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北印度洋越赤道经向翻转环流的年际变化

    胡瑞金,刘秦玉,武术

    利用50a(1950~1999)的SODA资料对北印度洋(7°S以北)越赤道的经向翻转环流及其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就年平均而言,上层向北的入流在越过赤道后最终通过Ekman层向南返回构成环流圈;在赤道附近的混合层,表层存在与Ekman流相反的流动。向北的入流主要通过西边界流实现,深度可达500m,向南的流动在西部较强。此环流有很明显的年际变化,周期约为4a;它的变化与海面风应力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提出了反映此环流年际变化的2个指数。

    2005年05期 697-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引用频次:16 ]
  • 南极海冰边缘区密集度的年际变化与西风的Ekman输运

    曹雅静,刘秦玉,高郭平

    为了揭示南极海冰年际变化的机制,利用南极海冰边缘区密集度和海面风资料,选择南极海冰边缘区海冰密集度年际变化较大的5个海区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南半球冬季在这5个海区海冰密集度年际变化与南侧西风的年际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南半球冬季南极海冰边缘区南侧西风形成向北的Ekman输运对海冰边缘区的海冰密集度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比在南印度洋东部更明显。

    2005年05期 703-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引用频次:10 ]
  • 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

    王建波,刘秦玉,张苏平,李春

    针对华北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成因,用华北5月降水资料、NCEP大气环流资料以及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5月降水以及相关海区SST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从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华北5月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65~1981年华北5月降水偏少,1982~1992年华北5月降水偏多;西太平洋暖池相比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对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有更明显的影响;当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发展,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处于暖位相,东亚上空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场,东亚大槽较弱,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时,华北5月降水偏多;反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时,华北5月降水偏少。

    2005年05期 707-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引用频次:4 ]
  • 渤黄东海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

    李培良,李磊,左军成,陈美香,赵玮

    利用同化高度计资料和沿岸验潮站资料对潮汐数值模式进行同化,根据同化后的数值模式结果,对渤黄东海中的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进行了研究。M2分潮从太平洋进入渤黄东海的潮能为122.499GW,占4个主要分潮进入总量的79%。黄海是半日分潮潮能耗散的主要海区。全日分潮则主要耗散在东海。全日分潮在遇到陆坡的阻挡以后有一部分潮能沿着冲绳海槽向西南传播,并有一部分潮能反射回太平洋,其中O1分潮通过C3断面反射回太平洋的潮能,约占其传入东海潮能的44%。

    2005年05期 713-718+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引用频次:31 ]
  • 海参纲动物的吐脏再生

    孙修勤,郑法新,张进兴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海参表现出的极强生命现象———再生,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广泛兴趣、并被作为器官再生的模型来研究。当前,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刺参养殖业中,吐脏现象给养殖者造成了很大困惑。为了搞清刺参吐脏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因子,结合对中国北方养殖刺参的吐脏再生过程研究结果、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了海参再生器官的细胞起源、迁移与增殖机理,以为刺参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2005年05期 719-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引用频次:49 ]
  • 应用世代分析法估算鱼类自然死亡率的初步研究

    王迎宾,刘群

    根据已开发鱼类种群的自然死亡率(M)在鱼类资源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1种应用实际种群分析(VPA)(亦即世代分析方法)估算鱼类自然死亡率的方法。文中假设了捕捞努力量(E)已知和未知2种情况,并同时求出了其他种群参数,如可捕系数,补充量等。在蒙特卡罗模拟分析中,假设了4种模拟渔业(管理良好的渔业,掠夺式渔业,恢复性渔业和稳定性渔业)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将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VBGF)引入VPA模型来估算鱼类的自然死亡率。当C V等于20%时,在4种模拟渔业中鱼类各龄自然死亡率(Ma)的EP均小于10%。在已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时,计算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M等于0.119,这个结果比先前假定的值(0.3)小,但考虑到该鱼种所承受的高的捕捞压力作者认为该估计值是合理的。

    2005年05期 725-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引用频次:10 ]
  • 黄河三角洲斑尾复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的研究

