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敬天,傅刚
为进一步认识冬季灾害性天气 ,利用尽可能多的观测资料对 2 0 0 3 12 19~ 2 0日在日本海北部发生的 1个中α尺度的极地低压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时空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该极地低压于 19日 11UTC在 1个天气尺度的低压后部形成 ,2 0日 0 8UTC消亡在日本以东洋面上 ,持续时间约为 2 0h以上 ,卫星云图显示其成熟阶段出现了罕见的“双眼壁”结构。利用高分辨率的NCEP (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的FNL(FinalAnalyses)资料的分析发现 ,来自欧亚大陆的冷空气侵入到日本海上空相对暖的空气中并相互扭缠在一起 ,为极地低压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成熟阶段极地低压中心出现了“暖心”结构。
2005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引用频次:2 ] - 田天,魏皓
为解释黑潮水进入南海的方式 ,通过对 2 0 0 2年 5月 2 9日~ 6月 6日在南海及巴士海峡附近太平洋海域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水团分析 ,以四边形水团定量分析方法得到各水团在海区内的分布状况 ,同时分析了温度、盐度、密度和溶解氧的分布 ,并对在相同深度层次上的南海水和黑潮水性质进行了比较。观测海域的水团分为表层水团 (SW ) ,次表层水团 (SSW ) ,中层水团 (IW )和深层水团 (DW ) ,分别处于 0~ 5 0m ,5 0~ 3 0 0m ,40 0~ 10 0 0m ,10 0 0m以深。黑潮水进入南海 ,但是势力较弱 ,未能越过 119.5°E深入南海。
2005年01期 9-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31 ] - 于群
为研究本地区短期气候预测方法 ,利用山东 80个代表站夏季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1961~ 2 0 0 1年 ) ,分析了夏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的气候特征、冷暖夏的环流形势及夏季风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 :EOF第一模态几乎反映了整个温度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夏季气温标准化距平年际变化显著 ,有弱线性增温趋势 ;极端冷、暖夏大气环流形势差异明显 ,显著差异区在亚欧 北太平洋地区 ,冷夏年中高纬度欧亚大陆存在正欧亚—太平洋 (EUP)型遥相关 ,东亚地区有负太平洋—日本 (PJ)型波列 ,暖夏年反之。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山东夏季气温关系密切 ,强 (弱 )夏季风时 ,易造成山东暖 (冷 )夏 ;同期降水对气温有负反馈 ,对气温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5年01期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8 ] - 王迎宾,刘群
为探讨鱼类自然死亡率参数 ,文中讨论了 1种通过资源量和渔获量数据估算鱼类自然死亡率 (M)的方法。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显示当资源量的白色噪音 ,即变异系数 (CV)水平小于大约 10 %时自然死亡率的估计值基本上是准确的 ;捕捞死亡率的变化对自然死亡率估计的影响不大。文中构造了长寿命自然死亡率小和短寿命自然死亡率大的 2个鱼类种群 ,模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寿命短而自然死亡率大的种群。另外该方法在黄海鱼 (Engraulisjaponicus)渔业数据上的应用同样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2005年01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15 ] - 徐宾铎,金显仕,梁振林
为给不同取样地点或时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比较提供基础资料 ,根据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黄、渤海底拖网调查 ,并综合迄今为止的鱼类分类学研究 ,系统地更新了黄、渤海鱼类组成名录 ,并计算了其等级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黄、渤海有鱼类 3 79种 ,隶属于 2 64属 ,12 9科 ,3 6目 ,3纲。其中软骨鱼类 12目 ,2 4科 ,5 0种 ;硬骨鱼类 2 3目 ,10 4科 ,3 2 8种。根据黄、渤海鱼类总名录 ,计算了其等级多样性指数 (Δ+ )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 (Λ+ )的理论平均值及 95 %置信漏斗曲线 ,其中等级多样性指数 (Δ+ )的理论平均值为 77.7。
2005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引用频次:68 ] - 袁媛,李琪,于瑞海,于红
