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基于D-S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

    费云瑞,孟庆春,齐勇

    针对自主式移动机器人,以“海福利-IV”机器人为试验平台,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和D-S理论相结合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复杂背景环境中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问题,实现了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稳定的沿固定轨迹寻线并识别标志,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引用频次:11 ]
  • 基于Web服务的移动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孔晓霞,魏志强,王晓,江湛

    为了整合分布式网络资源,统一数据表达格式,集成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提出了基于Web服务的移动电子商务体系。文章结合Web服务技术和移动电子商务,描述了基于Web服务的移动电子商务的体系结构。基于此体系重新架构了企业可移动信息系统,提供了实现该系统的架构方法,开发流程和解决方案。另外文章还给出了将Ex-cel文件转换成XML文档的算法流程。通过Openwave模拟浏览器进行测试,表明此系统集成了企业各部门的应用,而不必考虑终端设备、操作系统、语言和标准的限制,实现了动态移动电子商务。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引用频次:18 ]
  • 基于粗糙集与人工神经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

    宫会丽,宋学艳,丁香乾

    根据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了基于粗糙集与人工神经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实现步骤。采用Kohonen网络对连续属性值进行离散化,应用粗糙集理论对特征参数进行属性约简,并把约简结果生成规则作为BP网络的输入。仿真结果表明,把经过粗糙集理论预处理过的数据送入BP网络训练,提高了学习速度和故障诊断正确率,减少了训练时间。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引用频次:19 ]
  • 中国深水海域油气及相关资源勘探开发进展及关键技术

    孙清,连琏

    深水油气及相关资源的开发是我国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关键,我国南海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赋存也有着良好的前景。本文探讨了深水油气及相关资源开发勘探技术的进展和技术发展方向。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引用频次:33 ]
  • 南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及其应用

    邓可,张志南,黄勇,于子山

    建立了南黄海冷水团区域4个站位的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运用连续模型计算出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79g dwt.m-2.a-1,耗氧量为0.082 3mmol.m-2.h-1。结果表明,群落次级生产力和耗氧量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都与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截距呈正相关,而与斜率无明显关系。小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群落耗氧量与大型底栖动物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与固定P/B系数法计算的小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相比,利用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和连续模型计算的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更为可靠。利用正态化生物量粒径谱和连续模型可以得到可信的底栖群落耗氧量结果。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引用频次:51 ]
  • 异源精子诱导牙鲆雌核发育二倍体

    戈文龙,张全启,齐洁,包振民,张福玲

    采用紫外线照射处理的石鲽精子和受精后冷休克的方法诱导了牙鲆雌核发育。结果表明:用2只平行的相距15cm的20W紫外灯管,照射距离为10cm,在5~100s时间范围内照射石鲽精子时,受精卵的发育表现了典型的哈特维希效应,照射40s的精子所得胚胎的孵化率达到最高峰(41%),染色体观察结果显示,此照射剂量组的所有胚胎均为单倍体(n=24),表明照射精子遗传失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果冷休克处理前受精卵保持在(15.5±0.5)℃,受精卵在一定的休克温度(0~10℃)条件下,用不同休克起始时间(受精后1~10min)及冷休克处理持续时间(15~90min)均能诱导染色体加倍。对冷休克处理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2~4℃条件下,受精后3min开始、冷休克处理45min时,二倍体诱导率最高,达79.7%。染色体鉴定显示,处理组的正常胚胎均为二倍体(2n=48),未发现单倍体和非整倍体。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63 ]
  • 中国对虾胰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结构分析

    张建业,姜国良,王宁

    克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胰蛋白酶基因,参考多种生物的胰蛋白酶基因序列设计出1对简并PCR引物。利用PCR技术从中国对虾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条DNA带,经PCR产物回收、纯化,连接到载体质粒,转化细菌,蓝百斑筛选等操作获得了1个阳性克隆。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包含1个内含子和2个不完整的外显子,与已报道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胰蛋白酶基因Ⅲ有较高的相似度(identity=79.2%)。综合多种分析,可以推定该序列为对虾的胰蛋白酶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胰蛋白酶第三家族。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引用频次:6 ]
  • 塔东北地区白垩系辫状河沉积特征研究