    范海洋,纪毓鹏,张士华,苑春亭,高天翔

    以黄河三角洲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了该水域内斑尾复虾虎鱼的生态分布、群体组成、繁殖习性、饵料食性以及迁移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讨论了该鱼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渔业上的意义以及三角洲生境变迁与渔业可持续的前景等问题。

    2005年05期 733-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引用频次:35 ]
  • 河口有机碳研究综述

    张龙军,宫萍,张向上

    河口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焦点之一。河口区物质来源的多样性,有机碳输入、生成、降解、再生及相互转化等行为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河口有机碳的来源及其相互转化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颇具成果的研究。文章主要从判别河口有机碳来源的研究方法及其盐度、最大浑浊带、生物活动等环境因子对有机碳形态转化的影响等角度对国内外河口有机碳研究状况作了综述,并展望河口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005年05期 737-744+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74 ]
  • 地下水库人工补给的模型研究——以大沽河地下水库为例

    林国庆,郑西来,李海明

    为使地下水库在丰水季节获得足够补给,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在分析地下水库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概化出该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运用准三维地下水水流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对地下水库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模拟,拟合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程度较好,模拟出的地下水流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利用校正好的模型,分析了橡胶坝渗漏补给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针对橡胶坝的补给,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坝内蓄水因工业开采而激发的渗漏补给量。结果显示,橡胶坝的渗漏补给量在枯水期(2~5月份)逐渐增大,而在平水期(9~12月份)逐渐减小;激发补给量与激发开采量的比值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随着激增补给量的迅速增大,激发补给量与开采增加量的比值随工业开采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这说明傍橡胶坝取水可使更多的地表水入渗补充地下水,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005年05期 745-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引用频次:25 ]
  • 山东沿海及近海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王红霞,郭玉贵

    山东沿海与近海地区发育有多种地质灾害。通过对该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统计与分析,编绘了研究区及邻域的地质灾害分布图,总结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空间发育特点。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划分为地震、地面变形、边坡灾害、流体灾害、水土质变异、气相灾害、不稳定沉积和其它地质灾害因素8类,并进一步细分为33种。作者从地质灾害的形成动力、成生关系、成灾过程、成灾关联性、成灾可控性及其危害性出发,阐述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2005年05期 75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9 ]
  • 线性关联滞后广义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

    高存臣,郭继峰

    研究了一类线性关联滞后广义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综合问题。首先根据系统的结构和控制输入的特定形式,引入了1种新的受限系统等价分解形式,把每个子系统分解成2个低维的动态子系统:1个是不带控制项的线性关联微分差分系统,另1个是带有控制项的线性关联差分系统。然后设计了带有积分动态补偿器的切换函数,给出了滑动模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设计了可以保证系统的解的轨迹到达切换流形的多层分散变结构控制。这种控制对物理上分散等类型的线性关联滞后广义系统是合理的有效的。

    2005年05期 757-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6 ]
  • 矩阵满秩分解的一些应用

    姚增善,刘新国

    把矩阵的满秩分解用于分析广义投影矩阵及双曲广义投影矩阵,得到了新的特征刻画。

    2005年05期 761-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引用频次:1 ]
  • 多滞后中立型非线性控制系统的镇定

    牟丽君,高存臣

    应用Lyapunov等价法讨论了多滞后中立型非线性定常控制系统与不带滞后的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镇定问题。应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与Krosovskii最大最小特征值定理,得到了多滞后中立型非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渐近稳定的结论,该结论是对前人结果的进一步扩展,并在非线性项的限制下给出了时滞的界限。最后,将上述结论推广到了多滞后中立型非线性时变控制系统。

    2005年05期 763-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1 ]
  • 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中国明对虾稚虾生长的影响