为诱导太平洋牡蛎雄核发育单倍体 ,本文研究利用紫外线诱导太平洋牡蛎雄核发育的条件。结果表明 :在强度为2 .8mW·cm-2 ·s-1的紫外线 (2 5 4nm)下分别照射 0 ,10 ,15 ,2 0 ,2 5 ,3 0 ,3 5 ,40 ,5 0 ,60 ,70和 80s后 ,照射 3 0s的卵子能够保持较高的受精率 (73 .5 % ) ;该处理组的D形幼虫发生率为 0。染色体检查结果显示此时单倍体率最高 (4 7.8% )。证明在强度为2 .8mW·cm-2 ·s-1的紫外线下照射 3 0s是获得雄核发育单倍体的适宜条件。研究还表明受精率和D形幼虫发生率随照射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遗传失活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其胚胎发育至D形幼虫前期停止。实验中各处理组均出现非整倍体。原因可能由于紫外线对卵子染色体遗传失活的作用程度不同以及光线对DNA的修复作用。
2005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引用频次:8 ] - 王兴强,马甡,董双林
探讨不同盐度条件下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和能量转换的影响。实验周期 6周。结果表明 :在 0 .5盐度下 ,随蛋白质水平的提高 ,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呈下降趋势 ;盐度增加至 8以上后对虾可正常生活 ;在2 6.5 9% ,3 5 .18%和 45 .3 1% 3个蛋白质水平 ,凡纳滨对虾特定生长率、摄食量、总转换效率和净转换效率均以 8和 16盐度组最高 ;随盐度的升高或降低 ,对虾特定生长率、摄食量、总转换效率和净转换效率均呈下降趋势 ;但在 0 .5盐度下 ,摄食 3个蛋白质水平对虾的特定生长率组间差异不显著 ;在 8~ 2 5盐度下 ,摄食 3 5 .18%和 45 .3 1%蛋白质水平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总转换效率和净转换效率组间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2005年01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引用频次:61 ] - 韩小贤,崔承彬,刘红兵,朱天骄,顾谦群,李冬,温江妮
为探索如何快速获取活性菌株的筛选模式 ,组合使用海虾生物致死法和tsFT2 10细胞的流式细胞术筛选模型 ,对从青岛前海和胶州湾潮间带海泥、动植物样品中分离的 162株海洋微生物 ,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分级组合筛选。经海虾生物致死法一级初筛 ,得到活性菌株 5 8株 (LC50 <5 0 0 μg/mL) ,阳性率为 3 5 .8%。对初筛有效的 5 8株菌利用流式细胞术筛选模型进行二级复筛 ,得到对tsFT2 10细胞有各种活性的活性菌株共 2 5株 ,阳性率为复筛菌株数的 43 .1%、初筛菌株总数的 15 .4% ,其中 ,诱发细胞坏死伴有凋亡诱导活性的菌株 7株 (占总菌株的 4.3 % ) ,具有细胞周期抑制活性的菌株 18株 (占总菌株的 11.1% )。该分级组合筛选模式与流式细胞术筛选模型的单独筛选模式相比 ,无漏筛 ,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宜于大规模筛选等特点。
2005年01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29 ] - 褚春雷,王修田
针对有限差分方法在地震正演模拟中的广泛应用 ,提出了 1种基于三角形网格的地震正演模拟差分算法。相对于矩形网格差分法而言 ,该方法可以更为精确地描述弯曲的速度界面 ,可直接用于起伏地表模型的正演模拟计算而无需对模型做特殊处理。由于空间步长可随速度的变化而改变 ,加之在递推计算中采用了显式差分算法 ,该方法可视为对传统的规则网格有限差分法的有效改进。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是稳定、精确的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2005年01期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引用频次:73 ] - 王兴涛,翟世奎,柳彬德,薛刚,孙革,周书欣
为推进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丰富石油地质理论 ,根据野外露头及室内分析化验资料 ,建立 8种相标志 ,识别出索瓦期沉积相类型有 :台地相、台地边缘相、盆地相和海陆过渡相、湖泊相。受北部拉竹龙 金沙江缝合带、中央隆起带和南部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的影响 ,沉积相呈近东西向展布 ,具南北分带的特点。文章分析了索瓦期的沉积特征 ,总结了该期的沉积模式。根据研究区的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推断当时气候是温暖、半干旱的。综合分析认为 ,索瓦组是羌塘盆地很有潜力的油气勘探目的层 ,其与上覆雪山组地层可构成有利的含油气组合 ;而双湖 多涌地区是首选的含油气有利区带。
2005年01期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9 ] - 赵东波,李广雪,魏合龙,孙映涛
为确定适用黄河三角洲的波动理论 ,对黄河三角洲风暴期间及前后波浪连续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将其投在komar波浪理论分区图中后 ,分析了风暴期间黄河水下三角洲波浪的波形特征 ,发现站位所在地适合的波浪理论主要为艾里波和斯托克斯波 ,风暴期间波浪变形 ,还存在少量超过极限波陡线的波浪 ,通过比较常见的极限波陡线 ,看出Miche曲线比较适合该研究区。
