长保持不变。以圆形框架在直径方向产生20%的压缩变形为极端条件,通过几点假设,将工况条件向试验条件进行转化,提出1种圆形网箱框架用PE管材的弯曲疲劳试验方法。采用此方法对3种改性配方的聚乙烯管材样品进行了弯曲疲劳试验。结果表明,经10万次弯曲试验,3种配方的试样表面均无开裂等破坏现象,各配方的最大应力水平分别下降了14.3%,9.4%和16.9%。
2006年02期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引用频次:7 ] - 王静凤;薛长湖;王志刚;逄龙;
以黑腹果蝇寿命及老龄小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为指标,研究了海狗肾的抗衰老作用。结果表明,海狗肾能够显著延长雌性果蝇和雄性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平均最高寿命;显著提高老龄小鼠红细胞SOD、全血GSH-PX活性,降低血清ROS和红细胞MDA含量,具有显著的延缓衰老作用。通过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体内过氧化水平,是海狗肾延缓衰老的作用途径之一。
2006年02期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引用频次:3 ] - 黄六一;梁振林;赵芬芳;朱立新;宋伟华;
据田内相似准则设计了一模型网箱,通过试验测量其不同装配、不同流速、不同配重下,网箱表征容积(网箱横截面的投影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流速增加使网箱有效容积受到很大损失;增加配重对于改善网箱的变形是有限度的,在网箱底部加装底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网箱的耐流性能,而作者开发的网箱耐流锚泊技术,可以在较大的流速情况下很好地改善网箱的变形,减少网箱的容积损失,提高网箱抗流性能。
2006年02期 245-248+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18 ] - 崔建洲;申雪艳;杨官品;宫庆礼;顾谦群;
对河豚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约365Mb基因组序列中共找到49 647个微卫星序列,平均每隔7 351个碱基就有1个。微卫星序列长度主要分布在20~60个碱基的长度范围内。全部微卫星序列重复区长度(2 802 374bp)占整个基因组的比例为0.77%。两碱基重复类型数目最多,为35 339个,占总数的71.30%;其次是四碱基类型,6 837个,占13.77%;再次分别是三碱基类型3 548个,占7.14%,五碱基类型1 856个,占3.73%,六碱基类型1 605个,占3.23%,单碱基类型最少,共402个,占0.80%。按降序排列,出现最多的前20个微卫星重复类别为:CA,TG,GT,AC,GA,CT,TC,TA,AG,AT,TCCA,ATCC,TCTG,GATG,ATCT,CATC,TGGA,ATGG,GATA,GAG,占全部微卫星序列的75.21%。在河豚基因组中未发现GC微卫星序列的存在。与其它生物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布特征相比,河豚基因组具有更高的简洁性。本研究将为研究河豚微卫星标记、研究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不同基因组的比较研究提供基础。
2006年02期 249-254+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引用频次:79 ] - 韩宝芹;杨菊林;刘万顺;郝日光;
以本实验室分离的产壳聚糖酶YJ02菌株出发,制备壳聚糖酶发酵液,经离心、(NH4)2SO4分级盐析、Q-SepharoseFast Flow阴离子交换、Sephacry S-100凝胶过滤分离纯化步骤,SDS-PAGE显示为一条带,壳聚糖酶纯化了28.9倍,收率为47.6%。该酶的性质研究表明,该酶的分子量为66.2KD,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为6.0;Mn2+对酶活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u2+,Fe3+,Hg2+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小分子有机物EDTA和SDS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而IAA和β-巯基乙醇对酶活力稍有促进作用。该壳聚糖酶对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底物水解作用强,酶解位点可能为NGlc-NGlc,酶最大反应速度Vmax=4.1μmol/min,常数Km为64mmol/L。此壳聚糖酶水解壳聚糖制备的壳寡糖数均分子量为2 400Da。
2006年02期 25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引用频次:25 ] - 肖慧;唐学玺;王艳玲;杨震;
为更好地了解海带病烂的发生机制,针对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monas espejiana)菌株A1的生长及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不同浓度的菌液对健康海带进行了感染试验,测定了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和产酶的最适条件为:20℃,0.5%~0.6%褐藻酸钠,pH=7.5,氮源为(NH4)2SO4,培养时间72h。此外,感染菌株A1后,海带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增加,且随着感染菌液浓度的升高,海带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2006年02期 261-264+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引用频次:9 ] - 辛荣;王昭萍;于瑞海;陈新雅;