    王芳,张建东,董双林,穆迎春

    研究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在2种光照强度和2种光照周期相互搭配下的生长。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设14L∶10D-6μmol.m-2.s-1(14∶10W),14L∶10D-60μmol.m-2.s-1(14∶10s),18L∶6D-6μmol.m-2.s-1(18∶6W)和18L∶6D-60μmol.m-2.s-1(18∶6s)4种光照处理,持续35d。主要结果:1.4种光照处理下,中国明对虾的生长(SGRd)不同。其中,14∶10W和18∶10W下,对虾的生长(SGRd)较快,与其他光照处理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14∶10W和18∶10W,14∶10s和18∶6s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4种光照处理下,中国明对虾的摄食率(FId)差异不显著(P>0.05);3.4种光照处理下,中国明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FCEd)不同。其中,14∶10W和18∶6W下,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较大,与其他光照处理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14∶10W和18∶10W,14∶10s和18∶6s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4.在本实验条件下,光照强度对中国明对虾的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光照周期的影响不显著(P>0.05),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P>0.05)。因此,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14L∶10D-6μmol.m-2.s-1可能是中国明对虾集约化养殖较好的光照条件。

    2005年05期 768-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引用频次:28 ]
  • 缺K~+型低盐度水体Na~+/K~+比值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朱长波,董双林,张建东,王芳

    为解决滨海盐碱地区缺K+渗咸水养殖对虾效果不佳的问题,2002年8月至9月,以人工海水为介质,在(25±0.5)℃条件下,保持盐度为15和Na、K总含量恒定,研究了6个Na+/K+(mmol/mmol)比值:R1,R2,R3,R4,5和R6(Na+/K+比值分别是47,62,76,88,98和116)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摄食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实验虾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着Na+/K+比值的升高,实验虾的蜕皮频率(Moulting frequency)逐渐加快,并出现显著差异。R1,R2和R3组的养成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SGR)明显优于Na+/K+比值较大的R4,R5和R6组。各组实验虾的相对摄食率(FR)没有显著差异。R5和R6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的Na+/K+比值对实验虾的摄食能总量以及生长能、粪便能和蜕皮能所占摄食能的比例都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各组虾的呼吸能和排泄能的分配比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实验表明水体Na+/K+比值是通过影响凡纳滨对虾对食物的转化效率(FCE)和生长能占摄食能的分配比例来影响其生长的。而且,在盐度15左右的缺K+咸水环境下养殖凡纳滨对虾,通过添加钾盐,将水体Na+/K+比值至少降低到76的水平,才能达到较好的养殖效果。

    2005年05期 773-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18 ]
  •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长特征研究

    郭永禄,任一平,杨汉斌

    为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2004年5~9月,通过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进行定点采样调查和生物学特性测定,分析研究了菲律宾蛤仔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近几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底播增殖,苗种平均体重0.26g、壳长11.1mm;1~3龄期间个体生长速度较快,1~2龄、2~3龄,体重分别增长3.88g和4.02g;1~2龄生物量增长最快,2~3龄由于死亡率提高,使生物量增长缓慢;壳长、壳高、壳宽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y=0.000 2x3.053 3,y=0.000 4x3.088 6,y=0.005 3x2.683 4,壳高、壳宽与壳长关系式分别为y=0.667 4x+0.305 9,y=0.457 5x-0.967 8;1~3龄蛤仔软体部的生长速度快于贝壳,5~6月份是菲律宾蛤仔的肥育期。由个体生长特性分析,3龄为最佳采捕年龄,从生物量上分析,采捕2龄蛤收益最高;6月是最佳的捕获季节。

    2005年05期 779-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引用频次:33 ]
  • 白斑症病毒感染与病毒囊膜完整性的关系

    王晓洁,邢婧,绳秀珍,周丽,战文斌

    对白斑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与病毒囊膜完整性关系的探讨,是深入研究切断WSSV感染途径,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一条新思路、新方法并积累实验依据的重要环节。本实验利用物理低渗方法即用蒸馏水使WSSV的囊膜破碎,破坏了病毒囊膜完整性,并用此病毒做螯虾体内、外感染实验。结果发现,WSSV的囊膜破碎后仍具有感染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用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4G9)和抗WSSV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2A3)进行螯虾体内中和实验,结果显示抗WSSV囊膜蛋白的单抗有中和作用,而抗WSSV核衣壳蛋白的单抗无中和作用;将破碎的囊膜从核衣壳上去掉后,用不同浓度的纯核衣壳重复以上体内感染实验,结果其感染性消失,说明囊膜破碎的WSSV引起的感染是由WSSV上的破碎囊膜介导的病毒侵染所致,而不是核衣壳被直接内吞引起的。这些结果提示,WSSV是否引起靶细胞感染主要与病毒囊膜上与病毒侵染有关的功能蛋白有直接关系,只要这些功能蛋白活性不变并且存在的量足以与靶细胞膜结合,即使WSSV囊膜破碎、结构不完整也能引起感染。

