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空波包理论在海浪群性研究中的应用

    郑桂珍,黄旭仁,徐德伦

    用 Monte Carlo方法数值模拟海浪 ,研究其波包曲线跨某参考水平的波包中空波包所占的平均比例 ,并与 Ditlevsen和 L indgren关于空波包的理论相比较。结果表明 ,在二阶近似下该理论近似适用于海浪。在此基础上对 Longuet- Higgins的群性波包理论进行修正。修正后的理论与数值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所做的修正是十分有效的。修正后的群性波包理论克服了原理论的某些固有缺陷

    2002年05期 673-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4 ]
  • 海洋人物

    刘安国

    2002年05期 679-712+733-747+756-769+776-816+821-826+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引用频次:0 ]
  • 高频雷达OSMAR流速探测精度的对比验证

    申辉,孙元福,逄爱梅

    高频雷达探测海洋表面流与常规海流计测量海流是两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本文根据 2种观测方法所获取资料的不同特点 ,对引起 2种测量方法流速测量差异的主要误差进行了分析 ,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对这些主要误差进行了量化估计。研究发现 ,2种测量方法取样的空间差异、时间差异以及仪器的观测误差等是构成高频雷达与常规海流计测量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流速测量的影响能较大的提高高频雷达流速对比验证的精度

    2002年05期 680-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7 ]
  • 高频地波雷达反演海浪的海上对比验证方法研究

    韩树宗,王海龙,郭佩芳,赵可胜

    在介绍高频地波雷达反演海浪要素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利用 2 0 0 0年 10月在浙江舟山海域进行的 OSMAR2 0 0 0和 SZF1- 海上对比验证实验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验证了OSMAR2 0 0 0探测海洋海浪要素的精度 ,并分析了 OSMAR2 0 0 0反演海浪时的误差成因

    2002年05期 687-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10 ]
  • 渤海及黄海北部的风海流数值计算及余流计算

    黄磊,娄安刚,王学昌,奚盘根,黄祖珂

    依据黄渤海实测风的资料对渤海及北黄海进行了月平均风海流数值计算。计算表明 ,1月份在西北风的作用下 ,在渤海出现 1个逆时针旋转的环流 ,在辽东湾北部及黄海北部出现 1个顺时针旋转的环流 ,渤海海峡的海流北进南出。 7月份在南风和东南风的作用下 ,风海流的变化形式与 1月份大致相反 ,海峡处呈南进北出的形式。对渤海中部某点 1年的潮流资料通过低通滤波的方法计算逐时的余流值 ,得到该点 1年内表层最大的实测余流为 31.9cm/ s,全年 90 %多的时间内表层余流小于 10 cm/ s。对辽东湾北部某点和渤海湾西南部某点数月潮流资料也进行了低通滤波 ,并将得到的逐时余流与同步风作了比较。依据该 2点风和余流的关系以及黄海北部 6个点风和余流的关系验证了风海流数值计算的结果 ,表明在这些点上实测与计算结果拟合良好

    2002年05期 695-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28 ]
  • 三倍体牡蛎在繁殖季节的生长研究

    王昭萍,李赟,于瑞海,高强,田传远,郑小东,王如才

    研究了在繁殖季节内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三倍体牡蛎比二倍体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在整个繁殖期间 ,三倍体的体重明显高于二倍体。三倍体的生长速度较均匀 ,而二倍体变化较大。在集中排放前体重增长较快 ,集中排放后体重增长明显减慢。三倍体的平均体重在排放前比二倍体高 17%左右 ,在排放后则高达 30 %以上。集中排放前 ,二倍体的软体重增长很快并超过了三倍体 ,其出肉率比三倍体高 2 6 .4 8%。排放后二倍体的软体重明显降低 (降低 4 8% ) ,出肉率降低 4 0 .0 % ,而三倍体变化不明显 ,出肉率仅降低 5 .79%。繁殖高峰后三倍体的软体重比二倍体高 4 1.2 2 %。三倍体牡蛎较低但稳定的出肉率表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具有高度的不育性 ,但三倍体的不育性并不是引起三倍体生长优势的主要原因

    2002年05期 70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7 ]
  • 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防治的初步研究

    曲径,潘雁甲,王作佳,沈海平,连建华,韩永红,李汉奎,王虎

    牙鲆淋巴囊肿病发病率高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防治。实验采用 2种方式对健康鱼进行人工感染致病 ,然后根据不同水温加福尔马林、过氧化氢药浴。结果表明 ,2 2~2 5℃高温水结合过氧化氢药浴可使病鱼体表囊肿消失

    2002年05期 707-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12 ]
  • 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表型变异研究