2005年01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引用频次:4 ] - 李永乐,郑西来,林国庆
为防治黄土土壤侵蚀和治理黄河 ,本文根据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 (热释光法 ) ,并结合岩石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等方法 ,对河南省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的陆沉积黄土进行分析。将区内黄土划分为上更新统黄土 (Qeol3 )、中更新统黄土 (Qeol2 )、下更新统黄土 (Qeol1)。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的黄土 ,其岩性、结构、古地磁特性以及古土壤层数等有明显的差异。此外 ,不同时期黄土所含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亦不相同 ,从而反映了更新世冷暖交替的古气候环境特征。
2005年01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2 ] - 朱新军,刘贯群,王淑英,向勇
根据白沙河流域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特征 ,在大量室内外试验的基础上分别运用水量均衡法、断面法和咸淡水界面法 ,估算了白沙河流域地下水向海湾的输送水量及营养盐输送量。 3种方法估算的结果表明 ,白沙河流域地下水向海湾输送量较大且受降雨影响显著 ,丰水年 (1998年 )地下水入海量高达 2 .2× 10 6m3 ,是枯水年 (1992年 )入海量的 2倍。另外 ,农田灌溉及大气降雨淋滤土壤中所施肥料使该区地下水中营养盐浓度 (尤其是硝酸盐氮浓度 )严重超过了饮用水水质标准 ,每年有 (4~ 11)× 10 6mol硝酸盐氮随地下水入海 ,相比之下 ,可溶性二氧化硅含量稳定 ,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磷含量较低 ,排海量较少。
2005年01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31 ] - 曲镜如,高存臣
针对具有单向强耦合的时滞大系统 ,通过构造Lyapunov泛函 ,并采用部分分解法 ,给出了判定系统一致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与传统的分解等价法相比 ,该方法扩大了单方向关联项的界限 ,并可通过参数的选取扩大时滞界限 ,结论易于验证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005年01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引用频次:0 ] - 杨洪祥,徐西祥,段春媚
基于 1个 3× 3谱问题 ,利用屠规彰格式 ,得到了 1个新的多变元可积孤子方程族。它们是著名的薛定鄂方程族的向量形式 ,并且是Liouville可积的。另外 ,根据谱问题的规范变换 ,为该方程建立了含有多个参数的达布变换 ,并得到了该方程族的孤立子解。
2005年01期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引用频次:3 ] - 王琳,孙德栋
臭氧氧化能有效地分解污泥 ,为对臭氧氧化后污泥性质的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采用接触反应柱对污泥在臭氧氧化过程中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臭氧投量为 0 .1gO3 /gSS时 ,污泥中的溶解性COD浓度从 2 5 6mg/L增加到 2 12 6mg/L ,污泥沉降速度由初始的 0 .19cm/min增至 1.43cm/min ,滤饼的含水率由初始的 76.6%降至 70 .6%。臭氧氧化后污泥絮体被分解 ,产生大量悬浮粒子 ,使污泥上清液的浊度和悬浮物浓度增加。臭氧氧化处理后污泥的过滤性能恶化 ,污泥比阻增大。
2005年01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31 ] - 高孟春,杨敏,李红岩,汪严明
为充分考察膜生物反应器的硝化性能 ,采用活性污泥比消化速率 ,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氨氮废水的硝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容积负荷 1.0 96kgNH+ 4 -N/(m3 ·d)的条件下 ,硝化性能稳定 ,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的转化率可达 99% ;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在活性污泥中占优势 ,系统中出现了胞外多聚物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积累。
2005年01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13 ] - 李桂芳,孟范平