    司学强,张金亮

    根据沉积构造、沉积层序特征及测井剖面对比分析,对塔东北地区白垩系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区为辫状河沉积,明确了辫状河沉积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白垩系沉积时期,古水流由塔东北地区的北部隆起和南部高地向中间低洼地区汇集,在整个地区广泛分布辫状河道、河间砂坝及漫滩沉积微相,储集层主要为辫状河道和河间砂坝砂砾岩和中粗砂岩。沉积构造主要有各种层理构造和侵蚀构造。储集层常见单一河道层序、河道-砂坝复合体及多层楼式河道沉积层序。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引用频次:14 ]
  • 文蛤外套膜“肥大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任素莲,杨新春,宋微波

    2003年3~5月,山东莱州某养殖场部分养殖文蛤(Meretrix meretrixLinnaeus)出现外套膜异常肥大现象。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患病贝外套膜、水管、鳃、足等器官组织内粘液细胞增多,水管两侧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粘液细胞增生尤为明显。同时,患病贝各器官组织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上皮细胞肿胀、脱落,生殖细胞滞育、退化,肌纤维变形、溶解,血细胞增生并诱发炎症反应等。在患病贝体内主要观察到3种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别为缘毛类纤毛虫、粘孢子虫及1种顶复门类“孢子虫”。纤毛虫数量较少,主要寄生于鳃表面;粘孢子虫数量较多,寄生在水管、外套膜、鳃、性腺、消化盲囊、血淋巴等器官组织中,以水管结缔组织内数量最多;而顶复门类“孢子虫”主要发现于消化道结缔组织中。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这3种寄生虫可能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引用频次:7 ]
  • 三株海洋酵母投喂海湾扇贝幼贝效果的研究

    蔡诗庆,孙世春

    以球等边金藻组成的日饵为对照组,用MY3德巴利酵母、MY32克鲁维酵母、MY33虫道酵母分别以比例25%,50%,75%,100%替代金藻组成日饵投喂海湾扇贝幼贝30d。结果显示投喂MY3比例为25%,50%2组的日均生长率分别为对照组的96%,89%;投喂MY32比例为25%,50%2组的日均生长率分别为对照组的98%,91%;投喂MY33比例为25%,50%2组的日均生长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02%,98%。3株海洋酵母比例为25%,50%,75%的各组存活率都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16 ]
  • 山东半岛一次中β尺度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周淑玲,吴增茂

    利用NCAR/PSU的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2004年8月5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1次中β尺度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将模拟的位势高度场、风场、降水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在模拟结果比较合理的情况下,着重对发生暴雨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中部高能区和副高边缘的高比湿带的维持造成对流不稳定,类似“干线”的特征有利于储存对流不稳定能量。在850hPa散度场上,山东半岛存在辐合辐散交替出现的链式分布,这揭示了重力波的存在;沿辐合辐散交替出现中心连线,作涡度、散度的垂直剖面,显示出重力波的垂直结构特征;重力波过程对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有触发、组织和加强作用,天气尺度切变线辐合加强对重力波有激发作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6k]
    [引用频次:20 ]
  •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SAR遥感反演的初步研究

    范植松,耿建,张远凌,王大奎

    应用海洋内孤立波2层流体模型的SAR遥感反演技术,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SAR遥感反演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不存在由同一波源生成的2个内孤立波波包的SAR遥感图像资料,可以利用Levitus等的月平均温盐资料确定跃层深度和约化重力加速度,进而确定内波波速并进行内波振幅的反演。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SAR图像资源。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引用频次:14 ]
  • 渤海中部断面环境要素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俎婷婷,鲍献文,谢骏,吴德星