    郑小东,王如才,刘维青

    采用软体部 (腕式、胴体长与宽等 )测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华南沿海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4个自然群体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结果发现腕式不完全一致。繁殖群体中 ,雌性平均体重明显高于雄性 ,4对腕明显短于对应的雄性腕长。对角质颚的上颚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为 :头盖长 a、冠部长 b、吻长 c、翼状部长 e以及吻端至翼状部下端的距离 g随体重、胴体长的增长而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 ;b/a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 ,区分不同种群。对莆田、南澳和湛江 3群体的齿舌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未发现齿舌在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

    2002年05期 713-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36 ]
  • 中华豆蟹对青岛海区贻贝的感染及危害初探

    王宇琦,孙世春,宋微波

    2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 ,对青岛太平角养殖海区的贻贝寄生中华豆蟹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肥满指数为指标 ,通过对感染和未感染贻贝的比较 ,分析了中华豆蟹对贻贝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 ,中华豆蟹对贻贝的感染率为 2 .0 %~ 2 0 .4 %。2 0 0 0年 11月和 2 0 0 1年 11月出现 2次感染高峰 ,分别为 9.7%和 2 0 .4 % ;最低感染率出现于 2 0 0 1年 1月和 3月 (均为 2 .0 % )。感染强度为 1~ 5 ,多数为 1(占感染个体的 83.2 % )。贻贝所感染的豆蟹的性别及感染强度与宿主的大小有关。小个体贻贝仅见雄豆蟹感染 ,绝大多数雌豆蟹见于壳长大于 2 cm的贻贝。未发现同一宿主体内同时感染 2只或以上的雌豆蟹。在调查的 15个月中 ,有 11个月被感染贻贝的肥满度显著低于未感染的贻贝 ,且雌豆蟹对宿主肥满度的影响大于雄豆蟹

    2002年05期 720-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引用频次:1 ]
  • 螺旋藻硫酸喹诺糖二酰基甘油酯脂肪酸分子组成分析

    曹杨,胡亚芹,赵雪,李昭勇

    本文采用硅胶柱层析法 ,从螺旋藻总脂中分离提取出硫酸喹诺糖二酰甘油酯 (SQDG) ,通过高压液相色谱 (HPL C)分离纯化得到 7个主要组分。采用气相色谱法 ,分析 SQDG中脂肪酸的含量和分子组成。结果表明 ,SQDG中主要脂肪酸为 16 :0 ,18:3n- 6 ,18:2 n- 6 ,而花生四稀酸 (2 0 :4 )及EPA(2 0 :5 )的含量要低于其他几种红藻和褐藻 ,未发现 16 :2。 SQDG中 sn- 1位 79%为不饱和脂肪酸 ,95 %以上的 sn- 2位脂肪酸为 16 :0。根据测得的 7种组分的含量和 sn- 1和 sn- 2位脂肪酸的分析计算可得 ,SQDG主要分子组成为 5 2 %~ 5 7% (18:2 ,16 :0 ) ,11% (16 :0 ,16 :0 ) ,7.1% (16 :1,16 :0 ) ,7.7% (18:1,16 :0 )

    2002年05期 727-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1 ]
  • 海洋弧菌碱性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刘成圣,刘晨光,刘万顺,贺君,陈西广

    采用硫酸铵沉淀、Sephadex- 75 ,Sephadex- 10 0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纯化海洋弧菌 (Vibriop acini) X4 B- 7菌株产生的碱性蛋白酶 ,得到电泳纯酶制品 ,并对纯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纯酶的分子量为 2 7KD,等电点 p I=8.7,最适反应 p H9.0~ 10 .5 ,最适反应温度 5 0~ 6 0℃。ED-TA对酶活力没有影响 ,高酶浓度可以降低 SDS对酶的抑制作用 ,该酶可用于解聚组蛋白。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证明 :酶对 DNA酶有降解作用 ,而对 DNA没有降解作用 ,该酶有希望应用于核酸的提取

    2002年05期 734-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44 ]
  • 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

    郭志刚,杨作升,范德江

    本文依据东海陆架北部 2 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 ,就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细粒级部分以 <0 .0 16 mm为优势粒级 ,可占到总细粒级沉积物的 75 %以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细于 0 .0 0 8mm粒级的沉积物占据优势 ,长江口泥质区则以 <0 .0 16 mm粒级的沉积物为主 ,两泥质区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很不相同

    2002年05期 741-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引用频次:39 ]
  • 东海陆架北部长江、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定量估算

    范德江,杨作升,孙效功,张东奇,郭志刚

    采用粒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 (SEM)、ICP— AES分析等方法 ,得到了关于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示踪粒级以及示踪指标 ,并提出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进而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长江型、黄河型物质的定量估算