对太平洋牡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聚合形态、聚合体数目以及同源染色体间交叉数目进行了观察与统计。结果表明:在太平洋牡蛎卵母细胞中,聚合体数目变化8~11个不等,以10个二价体为主要存在形式,占82.06%;聚合体形态变化较大,主要有“X”,“V”,“Y”,“∝”,“O”,“8”,棒型及双交叉,其中以“X”型为主要交叉形式,占50.0%;交叉点数目在10~14之间变动,平均为11.2。
2006年02期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引用频次:5 ] - 徐杰;李八方;薛长湖;吕志华;
研究分析羊栖菜岩藻聚糖疏酸酯化学组成,为产品研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稀酸提取和乙醇沉淀的方法得到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粗品,粗品通过Q-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级纯化,得到硫酸基含量不同的3个组分(F-1,F-2和F-3),并对这3个组分的总糖、硫酸基、糖醛酸、氨基糖的含量及中性单糖组成和得率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羊栖菜岩藻聚糖硫酸酯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及少量的鼠李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3个组分中F-3的硫酸基含量最高(40.2%)但得率太低(0.8%);F-1的总糖(68.4%)和糖醛酸(17.9%)含量最高;3者氨基糖的含量均很低(≤1.0%);F-1,F-2和F-3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210 000,160 000和140 000,F-2和F-3的纯度较高。
2006年02期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引用频次:29 ] - 薛勇;薛长湖;杜世振;霍立华;汪东风;赵雪;
对岩藻聚糖硫酸酯寡糖-铈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胶原蛋白的水解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酸水解得到不同分子量的岩藻聚糖硫酸酯寡糖F1(MW>5 000),F2(MW 1 000~5 000),F3(MW<1 000),小分子的F3与Ce(Ⅳ)的配合效果最好,且水解胶原蛋白的活性高。通过实验确定了岩藻聚糖硫酸酯寡糖F3与Ce(Ⅳ)的配合条件以及F3-Ce(Ⅳ)配合物对胶原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
2006年02期 273-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引用频次:9 ] - 舒黎明;李永振;陈国宝;
利用1998年3~5月和1999年5~6月在西沙和南沙的12座珊瑚礁水域渔业资源专业调查资料以及1998年2月~1999年12月在南沙群岛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南海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专业调查结果:捕获软骨鱼类14属16种,渔获量计64尾2 844.1kg,优势种为大眼角鲨、鼬鲨、日本燕、侧条真鲨、灰六鳃鲨;监测调查表明南沙珊瑚礁水域的软骨鱼类在全年均可捕获,产量的变动主要与捕捞努力量相关。综合2种调查知:软骨鱼类在南海珊瑚礁水域总体分布范围较广,单鱼种在各个岛礁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性;南海珊瑚礁区捕获软骨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为延绳钓和大型流刺网。
2006年02期 27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引用频次:12 ] - 陈四清;高天翔;王琛;张岩;张鑫磊;陈艳翠;
对星鲽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仔稚鱼的变态发育,幼鱼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描述。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径1.6~1.8mm,卵膜薄、光滑、透明,具弹性。在8~8.5℃水温条件下,经过197h的孵化过程,仔鱼可以破膜而出。初孵仔鱼通体无色透明,眼在头两侧,全长(4.45±0.15)mm,卵黄囊长(2.2±0.05)mm,体高(1.4±0.02)mm。孵出1d后,仔鱼体干和距尾部1/3身长处膜鳍逐渐生长色素,孵化6d后开口摄食,25d尾鳍骨上屈,40d左眼开始上移右转,50d开始伏底,60d的培育稚鱼左眼完全偏转体右侧,体表鳞片生成,完成变态发育成幼鱼。
2006年02期 28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引用频次:30 ] - 石晓勇;陆茸;张传松;王修林;