    研究渤海的可持续发展。根据1979~1999年渤海中部断面温度、盐度、溶解氧、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结构和20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断面各个要素冬季的垂向分布均匀,夏季有2个冷水中心,盐度、溶解氧、营养盐在冷中心位置也出现了类似的高值或者低值中心。各要素的距平图显示盐度有上升趋势,溶解氧含量下降,无机氮逐年增加,磷酸盐和硅酸盐夏季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冬季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1k]
    [引用频次:29 ]
  • 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姜智娜,罗德海,刁一娜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瞬时流场同样分裂成2支,但北支要明显强于南支。而且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适当的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是阻塞发生的有利条件。此外,讨论了初始阻塞和造波器(扰动源)位置的配置,以及造波器关闭时间的不同对阻塞强度和生命周期的可能影响。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引用频次:3 ]
  • 日照近海金乌贼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韦柳枝,高天翔,韩志强,柳志强,王云中

    为给金乌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学测定,初步研究了山东日照岚山头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Hoyle,1885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胴长与体重组成、生长参数相关关系等),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胴长(ML)与体重(TW)之间的关系为:TW幼体=6.0×10-4ML2.762 6,TW♀=6.0×10-4ML2.767 1,TW♂=12.0×10-4ML2.585 6;金乌贼为异速生长型,其生长迅速、个体生长差异较大;5~6月为金乌贼繁殖季节,成体交配产卵后死亡,属1年生头足类。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引用频次:32 ]
  • 多孔介质中两相可压缩可混溶驱动的GALERKIN方法

    陈春光

    多孔介质中两相可压缩可混溶驱动问题由一对耦合的非线性方程来描述。Douglas在忽略弥散效应的情况下,讨论了该方程的半离散Galerkin求解方法,并得到了解的最优的L2模误差估计。文章讨论了在考虑弥散效应的情况下该方程的半离散Galerkin方法,并得到了饱和度方程解的最优L2模误差估计。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0 ]
  • 关于整函数及其k阶导数的唯一性

    李效敏,姚增善

    在亏量和等于1的条件下,证明了整函数及其k阶导数具有2个IM公共小函数的整函数的1个唯一性定理,部分回答了李平和杨重骏于2002年提出的1个问题,并改进了先前已有的结果。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3 ]
  • 非等谱非线性演化方程族的零曲率表示

    丁双双,王廷明

    基于梯度序列提出了1种构造非等谱演化方程族的零曲率方程的方法,作为例子讨论了由谱参数泛函梯度产生梯度序列时的特殊情况。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引用频次:0 ]
  • 黄海夏季典型站位的底边界层动物

    章飞军,张岩松,张晓凌,郭学武,梁振林

    2002年8月25~26日,在黄海夏季冷水团区域内的抛锚站位(35°22′N,121°59′E),使用柱状界面采样器进行了昼夜连续取样,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昼夜丰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以获得对黄海底边界层动物的初步认识。共记录底边界层动物21种,隶属18科、19属。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2个重要类群,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其丰度皆有明显的昼夜波动现象。以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代表的小型浮游动物也是底边界层动物中不容忽视的类群之一。采集到5个黄海区的新记录物种:美丽猛水蚤(Nitocrasp.)、跛足猛水蚤(Mesochrasp.)、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sp.)、掌刺梭剑水蚤(Lubbockia squillimana)和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显示出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的特殊性。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引用频次:1 ]
  • 酶解褐藻胶寡糖的HPCE分析方法研究

    孙燕,吕志华,王远红,张真庆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对酶解褐藻胶寡糖进行了分离分析,考察了缓冲液浓度、pH、电压及温度等参数对寡糖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2.5,100m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运行电压20kV,电泳由负极到正极,温度30℃,235nm紫外检测条件下,酶解褐藻胶寡糖获得了高效分离。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7 ]
  • 梅花参中多糖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的研究

