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德星,李强,林霄沛,鲍献文
基于 1990~ 1999年逐周的 (18× 18)km分辨率的海表温度 (SST)资料 ,将其与历史资料 (195 9~ 1982 )对比 ,发现近 10年渤海SST较历史SST要高 ,但整体结构特征变化不大。进一步采用EOF方法对渤海SST异常 (SSTa)进行分析 ,得到 3个主要的模态。第一模态对总方差的贡献为 82 .4% ,表现为整个海区SSTa同步升温或降温的特征 ,结合渤海沿岸 2个测站的气温资料的分析 ,认为渤海SSTa第一模态的变化与渤海气温异常变化相互依存 ,另外 ,北黄海SSTa的变化可能是造成渤海SSTa第一模态在海峡口附近变化幅度大的主要因素。第二模态对总方差的贡献为 9.4% ,在空间上其对整个海区SSTa起东升温(东降温 )则西降温 (东升温 )作用 ,可能是ENSO现象影响渤海海温变化最直接的表现。第三模态对总方差的贡献为 5 .0 % ,在空间上其对SSTa起北升温 (北降温 )则南降温 (南升温 )的作用 ,认为其可能与山东陆域气温和黄海流域气温变化有关。
2005年02期 173-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引用频次:34 ] - 张少林,龚佃利,张苏平,刘恭淑
利用实况观测和北京T2 13数值预报资料 ,对 2 0 0 3年 9月 3~ 4日山东雨季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大暴雨是由在广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倒槽北伸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登陆热带气旋生成的低空东南急流为暴雨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 ,低层增暖增湿促使层结不稳定加剧 ,而西风带弱冷空气的侵入对暖湿空气具有抬升作用 ,可触发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 ,导致大暴雨产生。鲁中山区西南侧有利地形促使了低层气旋环流的形成 ,对暴雨具有明显的增幅作用 ,是该地区出现暴雨中心的重要原因。
2005年02期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引用频次:15 ] - 张敏,傅刚,郭敬天
为开展对高温酷热天气事件的研究 ,根据 2 0 0 2年 7月 15日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气温 >40℃的酷热天气 ,利用已有的各种观测资料 ,对酷热事件发生前和发生时的地面和高空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 ,并详细讨论了各物理量的时空分布情况。热力学方程各项因子的诊断分析表明 ,此次“酷热”事件是由于温度平流、温度垂直输送和非绝热加热 3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5年02期 183-188+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引用频次:13 ] - 陈志梅,刘秦玉,沈小野,李洁
为深入了解气候变化规律及探讨气候变化原因 ,根据 190 0~ 2 0 0 2年青岛月平均气温资料 ,分析了 10 3年以来青岛的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百年来 ,青岛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 ,各季节也是增温趋势 ,冬季增温最大。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也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最低气温的变化幅度大于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对比 2次暖锋期的增温特点发现 ,2 0世纪 40年代的增温主要是春秋季节的增温造成的 ,而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的增温期冬季成为主导因素 ,同时都是最低气温贡献大 ,即增温都是在夜间。日较差则呈下降趋势。青岛的气温在 1988年发生了突变。另外 ,青岛气温还有准 2 0年周期振荡的特征。
2005年02期 189-194+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引用频次:23 ] - 潘鲁青,吴众望,张红霞