    2002年05期 748-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83 ]
  • 非均质裂隙渗流场研究中的水化学方法

    陈友媛,惠二青,郑西来,邱汉学

    采用水化学分析、氢氧同位素示踪和氯离子质量平衡法相结合的手段 ,对非洲博茨瓦纳的帕拉匹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源地有 2层水化学类型不同的含水层 ,即茨瓦蓬和鲁村纳 2个含水层 ,而且地下水主要在裂隙网络中运动。氢氧同位素示踪说明茨瓦蓬含水层的地下水主要来源于未受强烈蒸发的大气降水补给 ,用氯离子质量平衡法计算大气降水补给每年约 17mm。

    2002年05期 757-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0 ]
  • 青岛胶州湾3.2级地震构造背景与控震断裂

    栾光忠,刘红军,刘冬雁

    本文应用构造分析的方法 ,对青岛胶州湾 3.2级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构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胶州湾 3.2级地震主要受 NEE向郝官庄断裂和 NNW向大沽河断裂控制 ,并根据现代活动断裂的标志 ,对上述 2组断裂活动性特征作了阐述

    2002年05期 763-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引用频次:13 ]
  • 基于MapObjects组件的海岸带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最佳技术

    胥可辉,孙效功,刘展,冯兰娣

    本文采用组件式 GIS软件 Map Objects2 .1和编程工具 Visual Basic6 .0对海岸带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思路、对象类型、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等做出讨论 ,并对海岸带地区的矢量与栅格数据在 Map Objects2 .1中的配准以及编程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Map Objects2 .1由于其灵活、高效、独立性强、兼容性强等特点可以有效管理海岸带数据 ,为海岸带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2002年05期 770-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引用频次:27 ]
  • 利用海岸带遥感图像提取岸线的小波变换方法

    冯兰娣,孙效功,胥可辉

    小波变换作为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已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领域。本文将小波变换应用于黄河三角洲遥感图像的边缘提取 ,检测出图像的边缘 ,从而得到了三角洲岸线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边缘提取要优于经典边缘算子的提取。此方法对于把握河口三角洲的冲淤演变规律和海岸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05期 77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89 ]
  • 胶印含铬废水化学处理工艺条件应用研究

    王华,尹希刚,赵建夫

    实验研究了胶印含铬废水化学处理的方法及工艺条件。经化学法处理 ,Cr( )和总 Cr的浓度均能达到国家工业污水排放标准 ;研究结果表明 ,废水中 Cr( )还原成 Cr( )的反应 ,还原剂 Na HSO3 投加量应是 Cr( )重量的 7倍以上 ;Cr(OH) 3 的沉淀反应的适宜 p H范围在 7.5~ 8.5 ,以 p H 8.0时为最佳 ;Cr(OH) 3 的沉淀反应的搅拌时间应在 2 0 min以上为宜 ;沉淀反应的烘干沉渣量为废水总 Cr量的 11倍。该实验研究结果可为含铬废水化学处理法的工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02年05期 782-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1 ]
  • 低硼氢氧化镁的制备及热分解动力学参数

    高荣杰,冯丽娟,杜敏,宁滨,梁丽

    本文以水合氯化镁、工业氨水为原料制备出了低硼含量的纯度 >99%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利用差热 -热重 (DTA- TG)、X-射线衍射 (XRD)、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等手段 ,对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相结构、表观状态以及脱水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为 :氢氧化镁以束状纤维和片状粉末共存 ,在 6 2 3K基本完成脱水反应生成氧化镁 ,其脱水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E为135 .4 k J· mol-1,指前因子 A为 5 .15× 10 10 ,反应级数 n为 1.10

    2002年05期 789-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引用频次:14 ]
  • 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的膜状态及其在水面溢油集油剂中的应用研究

    王洪申,陈国华,孙明昆,冯绪胜,刘晓艳,张立娟

    合成了 5种 N,N-二烷基酰胺型表面活性剂 ,并对其所成膜的状态进行了测定。表明当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单独成膜时获得的集油膜为多层膜 ,而当选用合适的溶剂与其配制成溶液以后 ,所成的集油膜则为转变膜或液态凝聚膜。在 5种 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中 ,酰基碳链越长、氮烷基碳链越短则其集油能力越强。应用 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配制了 4个配方 ,均具备良好的集油能力 ,并且对原油的集油能力大于对柴油的集油能力

    2002年05期 795-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2 ]
  • 石油烃污染物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与模型