    王远红,吕志华,姜廷福,刘畅,郭少媛

    采用正交设计L9(34),研究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中多糖的提取工艺,探讨并建立了测定海参多糖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1g样品加40mL 3%KOH溶液,40~45℃超声2h;且提取温度为首要的影响因素;产物经二次乙醇纯化的结果较好,粗多糖得率20.25%。多糖经单糖组成分析,岩藻糖含量达到70%以上。测得梅花参中总糖含量8.79%;糖醛酸含量0.95%。该实验操作简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准确度高,为测定其它海参中多糖的含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引用频次:46 ]
  • 盐藻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韩玉谦,隋晓,蒋新,李慧霞

    探讨盐藻D.peircei多糖的提取工艺。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提取盐藻粗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酶解方法脱除其蛋白。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盐藻粗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00℃,提取10h,固液比1∶16,pH=9,通过中性蛋白酶对其酶解,可脱除其部分蛋白,使糖含量达到29.01%,初步确定此多糖为含有硫酸基和己糖醛酸的蛋白多糖。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7 ]
  • 壳寡糖及其全乙酰化衍生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王骏,李英霞,宋妮,管华诗

    探讨了壳寡糖及全乙酰壳寡糖的制备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原料、温度、时间对降解产物的影响。制备了八种寡糖(八乙酰壳二糖、十一乙酰壳三糖、十四乙酰壳四糖和十七乙酰壳五糖,以及N,N’-二乙酰壳二糖、N,N’,N”-三乙酰壳三糖、N,N’,N’’,N’’’-四乙酰壳四糖和N,N’,N’’,N’’’,N’’’’-五乙酰壳五糖),并通过IR、NMR及MS等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引用频次:6 ]
  • 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利用的研究进展

    艾庆辉,谢小军

    综述了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饲料中植物蛋白水平将显著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状态。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主要与适口性、消化率和必需氨基酸平衡相关。同时实验动物的种类、食性和发育阶段均会对植物蛋白的利用产生一定影响。水生动物饲料中植物蛋白源的适宜添加量主要受实验动物种类和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因此,通过添加限制性必需氨基酸和减少抗营养因子可以提高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引用频次:107 ]
  • 夏、冬两季黑鲷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梅景良,马燕梅,张红星,王宏,张奇秀

    为从黑鲷季节变化规律中循找其饵料配置的科学依据,试验研究了黑鲷胃、肠及肝胰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3种主要消化酶在不同季节、不同反应温度下的活力变化。酶学分析结果表明:夏、冬两季3种主要消化酶活力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均为冬季比夏季低,其中蛋白酶的活力冬季比夏季低1个数量级,淀粉酶的活力冬季比夏季低1.2~1.8倍,脂肪酶的活力冬季比夏季低3.3~8.4倍。这可能是由于温度的影响所致。在一定反应温度范围内,黑鲷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40℃和30℃。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引用频次:18 ]
  • hoxY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节旋藻和螺旋藻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张晓辉,Yoshihiro Shiraiwa,隋正红,张学成

    从节旋藻属5个品系和螺旋藻属1个品系中克隆了hoxY基因的部分序列。序列长度都是479bp。在节旋藻中该基因GC含量为46.0%~46.6%,螺旋藻中为43.5%。节旋藻各品系间序列的相似性介于93.7%~100%,明显高于节旋藻属和螺旋藻属间的序列相似性(69.5%~72.2%)。2个属中镍铁氢化酶小亚基HoxY氨基酸序列的比较也表明螺旋藻和节旋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利用MEGA2通过比较核酸序列构建了系统树,表明螺旋藻和节旋藻属处于不同的分枝。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引用频次:18 ]
  • LiPF6的水解行为研究