开展对虾养殖环境毒理学的研究 ,探讨 3种重金属离子 (Cu2 + ,Zn2 + ,Cd2 + )在 96h内对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vannamei) 3种组织 (肝胰脏、鳃丝、血液 )谷丙转氨酶 (GPT)、谷草转氨酶 (GOT)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重金属离子各处理组凡纳滨对虾组织 2种转氨酶活力随取样时间变化显著 (P <0 .0 5 ) ,其中肝胰脏、鳃丝的GPT ,GOT活力呈明显下降趋势 ,血液的GPT ,GOT活力呈明显上升趋势 ,而对照组在实验时间内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3种重金属离子对凡纳滨对虾组织 2种转氨酶活力的影响程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 ,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其中Cu2 + 对肝胰脏、鳃丝 2种转氨酶活力的抑制率为GPT >GOT ;Zn2 + 对肝胰脏的抑制率为GPT <GOT ,而对鳃丝的抑制率在低浓度 (1~ 2mg/L)为GPT >GOT ,高浓度 (5~ 10mg/L)为GPT <GOT ;Cd2 + 对肝胰脏的抑制率为GPT <GOT ,对鳃丝的抑制率为GPT >GOT ;而 3种重金属离子对血液中 2种转氨酶活力的激活率均为GPT <GOT。
2005年02期 195-19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33 ] - 季道德,宋微波
为对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 4种缘毛目纤毛虫 (双缘聚缩虫、羽状聚缩虫、共栖聚缩虫类似种和拟杯状伪钟虫 )迄今不甚明了的部分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1)在光镜下不同外观的表膜显示了基本相似的超微结构 :均由 3层单位膜 (细胞膜和表膜泡内、外膜 )构成 ,差别仅在于表膜泡的厚度有所不同。 (2 )大核均为致密性核 ,核内染色质呈团块状密集排布 ,核仁数目较少 ,为椭球状或球状 ;小核也为致密性结构 ,染色质呈不规则的凝聚态。 (3 )帚胚由双层的原生质膜和穿越双层膜并排列紧密的毛基体以及位于中心的肌丝组成。 (4 )柄内具众多均匀分布、平行于柄肌的微管 ;柄肌由双层膜包被 ,其内一侧为高度凝聚的肌丝 ,另一侧则分布有众多的线粒体。
2005年02期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引用频次:9 ] - 李永振;陈国宝;赵宪勇;陈毓桢;金显仕;
为探讨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根据 1997年 12月~ 1999年 6月“北斗”号调查船SimradEK5 0 0回声探测 积分系统在南海北部海域获取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对该海域天竺鲷科、科、灯笼鱼科、鳄齿鱼科以及犀鳕科等 5类 5 8种小型非经济鱼类进行了资源量评估。结果表明 ,这些种类在南海北部海域具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储量 ,它们春、夏、秋、冬 4个季节的平均资源量分别为 18.5× 10 4t,2 6.1× 10 4t,2 2 .3× 10 4t,17.6× 10 4t和 4.5× 10 4t ;分析了其资源量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
2005年02期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引用频次:57 ] - 罗杰,李健
为快速检测水产品中FZ残留ELISA ;将呋喃唑酮 (Furazolidone ,FZ)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人血清白蛋白 (HSA)联接 ,分别作为免疫原及包被原 ,建立了水产养殖动物组织中呋喃唑酮的ELISA筛选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理想的呋喃唑酮———人血清白蛋白 (FZ- HSA )包被抗原的浓度为 1.2 5 μg/mL ,酶标二抗 (羊抗兔IgG HRP)的工作浓度为 1∶10 0 0 ,多抗 (FZ- PcAb)的工作浓度为 1∶3 2 0 0 ,可测定的最适范围为 10~ 10 0ng/mL ,最小检测限为 1ng/mL。本实验所建立的ELISA方法的孔间差异为 4.16% ,板间差异为 9.2 0 % ,实验重复性好。添加回收率试验测的虾肉样本品均回收率为 (94.86± 9.5 5 )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 ,呋喃唑酮 (FZ)的抗血清与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磺胺二甲基嘧啶 (Sulfamethazine)、红霉素 (Erythromycin)、恩诺沙星 (Enrofloxacin)、甲氧苄啶 (Trimethoprim )等可能会因同时使用而导致共同残留的抗微生物药物未显示免疫交叉反应性 ,与结构相似或相近药物呋喃西林 (Furacilinum)的交叉反应性为 43 %。这表明所建立的方法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 ,适合呋喃唑酮残留的快速筛选。整个测定时间为 5h。