    2005年05期 785-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引用频次:19 ]
  • 青岛近海春、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

    任一平;徐宾铎;叶振江;刘元刚;

    根据2004年5月和10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季2个航次在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6种。春、秋季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2.9kg/h和6.1 kg/h,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Thrissa kammalensi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以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等无脊椎动物。分别计算了青岛近海春、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该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青岛近海渔业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小型化和低质化特征。

    2005年05期 792-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引用频次:81 ]
  • 青岛岩礁附植小型底栖动物ATP含量的研究

    张艳,张志南,邓可,华尔,黄勇

    2004年10~12月对青岛太平角潮间带2种海藻(鼠尾藻和羊栖菜)上附生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采样调查,并进行了附植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和线虫优势种类ATP含量的测定。2种海藻上共采得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丰度为518.9nds./g dwt algae,海洋线虫和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两者的相对丰度之和大于84%。鼠尾藻上的线虫ATP含量平均为5.57ng/ind.(以下单位相同),桡足类为4.69;羊栖菜上的线虫ATP含量平均为2.46,桡足类为15.06。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8种或分类实体。2种海藻上的线虫优势种类均是刮食食性的三齿棘线虫(Acanthonchus tridentatus)。不同粒级海洋线虫的个体干重为0.14~32.65μg/ind.,ATP含量为1.18~297.64ng/ind.,C/ATP比值为43∶1~99∶1。

    2005年05期 799-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引用频次:19 ]
  • 一种用磷酸钙法高效转染HEK293T细胞方法的建立

    陈晓,蒋捍东,路新枝,于文功

    利用磷酸钙转染法将lacZ-pShuttle质粒导入HEK 293T细胞中,实验证明,pH值、DNA纯度、转染后培养时间和甘油休克时间是影响转染效率的重要因素。转染后培养6h进行甘油休克效果最佳,比培养0h直接进行休克转染效率升高584.4%;甘油休克时间为4.5min时转染效果最佳,比不用甘油休克转染效率升高130.8%。通过对影响转染的几个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1种可以高效转染HEK 293T细胞的方法,且简便易行。

    2005年05期 807-810+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引用频次:22 ]
  • 褐藻胶寡糖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孙丽萍,薛长湖,许家超,李兆杰,蔡跃飘,赵雪

    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大肠杆菌法研究了褐藻胶寡糖A1,A2和A3对O2.-,.OH和次氯酸3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褐藻胶寡糖A1,A2和A3对3种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而且清除活性随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在O2.-体系中,褐藻胶寡糖A1清除效果要好于Vc,IC50为8μg/mL,A2和A3的IC50分别为18μg/mL和0.14mg/mL。在.OH体系中,寡糖A1和A2对.OH的清除效果比寡糖A3显著,IC50分别为0.01mg/mL,0.03mg/mL和0.23mg/mL。在清除次氯酸自由基体系中,大肠杆菌存活率达50%时寡糖的浓度分别为0.8mg/mL,1.3mg/mL和1.7mg/mL。实验表明褐藻胶寡糖A1(MW<1 000)在3种体系中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分子量大小对褐藻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有显著影响。

    2005年05期 811-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90 ]
  • 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孙峰,张煜,李立德,刘云

    嗜水气单胞菌是淡水鱼流行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文中通过试验用鲫鱼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在其染菌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以及血清溶菌酶活力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感染病原菌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鲫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前3d内,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以及血清溶菌酶活力依感染浓度不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嗜水气单胞菌与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和浓度依赖性。

    2005年05期 815-818+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引用频次:72 ]
  • 复杂多通道带乘性噪声系统的逆向滤波及单向反褶积算法