    曹晓燕,李苓,王佳,熊俊威,孙淑红,刘海胜

    利用直接电位法,采用标准加入的方式测定了不同浓度和温度条件下,LiPF6水溶液中的F-浓度,同时考察了碱处理对LiPF6水解的影响,并采用电导率测定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LiPF6能够在水中稳定存在,且几乎不受碱度和温度的影响。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引用频次:4 ]
  • 污水可生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颖,张朝辉,张焕胜,谢想海

    以自行设计的生化呼吸线测定装置研究了印染污水的可生化性,该装置通过反应体系的溶解氧浓度跟踪生物降解过程。采用本文设计的模拟污水处理装置探讨了污泥驯化时间、污水投加量等对污水可生化性的影响。测定了污水经可生化性调控后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生化呼吸线法判断污水处理体系的可生化性是1种可靠易行的方法,提高体系的可生化性是增加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30 ]
  • 利用混沌特征参数进行心电信号分类诊断的研究

    赵犁丰,杨军波,卢泽润

    提取心电信号的关联维数和Lyapunov指数等混沌特征参数,结合心电信号的重要特征:RR间隔、PR间隔、R波幅值、P波幅值和T波幅值,作为神经网络驱动型模糊推理系统的输入,对正常和患有心脏疾病的心电信号进行分类诊断。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11 ]
  • 门架式水力插板桩的抗滑移稳定性分析

    郭海燕,孙琦,刘凌云,王元斌

    门架式水力插板桩是1种新型的空间挡土结构,其抗滑移稳定性计算目前尚无成熟方法。文中给出了直角坐标系下门架式水力插板桩抗滑移稳定性计算的简化Bishop积分方法和安全系数表达式,并编制了安全系数计算程序。通过1个算例,将此方法的计算结果与GEO-Slope有限元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探讨了土体内摩擦角、粘聚力、桩入土深度和双排桩间距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当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较小时,应通过增加桩的入土深度来提高门架式水力插板桩的抗滑移稳定性等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6 ]
  • 固定化鲅鱼乙酰胆碱酯酶的制备及部分性质测定

    孟范平,何东海,朱小山,马冬冬,杨正先

    酶的固定化是酶传感器制备过程中重要的1个环节。研究采用直接共价法固定鲅鱼乙酰胆碱酯酶(AChE)。制备方法为:0.1g 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凝胶用1mmol/L的HCl充分溶胀后,与活力为10U的AChE溶液混合,于4℃下150r/min振荡8h。所制备的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较高(96%),对pH值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均优于非固定化酶;在3个月保存期内,前者的活力损失13%,而后者的活力则下降89%。这说明固定过程能够大大提高AChE的抗逆性和保持酶活力的稳定,有利于酶传感器的制备。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20 ]
  • 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总目次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引用频次:0 ]
  •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初探

    单秀娟,线薇薇,武云飞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2年秋季与2003年秋季鱼类浮游生物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结果发现,蓄水后鱼类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比蓄水前有所增加,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些分布在黄渤海的种类如方氏云等开始在东海出现,并且部分鱼类的生殖时间上也发生了改变。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对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进行优势度检验,其优势种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仍是以小型种类为主,但原占绝对优势的日本优势度开始逐渐下降,成为常见种,而康氏小公鱼的数量急剧上升。阐明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补充及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动态监测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引用频次:63 ]
  • 中国明对虾摄食后的特殊动力作用