根据2002年11月5~10日对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29.0°N~32.0°N,122.0°E~124°E)的现场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平面分布整体上呈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底层低的分布趋势,在约20m深度存在溶解氧跃层。调查海域溶解氧饱和度均<100%,表观耗氧量最高达4.0mg/L,氧不饱和状态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加剧,在123°E附近底层仍然存在明显的溶解氧低值区,但其溶解氧含量已较夏季有所回升,含量范围在3.31~8.47mg/L之间,平均为(6.73±1.09)mg/L。该海域秋季溶解氧分布主要受物理过程控制,生物活动仅在底层溶解氧低值区有较大的影响。
2006年02期 287-290+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105 ] - 孙晓霞;杜敏;蒲艳丽;
研究了通过间隔取液法延长化学镀镍液使用寿命的技术,通过孔隙率试验测定镀层耐孔蚀性能。结果表明,间隔取液法可以有效地延长镀液的使用寿命,镀液中有害离子Na+,SO42-,HPO3-的临界浓度分别为1.99,0.626和0.486mol/L。当取液量>11%时,镀液中的有害离子均不超过其临界浓度,镀液可以循环使用。
2006年02期 29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引用频次:7 ] - 李岩;张龙军;苏征;王晓亮;潘建明;
根据2004年5月长江口淡水端淡、盐水混合初期表层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实测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pCO2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淡水端盐度0~15的淡、盐水混合初期,表层水pCO2由3 500μatm左右大幅度下降至约1 000μatm。生源要素的补充使生物活动的急剧增加是pCO2以对数形式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这一性质显著体现的拐点为(S<0.6,50<浊度<110)这一范围。同时由于生物活动和物理混合作用的分别控制,使得长江口淡水端淡、盐水混合初期表层水碱度与盐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拐点处的盐度约为0.6。
2006年02期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引用频次:21 ] - 王琳;孙磊;林跃梅;
采用3组圆柱型SBR反应器进行活性污泥颗粒化培养,接种浓度分别为12 500mg.L-1,4 400mg.L-1和1 800mg.L-1。由于采用逐步缩短沉降时间这一有效措施,系统启动20d后,颗粒污泥初步形成,污泥浓度可达到6 000~8 000mg.L-1,高于普通活性污泥系统,且沉降性能良好,SVI值在50mL.g-1左右。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稳定在0.2~0.25mm。在活性污泥颗粒化的启动试验中,在生物化学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逐步缩短沉淀时间可以加快好氧污泥颗粒化系统的启动。
2006年02期 299-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引用频次:21 ] - 孟范平;马冬冬;姚瑞华;
为获得不含农药的当地海水在利用酶传感器监测海水有机磷农药时作为对照溶液使用,选用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ASD5作为吸附剂,对含马拉硫磷和甲基对硫磷的海水样品进行动态吸附研究。发现该树脂较适合去除海水中的微量马拉硫磷,在温度10℃,流速0.5mL.min-1的条件下,10g树脂制成的吸附柱处理含500μg.L-1马拉硫磷的海水样品(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率为30.0%),出水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抑制率仅为0.4%,而对海水自身的性质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ASD5适合去除海水中的微量马拉硫磷,在海水有机磷农药的酶传感器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06年02期 303-306+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引用频次:11 ] - 王铁军;郑西来;崔俊芳;
通过实地调查和渗水、硝化、吸附、弥散等室内外试验,获取了所需水文地质参数。利用VS2D/T(Variably Saturat-ed 2-D Flow and Transport Model)模型,建立了莱西地区包气带水流-溶质运移模型,分析了莱西地区施肥过程中对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研究结果表明,氮肥中的硝酸盐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占当次施肥量的24%和43%,进入到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平均浓度分别约为130mg/L和177mg/L,远高于当地地下水中硝酸盐63.5mg/L的平均浓度,说明不合理的施用氮肥是造成莱西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1个主要原因。通过模拟不同灌溉和施肥模式下对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得出灌溉方式的改变对于减少施肥造成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作用最大。
2006年02期 307-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引用频次:22 ] - 苗洪利;侯红英;郑荣儿;彭凯平;孟继武;