为探讨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和开发新型的染料废水吸附剂 ,在对污水污泥吸附处理染料废水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的基础上 ,得到污水污泥对 3种染料 (中性橙、中性黑BL ,元青 )的最大吸附量及其吸附类型。结果表明 ,污泥焙烧温度、废水pH值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有影响 ,而废水温度的变化则不会引起脱色率的较大改变。在最佳工艺条件 (污泥经 40 0℃焙烧 ,废水pH值为 1,吸附时间为 3 0min ,水温为 3 0℃ )下 ,3种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均达到 98% ,其最大吸附量都在 2 9mg·g-1左右 ,与活性炭的效果相当 ,而高于其它种类的吸附剂。焙烧后的污泥对中性黑BL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 ,对中性橙和元青的吸附符合Henry方程。焙烧污泥的优良脱色性能使其在染料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05年0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34 ] - 宋协法,杨龙,宋业垚
为保证鱼类生长的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作者根据狼鲈 (Dicentrarchuslabrax)的生理特点 (耗氧率、氮的排泄率等 )建立数学模型 ,并设计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采用生物转盘、臭氧 (紫外线 )消毒器等设备 ,构建在Windows 2 0 0 0 +VisualBa sic 6.0下运行的环境调控软件包系统 ,通过计算机技术确定养殖污水处理设备 (生物转盘 )及增氧、消毒设备的数量及规格 ,将养殖环境控制在最佳状态。
2005年01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14 ] - 陈新军,田思泉
为了解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及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 1995~ 2 0 0 1年 6~ 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我国鱿钓生产统计及其表温度数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分 3个海区 (14 0°E~ 15 0°E ,15 0°E~ 165°E和 165°E~ 180°E)对柔鱼产量分布、作业渔场与表温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柔鱼产量主要分布在海区I和II ,且资源密度大 ;在海区III海域产量比重低 ,资源密度也低。 6~ 7月作业渔场广泛 ,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t /d以下 ;8~ 10月作业渔场集中在海区II,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5t/d以上。在同一时期 ,不同海区作业渔场的最适表温有较大差异 ,并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趋势。在海区I,7~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7~ 19℃ ,18~ 2 2℃ ,17~ 19℃ ,13~ 18℃和 10~ 14℃。在海区II ,6~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2~ 14℃ ,14~ 17℃ ,15~ 19℃ ,14~ 18℃ ,12~ 15℃和 10~ 13℃。在海区III ,6~ 7月最适表温均为 11~ 15℃。以上结果经非参数统计的K~S检验是可信的。 3个海区柔鱼资源密度、产量分布及其作业渔场形成与各自海洋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2005年01期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66 ] - 于娟,唐学玺,田继远,张培玉,蔡恒江
为探讨UV 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了短期 (2d)UV B辐射对金藻 870 1、小新月菱形藻和亚心形扁藻 3种藻单养的敏感性比较以及长期 (2 1d)UV B辐射对 3种藻混养的种间竞争性平衡的影响。实验表明 ,(1)UV B条件下 ,单养和混养情况下 ,最敏感的藻是金藻 870 1,小新月菱形藻次之 ,亚心形扁藻最不敏感 ;(2 )增强的UV B为对UV B具有高耐受力的亚心形扁藻提供了竞争优势 ,使种间竞争平衡向着有利于亚心形扁藻的方向发展 ,到第 2 1天 ,UV B辐射 (2 .88J/m2 ,5 .76J/m2 )的处理组中 ,亚心形扁藻成为优势种。
2005年01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24 ] - 房子,刘万顺,位晓娟,韩宝芹
为了解低分子甲壳胺多糖的抗肿瘤辅助疗效 ,作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结合薄层色谱法 (TLC) ,探讨了SUGAR KS 80 2寡糖分析柱分析甲壳胺寡糖的条件 ,并尝试了几种薄层层析展开剂对甲壳胺寡糖组分的展层条件。结果表明 ,在HPLC流动相为 0 .0 0 1mol/LNaOH溶液 ,流速 0 .2mL/min时 ,可将混合的标准甲壳胺寡糖成分很好地分离 ;采用乙酸乙脂∶甲醇∶水∶氨水 =5∶9∶1∶1.5混合液作为硅胶薄板展开剂时 ,可将不同聚合度的甲壳胺寡糖很好地分开 ,且层析重现性高 ,糖残基数目和Rf值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2种分析方法结合可以作为 1种可靠的甲壳胺寡糖分析方法。