2005年02期 21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引用频次:70 ] - 沈怀舜,杨官品,许璞
用RAPD技术分析了方正银鲫、异育银鲫、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和兴国红鲤 4个群体的遗传相似性。方正银鲫、异育银鲫和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多态位点数接近 ,且显著低于兴国红鲤 ;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存在特异带或特有带 ;方正银鲫与异育银鲫间的遗传相似性高于它与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间的遗传相似性 ,而兴国红鲤与异育银鲫间的相似性低于其与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间的遗传相似性。结果表明 :三倍体群体遗传多样性低于正常二倍体 ;异育银鲫准回交世代存在遗传重组 ;随着兴国红鲤精子刺激次数增加 ,后代遗传背景与方正银鲫差异越来越大 ,而与兴国红鲤越来越相似。精子刺激三倍体卵发育 ,也能将一些遗传物质整合进卵细胞核 ,使后代经济性状呈现一定的优势。
2005年02期 2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引用频次:5 ] - 孙典荣;林昭进;邱永松;
为摸清岛礁海域鱼类资源种类及分布 ,合理安排渔船生产 ,2 0 0 3年 5月采用延绳钓和底层刺网在西沙群岛的浪花礁、东岛、永兴岛、华光礁、金银岛、玉琢礁和北礁等 7座珊瑚礁水域进行了 1个航次的鱼类资源调查。 2种作业投入的捕捞努力量分别为延绳钓 3 740钓、底层刺网 14 480m ,单次作业努力量延绳钓 80~ 3 2 0钓、底层刺网 12 0~ 80 0m。捕获鱼类 177种 ,渔获量 3 70 0尾 2 767.0 0kg ,其中延绳钓 3 3种计 77尾 1711.5 5kg ,底层刺网共 15 3种计 3 62 3尾 10 5 5 .45kg。按岛礁平均 ,渔获率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PUE)延绳钓为 2 .0 6尾·(10 0钓 ) -1、45 .76kg·(10 0钓 ) -1,底层刺网为 2 5 0 .2 1尾·(1km) -1、72 .89kg·(1km ) -1。捕获的主要经济种类有鲨鱼、裸胸鳝、石斑鱼、笛鲷、裸颊鲷、鹦嘴鱼和绯鲤等。北礁、金银岛和玉琢礁的鱼类资源比较丰富 ,开发潜力较高 ;浪花礁、东岛、华光礁和永兴岛次之 ,也有一定的生产价值。
2005年02期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引用频次:27 ] - 胡学峰,石存斌,潘厚军,李宁求,吴淑勤
从患溃疡病的斜带石斑鱼肝脏分离到 1株细菌EpGS0 2 10 0 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该菌是斜带石斑鱼的病原菌 ,对斜带石斑鱼的半致死剂量为 2 .0× 10 5CFU·g-1。对EpGS0 2 10 0 1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指标测定、API细菌鉴定系统和 16SrRNA基因序列比较鉴定。结果表明 ,该菌为溶藻弧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头孢曲松、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及阿米卡星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05年02期 23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引用频次:77 ] - 杨作升,戴慧敏,王开荣
对 195 0~ 2 0 0 0年的 5 1年黄河经利津水文站入海的逐日水沙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展示了黄河入海水沙的极端情况 ,如洪峰和沙峰等逐渐变少到消失的过程及逐日入海水沙量的变化规律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在黄河年均入海水沙锐减的背景下 ,2 0世纪 90年代日均流量 <5 0 0m3 /s的天数增加到了是 2 0世纪 5 0年代的 3倍多 ;>2 0 0 0m3 /s的洪季流量由初期频发至 1997年消失 ;>40 0 0m3 /s的洪峰流量自 1989年以后消失 ;>60 0 0m3 /s的洪峰流量从 1986年就不再发生。 >5 0 0t/s的日均输沙率 (4 3 .2× 10 6t/d的沙峰 )都出现在 1989年以前 ;>70 0t/s的日均输沙率 (60 .5× 10 6t/d的沙峰 )出现在 1977年以前 ;含沙量 >80kg/m3 的历时和可能产生异重流的含沙量天数都逐步减少。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基本不存在大洪灾及由沙峰造成的河口河道快速堆积而使河流改道现象 ,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除降雨外主要为流域耗水量不断增加及大中型水库的建成运用等 ,黄河入海水沙的这种锐减及水沙峰的极端情况都会对河口演变和河口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2005年02期 237-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29 ] - 姜素华,曾溅辉,李涛,姜雨