依据量子理论,叶绿素a,b吸收光波是量子化的。调光生态膜采用有机共轭分子分散到二维线性分子中,使有机共轭分子从生色团变为生荧团,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光和绿光而产生叶绿素a,b所需要的蓝光和红光,大大增加叶绿素a,b可吸收的光子数,从而加速了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2006年02期 313-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9 ] - 杜宇慧;姬光荣;尹学明;
建立1种新的射影重建方法。该方法以全局性极小化射影三维空间点的二维反投影误差平方和为准则,相对于缩小SVD反投影误差的方法,具有更为明确合理的物理意义。实现过程是以奇异值分解为基本工具的分步线性迭代计算,避免了传统射影重建方法复杂的非线性优化环节。它无需估计投影深度,避免了基础矩阵计算的复杂性问题,因而也不受相机特殊运动的限制。文中利用虚拟物体图像和真实物体图像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该方法具有计算简单、准确性和鲁棒性高等方面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06年02期 316-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引用频次:2 ] - 曲利芹;管磊;贺明霞;
对2001年SeaWiFS和MODIS叶绿素浓度数据的全球可利用率进行了定量分析,二者在全球范围的变化趋势一致,年平均可利用率分别为12.4%和13.6%,其中MODIS叶绿素浓度的可利用率略高于SeaWiFS。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对二者进行数据融合,经分析:SeaWiFS/MODIS叶绿素浓度融合数据相对于单一传感器数据提高了全球可利用率,其年平均为20.50%;融合数据保持了较高空间分辨率MODIS数据的海洋特征;融合数据与实测值比较,差值的均值和标准偏差分别为0.16mg/m3和1.07mg/m3(SeaWiFS:0.46mg/m3和2.22mg/m3,MODIS:0.13mg/m3和0.82mg/m3)。与MODIS和SeaW-iFS相比,融合数据接近MODIS优于SeaWiFS。结果表明小波变换方法用于SeaWiFS和MODIS叶绿素浓度数据融合的有效性。
2006年02期 3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引用频次:20 ] - 边淑华;夏东兴;陈义兰;赵月霞;
采用多波束资料对胶州湾口的海底沙波类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研究区主要有线性沙波(二维)、沙丘(三维)2种沙波类型。结合水流流速、海底构造和表层沉积物综合分析发现:海底沙波缓坡朝向与优势流向不完全一致,为强流作用的产物,在涨、落潮作用下均可形成;沉积物的多寡是研究区海底沙波类型分布的决定因素,海底松散沉积物较为丰富的地区形成二维沙波。在水动力强大的胶州湾口,沉积物多分布在构造低洼地带,使二维线性沙波的分布与海底断裂延伸方向一致。
2006年02期 327-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引用频次:27 ] - 李安龙;曹立华;李广雪;杨荣民;
随着海洋工程建设及海上事故和海难的增多,日益增加的海底障碍物给海上安全生产和航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安全隐患,需要进行海上搜寻和水下探摸与处理。旁侧声呐和动力定位船的配合使用是处理这类问题的最佳选择,但租用动力定位船费用昂贵,成本很高。而根据工作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渔船改装的动态定位船操作简单,且费用低廉,被海洋工作者广泛采用。本文介绍了旁侧声呐在海底障碍物探测中的应用和渔船改装的GPS动态定位船进行水上定位的工作原理和施工方法。装备GPS导航软件的渔船可以指示船只的实时位置。通过改变锚绳长度来改变船只位置的动态定位技术适用于水下搜寻和探摸处理工作。
2006年02期 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引用频次:11 ] - 李艳;梅宁;武雅洁;
对蒸发状态下水平螺旋槽微肋管管外壁面升膜的形成机理和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对驱动液膜形成的润湿力进行分析,建立单组分流体的数学模型,得出壁面液膜蒸发时的速度和厚度分布,并对影响水平螺旋槽微肋管升膜的流动特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水平螺旋槽微肋管更有益于形成连续均匀的液膜,有更好的流动特性,增强传热传质效果。
2006年02期 336-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引用频次:2 ] - 娄敏;郭海燕;杨新华;傅强;
以海底悬跨段输液管道为研究对象,考虑管内流体流动及管道轴向力和压强的作用,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导出管道振动微分方程。由于内流流速项的影响,使得导出的管道振动微分方程不能用振型分解法直接求解,故本文将解表示为具有正弦和余弦的对称和反对称的各个空间振型的总和,从而求出悬跨段管道固有频率。为防止管道发生横向涡激振动,用约化速度作为控制条件,求解出管道允许悬空长度。结果表明,管道允许悬空长度随着内流流速、轴向压力和管内压强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轴向拉力的加大而增大。
2006年02期 34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3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