2005年01期 113-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引用频次:25 ] - 冯天瑾,马琳涛,丁香乾
针对SOM内在原理和基本特性中一些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定义了输出阵列上神经元i承受的、正比于模式向量及权向量之间距离的 2种模拟弹性力 :输入模式向量对胜者i的拉力 ,以及阵列中胜者j对邻近i的牵动力 ;分析了弹性力的 9个性质 ,对SOM学习过程中神经元权向量的演变过程及拓扑映射保序的机理给出了易于理解的、形象的解释。
2005年01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0 ] - 唐功友,张颖璐
针对具有外部持续扰动的线性系统 ,研究前馈 反馈最优控制律的设计问题。给出了最优控制律的存在唯一性条件 ,并提出了最优控制律的设计算法。利用滤波器解决了前馈控制的物理不可实现问题。仿真结果表明 ,此算法易于实现 ,与传统的反馈最优控制相比对抑制外部扰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2005年01期 121-12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引用频次:3 ] - 牛迅,曲峰,王宁
为对肌电信号的物理解释做出探索性的工作 ,本文运用经验模态分解和辛几何的方法 ,对不同等级短跑运动员腿部不同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分析。试验结果初步表明 ,应用上述 2种方法可对运动员等级和竞技状态做出有效的评价 ,而且 2种方法对肌电信号处理结果的一致性将有助于进一步描述肌肉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
2005年01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引用频次:5 ] - 王进,王晶,李颖
为探讨三阶色散对脉冲传播的意义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了在色散缓变光纤中零色散波长附近三阶色散对脉冲频谱演变的影响。通过对色散缓变光纤和单模光纤中脉冲频谱图的分析表明 ,三阶色散使得频谱主峰位置产生漂移 ,并形成振荡峰。三阶色散值越大 ,振荡峰越高 ,同时色散缓变光纤中三阶色散的影响明显大于普通单模光纤 ,说明色散缓变光纤可有效抑制二阶色散作用。
2005年01期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引用频次:2 ] - 王修林,张莹莹,杨茹君,战玉杰
探讨海区环境容量的估算 ,为海水水质标准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 ,研究了 3种不同浓度的营养盐 (NO3 -N ,PO4-P)条件下Pb(Ⅱ )对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m (Greville)Cleve)的生长影响。采用抑制率 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对数方程拟合求算出 3种浓度营养盐 (NO3 -N、PO4-P)条件下Pb(Ⅱ )对 2种赤潮藻的 96hEC50 值 ,分别为 83 73 ,2 5 63 ,2 3 0 7;185 2 3 ,10 44 5 ,3 494μg·dm-3 ,并根据方程应用origin 7.0拟合 3种不同浓度的营养盐 (NO3 -N ,PO4-P)条件下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在不同浓度Pb(Ⅱ )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实验结果表明 ,较低浓度Pb(Ⅱ )对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佳促进藻类生长浓度分别为 45 4,2 5 8,5 1;3 5 1,194,3 5 μg·dm-3 ;高浓度Pb(Ⅱ )对它们的生长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并且随着营养盐 (NO3 -N ,PO4-P)浓度的增加 ,Pb(Ⅱ )对两种赤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是逐渐降低的 ,营养盐 (NO3 -N ,PO4-P)与Pb(Ⅱ )之间可能存在着拮抗作用。
2005年01期 133-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20 ] - 刘春颖,张正斌,张成,林彩,任春艳
选择无机胶体粒子Fe(OH) 3 胶体、伊利石胶体及其与金属铁和铜 ,对中肋骨条藻进行了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在培养介质中加入Fe(OH) 3 胶体后 ,在低添加量时可通过Fe(OH) 3 胶体提供满足微藻的生长所需的铁 ,从而提高其生长速度。但在较高添加量时 (>0 .5mg/L) ,由于胶体物质的吸附特性 ,微藻的生长受到抑制。Fe(OH) 3 对中肋骨条藻的最佳的添加量在 0 .2 5~ 0 .5 0mg/L之间。中肋骨条藻在加入伊利石胶体液时 ,微藻的生长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伊利石胶体对培养介质中铁离子和铜离子浓度的调节控制作用 ,可直接影响到中肋骨条藻的生长。