为认识中浅层油气成藏特征 ,在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地质研究基础上 ,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断面形态的情况下 ,断层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在幕式 (非稳态 )充注条件下 ,断层面的形态对中浅层石油的运移路径和方式构成重要的影响 ,S形断层面最有利于断层上、下盘砂层油的充注 ,这时油在砂层中的运移速率较大 ,而凹形断层面则有利于断层下盘砂层油的充注 ,凸形断层面有利于断层上盘砂层油的充注 ;(2 )越陡、弯度越少的断层面越有利于油的运移 ,即通常所认为的凸形断层面对油气运移起到发散作用 ,凹形断面起到油气运移汇集作用从模型试验中得到证实。
2005年02期 245-248+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63 ] - 孟凡顺,王莉,李清仁
为方便积分差值法的精确处理 ,利用积分差值法 ,将运动方程、自由边界条件及人工边界上的吸收边界条件进行积分 ,根据高斯定理得出了二维非均匀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二阶显式差分格式。并针对几个典型的地质模型 ,计算了其弹性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结果 ,结果表明 ,该方法有较好的精度和稳定性。
2005年02期 249-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2 ] - 赵全升,李悦,张效龙,邹剑峰
为准确评价小浪底傍河地下水源地的可采资源。根据小浪底傍河地下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 ,应用有限体积法评价该水源地的可采资源 ,提出 2种开采方案。结果显示 :此方法对该区地下水资源所做的评价正确 ,反演计算的水文地质参数合理。
2005年02期 254-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7 ] - 向勇,金春姬
为达到在交易成本框架下分析厂商的技术创新行为 ,通过分析拍卖、免费发放以及按产量比例分配的 3种排污权分配方式对污染治理技术创新的影响 ,结果表明 ,3种分配方式的创新激励并没有一致的大小关系 ,而是受污染物削减成本函数、厂商数目以及给定的技术模仿系数等因素的影响并建议在进行排污权分配时 ,根据我国国情 ,把几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 ,这可以使排污权交易不仅顺利进行 ,而且会更好的激励排污厂商进行污染治理技术创新。
2005年02期 259-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引用频次:8 ] - 叶波,盛祥东,戴长江
采用WKB方法计算在极高温度 (非共振情况 )下2 7Al(p ,α) 2 4Mg与2 7Al(p ,γ) 2 8Si两反应道分支比。在T9=(0 .0 7~ 1)温度范围内 ,R≤ 1,且在T9=(0 .0 7~ 0 .3 )范围内 ,R≤ 0 .0 2。计算表明 ,融合核反应2 7Al(p ,α) 2 4Mg可以忽略 ,Mg -Al循环是不封闭的。
2005年02期 26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引用频次:0 ] - 陈文轶,刘文斌
从局部幂敛指数出发 ,对局部幂敛指数与其有向图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得到了 1个简单易行的判断可控阵幂敛指数上界的方法 ,给出了可控阵幂敛指数的 1个新的上界。
2005年02期 267-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引用频次:0 ] - 孙自行
GlassA .M .W在Orderedpermutationgroups一文中指出 2 可迁格序置换群在格序群中的重要作用 ,ZhuZuotong在Nodoublytransitiverepresentationofthefreeproductofl groups中给出格序置换群是 2 可迁的一些等价条件 ,在此基础上给出 :设G是由 2个 2阶元素生成的群 ,则G在自然数链N 上没有 2 可迁表示 (定理 4 )。
2005年02期 270-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引用频次:0 ] - 褚东升,王璐,陈萌