    褚东升,史政,王璐

    针对石油地震勘探、水下目标探测和语音处理等许多实际应用领域,在乘性噪声为一般随机矩阵的情形下,给出了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的逆向最优滤波及单向最优反褶积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05年05期 819-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0 ]
  • 考虑流固耦合时的海洋平台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

    张学志,黄维平,李华军

    采用非线性的Morison方程,建立了考虑流固耦合时的海洋平台非线性动力方程及其时程分析方法。以一固定式导管架平台为算例,计算了考虑流固耦合时的海洋平台浪致振动响应,比较了考虑流固耦合和不考虑流固耦合时海洋平台动力响应的差异。算例表明:在较大的波浪条件下,不考虑流固耦合时的计算结果明显小于考虑流固耦合时的计算结果,因此,偏于不安全。分析认为,在极端海况条件下,考虑流固耦合的分析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2005年05期 823-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引用频次:100 ]
  • 汽车荷载作用下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的改进

    王来福

    阐述汽车荷载作用下挡土墙土压力的计算:现行计算方法把挡土墙路基上布置的汽车荷载,在有效范围内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计算挡土墙土压力。由于简化的假定条件,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改进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解析分布长度和分布宽度的方法,计算出对挡土墙最不利的土压力,并用算例说明它的实用性。

    2005年05期 827-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引用频次:12 ]
  • 膜-生物反应器与活性污泥工艺处理氨氮废水的微生物特性比较

    高孟春,杨敏,佘宗莲,金春姬

    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与活性污泥工艺(CAS)处理无机氨氮废水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CAS相比,MBR处于高容积负荷、低污泥负荷的运行状态下,硝化效果较好,除了短期的pH控制故障外,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的转化率可达99%。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膜组件的截留作用导致MBR内胞外多聚物的积累,电镜扫描(SEM)不能观察到运行后期微生物的形态变化,然而,CAS中微生物形态变化不大。2个反应器中硝化菌、亚硝化菌和异养菌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异养菌仅为硝化细菌的万分之一;但与MBR相比,CAS中硝化菌数量少32%,亚硝化菌的数量少35%,异养菌数量少24%。

    2005年05期 830-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引用频次:11 ]
  • 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对磷的吸收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白洁,李岿然,张昊飞,刘东艳,刘广山,张经,李佳霖

    为了解异养浮游细菌在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湾富营养化中的作用,于2003年6月、8月和2004年3月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的无机磷酸盐吸收量、周转时间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对无机磷酸盐的吸收量在春、夏、冬季分别为4.34,2.13,0.89×10-2μg/dm3.h,周转时间分别为39.78,29.29,6.56d,水温和有机质含量是其主要限制因子,胶州湾春季异养浮游细菌与藻类可能存在对无机磷酸盐的吸收竞争。

    2005年05期 835-838+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11 ]
  • 刺参体腔细胞的电镜制样技术研究

    刘晓云,范瑞青,谭金山,高澜

    设计2种不同的固定方法,比较2种固定方法在刺参体腔细胞的扫描电镜制样和透射电镜制样中固定效果的优劣。选择能使体腔细胞充分分散的固定方法用于扫描电镜制样;而将能使体腔细胞凝聚成团的固定方法用于透射电镜制样。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体腔细胞扫描和透射电镜照片。以多聚赖氨酸法、明胶法和聚乙烯醇缩甲醛法收集、黏附固定后的体腔细胞,实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均可起到黏附体腔细胞的作用,通过探讨玻片黏附体腔细胞的有效方法,建立适用于海产无脊椎动物体腔细胞、血细胞、生殖细胞和原生动物、细菌等样品的扫描电镜制样方法。

    2005年05期 839-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引用频次:3 ]
  • 利用向量场分解算法提取与可视化平面流场的涡旋特征

    杨冠杰,尚海霞,吴克勤

    实现了用于平面离散向量场分解的Polthier算法,提出了“先分解向量场,后检出特征”的、基于向量场分解的提取与可视化平面流场中的涡旋、特别是弱小涡旋的新途径。

    2005年05期 84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1k]
    [引用频次:11 ]
  • 一种划分Ⅰ类水体和Ⅱ类水体的方法