2005年01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引用频次:3 ] - 孟显丽,陈国华,侯进,孙明昆
为使端基分析法更具合理性 ,文中以铁氰化钾为显色剂 ,以盐酸氨基葡萄糖和N 乙酰基 D 葡萄糖胺为还原糖的标准品 ,建立了端基分析法测定低聚糖相对数均分子质量的标准曲线。实验结果证明 :通过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绘制的标准曲线 ,测得壳低聚糖的相对数均分子质量差别比较大。以凝胶色谱法测定的相对数均分子质量为对照 ,经分析得 :以盐酸氨基葡萄糖为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方程和以N 乙酰基 D 葡萄糖胺为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方程更为合理。
2005年01期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引用频次:28 ] - 刘素美,江文胜,张经
根据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再生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收支循环动力学的作用。利用 1998年秋季和 1999年春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分析结果 ,建立了沉积物中营养盐的成岩模型 ,并由此计算了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 ,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有机氮含量、硅质成分的溶解速率、生物扰动作用、孔隙率明显影响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分布和沉积物 水界面的交换通量。对比了实验室培养法和扩散通量计算法测得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 ,表明 2种方法所得NO-3 通量较一致 ,但NH4+ ,PO43 -,SiO3 2 -2种方法所得通量有一定差异 ,文中讨论了可能的原因。以渤海为例阐明了在用扩散通量法研究沉积物 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时 ,表层沉积物分割厚度对界面交换通量影响显著 ,为了得到合理的与现场接近的结果表层沉积物的分割厚度以不超过 1cm为宜。
2005年01期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23 ] - 董胜,余海静,郝小丽
为准确定位风暴的强弱及灾害的大小 ,文中提出了泊松 二维对数正态分布 ,并将其用于海岸地区台风暴潮致灾强度的长期预测。选取青岛地区建国以来所出现的主要台风暴潮作为观测资料 ,以水位和显著波高系列组成样本 ,进行了台风暴潮重现期的统计推算。提出了判别台风暴潮致灾强度的新标准。实例显示 ,新标准概念清楚 ,简单易行 ,适用于青岛地区台风暴潮的强度确定。基于新模式的风暴潮强度随机分析方法对我国其它海岸地区的防潮减灾具有参考意义。
2005年01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11 ] - 史宏达,刘芸
为探讨港口投资的最大效益 ,利用遗传算法来解决港区堤防布置的优化问题。针对问题的特性设计了目标函数、编码方式和适应度计算 ,选用了适当的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 ,数据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搜索性能。
2005年01期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0 ] - 李磊岩,李华军,梁丙臣,王树青
根据在复杂的海洋环境条件下 ,管道的动力特性受到内外流体的综合作用影响 ,呈现与陆地管道不同的特点。研究了结构受到外界流体所产生的涡激作用 ,同时考虑管内恒定流的影响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海底管道管跨段竖向振动的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管跨段在不同外流流速情况下 ,内流流速与结构动力响应幅值的关系及其对管跨段振动频率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了管跨失稳时的极限管内流速与跨长的关系 ,这些结论对于海底管道设计具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2005年01期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引用频次:32 ] - 武雅洁,梅宁,李艳
对管式高效传热传质元件的工程应用进行理论探讨 ,根据水平螺旋槽管壁面液膜的形成机理及传热特性 ,通过建立单组分流体的物理和数学模型 ,得到了液膜速度和厚度解析解 ,并分析了在蒸发、冷凝时水平螺旋槽管的表面几何形状对液膜厚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液膜的厚度主要受表面张力和槽道表面几何形状的影响 ,在槽道内弯处较厚 ,而在槽道起始处较薄 ,冷凝时与蒸发时相比液膜厚度更薄 ,液膜分布更均匀。相对于光滑直管 ,水平螺旋槽管壁面液膜具有更均匀的厚度分布 ,具有更好的传热传质性能。
2005年01期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