    黄国强,董双林,王芳,穆迎春,董少帅,刘相义

    采用耗氧量推算和能量收支推算方法,计算了中国明对虾的呼吸能量消耗,并计算了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的表观特殊动力作用(SDA)。体重范围为1.814~18.552g的中国明对虾摄食配合饵料后,24h内摄食1g干饵料、1g蛋白质、1kJ能量所产生的SDA分别为7.492kJ、16.454kJ和0.383kJ,而体重范围为2.998~19.012g的中国明对虾在28d内利用能量收支方程计算的相应结果为8.570~11.153kJ、20.131~26.197kJ和0.446~0.580kJ。平均体重为1.53g的中国明对虾摄食鱼肉(FF)、虾肉(SF)、蛤肉(CF)、沙蚕(PW)、配合饲料(FD)和混合饲料(MD)后所产生的表观SDA占摄食能的比例分别为0.660,0.679,0.656,0.523,0.592,0.641,对不同饵料的SDA比例与转化效率的相关分析表明:饵料的转化效率与SDA比例负相关,即SDA比例越高的饵料分配到生长的能量比例越少。另外还对能量收支方法在SDA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引用频次:2 ]
  • 太平洋牡蛎雄核发育卵中核行为的细胞学观察

    袁媛,李琪,于瑞海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太平洋牡蛎正常卵子与雄核发育卵子在受精过程、减数分裂和卵裂早期中的核相变化。雄核发育单倍体是将强度为2.8mW.cm-2.s-1的紫外线照射30s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得到的。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并没有影响卵子的成熟分裂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它们的发生过程滞后。在第1卵裂中期,雄核发育卵子中雌性原核并不像雄性原核一样形成染色体,而是形成1个浓缩的染色质小体(DCB)。第1卵裂后期,DCB不参与核分裂。第1卵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分裂球其中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2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太平洋牡蛎雄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引用频次:3 ]
  • 花鲈、许氏平鲉游泳能力的初步实验研究

    井爱国,张秀梅,李文涛

    实验利用小型海水循环水槽测定了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的最大巡航(可持续)游泳速度。体长18~29cm的花鲈,其最大巡航游泳速度为41.1~127.37cm/s,如用单位时间内游过体长的倍数(BL/s)来表示,其最大巡航游泳速度范围在2.28~4.74BL/s之间。体长10~14.5cm的许氏平,其最大巡航游泳速度为36.90~49.52cm/s或4.32~3.01BL/s。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31 ]
  • 核酸分析技术在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曾晓起,胡自民,段德麟

    在红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核酸分子数据的获得和应用日益显得重要,因为核酸序列是进化的重要单元,通常以点突变来体现种间/种内的差异,因此能反映物种进化过程的频率。目前,在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核酸标记技术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即扩增多态性DNA(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相关核酸分析技术涉及到的序列有:内转录间隔区(ITS)、18S和26S rRNA,核糖体大、小亚基(LSU和SSU),Rubisco基因及大、小亚基。其在红藻品种鉴定、种群遗传、分类和系统进化的研究中起重要的作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10 ]
  • 青岛浮山湾数值化海区建立的研究——浮山湾波浪模型的建立

    史宏达,李水鱼

    在考虑了地形变化,水域开挖,建筑物的掩护,码头和防波堤的反射等对波浪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青岛浮山湾海区波浪模型。计算网格采用矩形网格,为了减少误差,保证计算的精度,计算中均采用正向入射,岸滩按全吸收边界考虑。由模型计算得出各计算点在不同水位和浪向时50年一遇的比波高和波高值。为奥运赛场的建设规划提供了基础依据。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引用频次:3 ]
  • 黄河口总碱度保守与非保守行为探讨

    王晓亮,张龙军,苏征,李岩,张向上,高会旺

    为了阐明黄河口TAlk(总碱度)的行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根据2004年4月黄河口TAlk实测数据,结合其它化学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水体在S<24的区域范围内TAlk呈现出非保守行为,其中S<5时TAlk非保守表现为净TAlk的“亏损”,即水体TAlk低于理论混合TAlk,是由于水体中DIC的沉淀作用引起;在盐度为8~24之间,TAlk非保守表现为净TAlk的“增加”,即水体TAlk高于理论混合TAlk,主要是由于水体中颗粒碳酸盐溶解引起;水体中的CO2参与了颗粒碳酸盐的溶解,并且很可能是影响水体中碳酸盐溶解的主要因素。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引用频次: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