研究在较弱的乘性噪声条件下系统观测噪声的最优估计问题 ,就乘性噪声为一般随机矩阵且各观测通道乘性噪声在同时刻相关的情形 ,给出了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的观测噪声最优滤波算法和最优平滑算法。针对这些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 ,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有较好的估计效果。
2005年02期 273-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引用频次:2 ] - 张志南,刘晓收,Guy BOUCHER,邓可,黄勇,袁伟
为对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及底栖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在胶州湾筏式养殖水域 ,建立了底栖生物生产力现场测试系统 (BCSPM ) ,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测定了沉积物海水界面溶解氧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氧通量、估算了底栖总初级生产力和群落呼吸。在光照较强的中午时刻测定的群落总生产力为 2 0 .76mgCm-2 h-1;养殖水域沉积物中的群落呼吸要高于邻近水域。BCSPM整体运转良好 ,初步结果为系统的改进和进一步实验提供了依据。
2005年02期 27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22 ] - 毕克,包振民,黄晓婷,王珏,赵洋,胡景杰
为探讨贝类杂交优势 ,利用HOECHST3 3 2 5 8对已固定样品进行染色的方法 ,连续观察了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受精的细胞生物学过程 ,初步证明了这 2种远缘扇贝种类之间进行杂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栉孔扇贝的成熟未受精卵子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前期 ,部分来自华贵栉孔扇贝的异源精子可顺利进入卵子并激发后者完成 2次减数分裂 ,排出第一及第二极体。成熟的雌雄原核形成后完成融合过程 ,形成合子核 ,受精过程结束。大部分杂交受精卵及杂种早期胚胎可以正常发育 ,但其发育进程较种内近交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别 ,具体表现在延缓性和不同步性 2个方面。
2005年02期 283-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33 ] - 逄玉娟,韩宝芹,刘万顺,杨菊林
为探讨专一性地降解甲壳质或壳聚糖的甲壳质酶或壳聚糖酶 ,从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 4株产壳聚糖酶能力较强的菌株 ,经摇瓶复筛 ,菌株YJ0 2产酶能力最强。对其发酵产酶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产酶最适培养基组分为 (% ,w/v) :粉末壳聚糖 2 .0 ,葡萄糖 0 .1,NH4NO3 1.0 ,酵母提取物 0 .5 ,K2 HPO40 .0 7,KH2 PO40 .0 3 ,NaCl0 .5 ,MgSO4·7H2 O 0 .0 5 ,起始 pH 6.0。最适产酶培养条件是 :5 0 0mL三角烧瓶装瓶量为 15 0mL ,2 .0 % (v/v)接种量 ,3 0℃ ,15 0r/min培养 72h。在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下 ,72h时菌株YJ0 2发酵液中壳聚糖酶活力可达到 17.0 4U/mL。
2005年02期 28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34 ] - 王艳,周培根,俞剑,王平平,戚晓玉,陶圣诞
以假单胞菌Y8.0 为出发菌株 ,分别通过亚硝基胍 (NTG) ,Co60 ,UV(紫外 )诱变 ,采用透明圈法筛选 ,获得了产壳聚糖酶较好的突变菌株假单胞菌Y8,其所产酶活力达到 3 .0U/mL ,酶活力提高近 6倍 ,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3种诱变方法中 ,UV诱变效果最好。对假单胞菌Y8产壳聚糖酶培养条件进行研究 ,得到 1个比较优化的培养条件为 :pH值 6.5 ,温度3 2℃ ,壳聚糖 3 g/L ,酵母膏 0 .3 % ,培养时间 3d。不同金属离子及不同诱导物对酶合成的影响表明 :Fe2 + ,Mg2 + 激活作用显著 ,而Zn2 + ,Mn2 + 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对壳聚糖酶的产生都有较好的诱导作用。