    张亭禄,施英妮

    为建立1种快速、有效、方便的方法区分Ⅰ类水体和Ⅱ类水体,提出了1个划分Ⅰ类和Ⅱ类水体的方法。该方法基于1个简单的判据,即Rrs(510)/Rrs(412)=1.5。当Rrs(510)/Rrs(412)<1.5时,该水体应为Ⅰ类;当Rrs(510)/Rrs(412)>1.5时,该水体应为Ⅱ类。将此方法应用到中国海的MERIS资料中,对中国海水体进行了划分,划分结果合理。

    2005年05期 849-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引用频次:24 ]
  • 海水有机磷农药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葛玉荣,王旭柱,孟范平,李怡

    为实现海水中有机磷浓度现场监测,采用由单片机和工控机组成的海水有机磷农药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给出了由PIC单片机构成的采集控制模块硬件设计原理和软件设计方法,工控机的程序流程和浓度的算法。

    2005年05期 85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引用频次:0 ]
  • 基于网格搜索的支持向量机核函数参数的确定

    王兴玲,李占斌

    为提高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准确率,研究了支持向量机核函数的参数确定问题,得到了1种确定支持向量机核函数的参数的有效途径。利用网格搜索法可使各组核函数参数相互解耦,从而便于并行计算,提高了运行效率。将此方法用于测井岩性分类器的训练得到了较理想的仿真结果。

    2005年05期 859-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引用频次:446 ]
  • 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HSRL)大气温度测量模拟

    朱金山,刘智深,郭金家

    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温度通常采用探测大气分子瑞利散射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低层气溶胶的存在,一般只能探测高空(约12km以上)的大气温度,而探空气球又存在不能获取连续数据和定位性差的问题。文章给出了利用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温度的方法,并对此方法作了理论模拟。结果表明此方法可用于低层大气温度垂直剖面探测。

    2005年05期 863-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引用频次:25 ]
  •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的“粒控效应”

    张晓东,翟世奎,许淑梅,张爱滨,卢海建

    对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岩芯样品的粒度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简称RSE,和典型陆源碎屑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元素的“粒控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岸底层水溶解氧浓度正常海区沉积物中,元素(包括典型陆源碎屑元素和RSE)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在缺氧区沉积物中,RSE与粒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其分布不受“粒控效应”的制约,而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另外缺氧区缺氧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RSE的富集。

    2005年05期 868-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引用频次:32 ]
  • 青岛即墨温泉盆地热水沉积指示物及其标识性意义

    栾光忠,曹立华,王文正,余晓玲,田振环

    经野外取样和XRD测试技术,在即墨温泉盆地发现硅质沉淀物、盐华、石膏、自然硫等温泉热水沉积指示物。根据热水沉积指示物的空间分布和含量的变化,阐述温泉热水沉积指示物的标识性意义:(1)热水沉积指示物是划分第四纪沉积物层系的依据;(2)是温泉地下热储温度的指示剂;(3)依据热水沉积指示物百分含量的空间变化,可圈定温泉地热中心,指导地热资源开发;(4)是寻找地下盲温泉和古地热水活动的标志;(5)温泉热水沉积模式对现代海底热水沉积作用、成矿作用环境的模拟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2005年05期 875-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引用频次:5 ]
  • 溶解性石油烃在砂上的吸附和解吸研究

    夏文香,李金成,郑西来,谷嵩,孙好芬

    采用海滨浴场的沙为吸附剂,0号柴油为吸附质,研究了溶解性石油烃(DPHs)在砂上的吸附及解吸规律。研究发现,砂对DPHs的吸附和解吸均符合一级反应模式;油的解吸速率比吸附速率慢13倍,并且有约25%的油残存于砂上,因而污染威胁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砂对海水中DPHs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Henry型等温式描述,温度越高,海水中的油向砂上转移的量越小。通过吸附热力学分析,得出该吸附属于物理吸附范畴。

    2005年05期 881-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引用频次: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