2005年02期 293-29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引用频次:33 ] - 王宇庭,高天翔,史为良,郑有刚,赵睿
为探讨河蟹生长特点以及渔获物与放养规格的关系 ,用有序样品的Fish聚类分析法首次对中华绒螯蟹的渔获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黄河三角洲广南水库沉砂池 2 0 0 0年河蟹渔获物可以分为 3个群体 ,与其放养的 3个不同规格群体相对应 ;据此推算了不同放养规格的回捕率 ;并对雌、雄生长和性成熟的差异以及合理的放养规格进行了探讨。
2005年02期 297-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1 ] - 石建高,王鲁民
为给渔具设计与材料的合理选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广角X射线衍射 (WAXD)及扫描电镜 (SEM )等方法的比较 ,研究了渔用高强度聚乙烯 (high strengthpolyethylene ,简称HSPE)和普通聚乙烯 (PE)单丝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 ,HSPE单丝的断裂强度和结节强度比普通PE单丝分别提高了 14 .5 4% ,3 .0 5 % ,而断裂伸长率降低了44 .44 % ;HSPE单丝的结晶度和声速值比普通PE单丝分别增加了 6.2 0 %和 76.8% ;HSPE单丝微晶尺寸稍大于普通PE单丝 ,而晶胞参数变化很小 ;HSPE单丝内部结晶形态为平行的串晶和纤维复合结构。正是由于结晶度、取向度的提高以及单丝内部生成了平行的串晶和纤维复合结构 ,导致了渔用HSPE单丝强度的提高。
2005年02期 301-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16 ] - 黎华,赵峡,赛向阳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实验研究了采用新菲尔对藻酸双酯钠片剂进行薄膜包衣的方法 ,并运用正交试验确定了薄膜包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藻酸双酯钠片剂硬度为 3~ 4kg/mm2 ,包衣液浓度为 11% ,喷液流量为 0 .19kg/min ,片芯水分为 5 .0 %。采用新菲尔包制的薄膜衣片与藻酸双酯钠糖衣片相比较具有阻湿性能好 ,片剂增重小 ,工时短等优点。
2005年02期 306-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引用频次:2 ] - 赵育,陈国华,陆小兰,吕新华,高从堦
为得到应用性能好的医用材料 ,用氯乙醇对甲壳素进行醚化改性 ,得到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羟乙基甲壳素(Hydroxyethylchitin ,HECH) ,用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 (PTGE)对羟乙基甲壳素进行交联 ,得到了新型的水凝胶。考察了不同交联度的水凝胶的 pH和温度敏感性 ,发现该水凝胶是pH敏感性水凝胶 ,在 pH <6.98的缓冲溶液中 ,凝胶的溶胀度随着 pH的下降而迅速增大 ,在 pH =1.0 0的缓冲溶液中 ,凝胶的溶胀度达到了最大值 ;在去离子水中凝胶的溶胀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是“热胀型凝胶”。
2005年02期 309-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引用频次:23 ] - 应骏,陈国华,黄磊,侯进,晋治涛
为探讨海水水质监测的简便可行方法 ,对渤海、北黄海、胶州湾、东海、长江口、南海及珠江口几百个海水样品紫外扫描发现 ,不同海区海水紫外吸收约在 2 0 0~ 2 2 0nm之间。其中渤海、北黄海与胶州湾海水样品在 2 0 8~ 2 10nm之间 ,而东海、长江口、南海及珠江口水样在 2 0 5nm附近。海水紫外吸收吸光度与高锰酸钾法测COD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以提出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COD值的方法 ,发现紫外分光光度法与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海水COD值无显著性差异 ,可以满足快速监测的需要。
2005年02期 313-316+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引用频次:14 ] - 刘进忠,王宁,高大治
为探讨声学方法监测 (反演 )海洋内波的可行性 ,分析ASIAEX2 0 0 1亚洲海海洋声学实验定点温度链实验数据 ,结果表明 :实验期间存在M 2内潮波、周期 10~ 3 0min非线性内波现象 ,并观测到双温跃层同相传播“双非线性内波”。分别对垂直和平行于内波传播方向传播声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垂直于内波传播方向的声传播计算结果表明 :简正波波数时间演化函数的频谱与内波引起的声速剖面变化频谱基本一致 ;简正波系数 (模值 )时间演化函数的频谱与内波引起的声源位置处的声速演化函数的频谱基本一致 ;高阶简正波波数差随时间的变化要比低阶简正波波数差小约 1个量级。平行于内波传播方向的声传播计算结果表明 :内潮波主要导致相邻简正波间耦合 ;非线性内波包能够导致跨号甚至垮多号简正波间耦合。讨论了 2种海洋内波声学监测方法。
2005年02期 317-324+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引用频次:7 ] - 蒋永国
为探讨位置追踪定位机制 ,根据移动Agent的定位、消息传递、迁移是该新型分布式网络技术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了基于蜂窝式通讯模式的方式 ,并给出了移动Agent定位、消息传递、迁移算法 ,该算法具有简单性、稳定性、可靠性等特点。
2005年02期 325-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3 ] - 刘金梅,王国宇
针对传统的颜色直方图法只表示颜色的组成 ,没有包含颜色空间分布信息 ,提出 1种基于块划分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方法。该方法将图像划分成大小相等的子块 ,提取每一块的颜色信息作为特征矢量。通过特征聚类和编码 ,图像内容可以表示成为包含空间分布信息的局部颜色特征组合。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并与其它方法进行了性能比较。
2005年02期 330-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引用频次:9 ] - 苗洪利,林敬文,郑荣儿,彭凯平,赵建纲,孟继武
为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促进农作物早熟、增产 ,根据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吸收谱 ,采用新型有机共轭分子化合物按一定比例分散到聚烯烃化合物中 ,可产生与叶绿素吸收谱匹配的荧光谱 ,从而实现对太阳光谱中不同波段光的红移。对调光膜进行光学性能研究 ,结果表明 :直射光透光率略低于普通膜 ,而散射光的透光率大于普通膜 ;红橙光波段调光度较高 ,蓝紫光波段的调光度较低 ;光学稳定性早期衰减较大 ,但逐渐趋于平稳。
2005年02期 335-338+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13 ] - 杨荣民,李广雪,李安龙,苑春亭,邓声贵
为给广利河口航道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研究区现场调查 ,查明了广利河口拦门沙水动力特征、海底地形、底质特征和地层垂向分布特征。在进行沉积物分析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拦门沙体的沉积特征和冲淤过程。分析认为 ,广利河口拦门沙是在浅海 -潮坪基础上接受广利河、支脉河和溢洪河携运泥沙堆积而成 ,海岸滩涂沉积物和黄河口水下岸坡物质对拦门沙的发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作用的改造下 ,现在拦门沙基本进入冲淤平衡时期。但近期由于人工因素的影响 ,拦门沙顶出现暂时的淤积。研究结果还表明 :拦门沙体北侧水动力作用明显强于南侧 ,航道设计为东偏南较好。
2005年02期 339-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7 ] - 许淑梅,张晓东,刘怀山,辛伯森
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和钻井、测井等资料 ,对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东南坡古冲沟的地质特征和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边界大断层———陈南断裂的活动控制冲沟的形成。边界断层活动初期 ,冲沟内充填有近源快速堆积的冲积扇扇根的粗碎屑砂体。断陷的扩张深陷期 ,靠近冲沟的底壁和测壁为稍长反射段的杂乱地震相 ,为扇三角洲根部较粗的砂质碎屑。湖盆收缩或萎缩期 ,冲沟内部发育有极强振幅、平行、高连续的反射相 ,冲沟的充填相与东营凹陷的河流 三角洲淤浅沉积相吻合 ,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体系。在对古冲沟的地质特征和沉积充填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 ,对古冲沟的油气储集性能进行了概要评价 ,认为冲沟内由同沉积断层的逆牵引作用所形成的逆牵引背斜与冲沟内常见的前积相反射砂体和深湖相泥页岩相配置 ,可能构成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
2005年02期 34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