    张蕾,王修林,韩秀荣,祝陈坚,石晓勇,蒋凤华,杨汝君

    本文应用 1次培养实验方法 ,研究了 No.0柴油石油烃污染物对 6种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高浓度石油烃污染物 (CPH>1.0 5 mg· dm-3 )对裸甲藻 ,新月菱形藻 ,三角褐指藻 ,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对于中肋骨条藻 ,石油烃污染物浓度在高于 1.96 mg· dm-3 时抑制其生长。但低浓度石油烃污染物则易促进赤潮藻类 (裸甲藻 ,新月菱形藻 ,中肋骨条藻 )的生长。在 Logistic生长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 L orentz方程和 Exponential方程 ,引入石油烃污染物浓度项 ,建立石油烃污染物条件下的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模型。Lorentz方程可描述石油烃污染物对浮游植物生长速率参数的影响 ,Exponential方程可描述石油烃污染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并且实验验证了该模型

    2002年05期 804-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101 ]
  • 浅海有限面积源的噪声场空间相关特性研究

    蒋咏华,李琪

    本文对有限面积噪声源产生的噪声场的空间相关特性作了讨论。分别研究了接收器处于源区域里面和外面的情形。对一浅海典型声速剖面和 Baltic海区的噪声场相关特性及噪声场强度进行了计算 ,并与无限大噪声源平面的噪声场特性作了比较。同时 ,为把连续谱考虑在内 ,引入一虚假深海底 ,用复模式和来近似计算分支割线的贡献。但当接收器远离源区域时 ,连续谱经过在下介质中的长程传播 ,衰减迅速 ,故其对噪声场的贡献可以忽略 ,而仅考虑离散简正波场的贡献。结果发现 ,有限面积源的噪声场结构无论是水平结构 ,还是垂直结构均是不均匀的 ,都依赖于接收场点的绝对位置。这与无限大噪声源平面所形成的噪声场的特性是不一样的

    2002年05期 81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引用频次:5 ]
  • 基于线框图的三维实体重构算法

    秦勃,唐磊,时鹏

    通常情况下 Wire- frame(线框图 )不能唯一描述 3D object。本文给出 1种基于 Wire- frame的 3D object重构求解算法。该算法获得唯一解时 ,则表明 Wire- frame对应唯一的 3D object;多个解时 ,则给出所有的可行解

    2002年05期 817-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4 ]
  • 求解各向异性分层介质中水平电偶极辐射的实用方法

    钮金真,陈志雨

    用矩阵对角化方法求解了在各向异性分层介质中水平电偶极的辐射问题 ,并引入“过渡矢量”,利用其传播特性求得定解 ,此方法简单实用 ,不要求相似变换矩阵归一化。作为应用 ,具体计算了电离层被加热产生的极低频源在几千公里范围水下不同深度远处接收场强的量级

    2002年05期 822-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引用频次:2 ]
  • 带有色乘性噪声随机系统的逆向最优反卷积算法

    陈希信,蒋国健,徐新盛

    通过建立状态和乘性色噪声的逆向 Markov模型 ,推导出了带有色乘性噪声随机系统的逆向最优状态滤波器。基于该滤波器给出了节省存储空间的逆向固定区间最优反卷积算法。仿真实例证明了该反卷积算法的有效性

    2002年05期 827-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2 ]
  • 利用双正交小波变换去除图象噪声

    于亦凡

    对噪声污染的图象进行复原处理时 ,传统的去噪声方法会造成图象模糊。本文用双正交小波变换去除图象噪声 ,从结果看利用双正交小波变换进行多分辨率低通滤波在去除噪声的同时造成的模糊比传统低通滤波器少

    2002年05期 833-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5 ]
  • 多传感器观测下带乘性噪声系统的逆向滤波与反褶积融合算法

    褚东升,李玉全,梁猛,张玲

    针对多传感器观测环境下带乘性噪声系统的逆向最优滤波与反褶积融合估计问题 ,本文提出了 1种基于极大似然准则的最优融合算法。该算法中各单传感器间并行计算 ,并且融合中心与单传感器处理中心间无反向通讯 ,因而执行效率较高。仿真表明 ,该融合算法产生的逆向滤波与反褶积比单传感器处理结果有较明显提高

    2002年05期 837-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引用频次:2 ]
  • 多通道带乘性噪声系统的最优固定域平滑算法

    刘滨,褚东升,韩慧,梁猛

    在以往的乘性噪声系统的观测模型中 ,由于假定各通道的乘性噪声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多通道系统。而本文则考虑各通道乘性噪声不同的情况 ,即真正意义上的多通道带乘性噪声系统。在褚东升等“噪声相关时多通道带乘性噪声系统最优滤波”的基础上 ,进一步给出了固定域平滑算法。该算法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为最优的。通过仿真计算 ,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02年05期 84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6 ]
  • 四阶奇异边值问题无穷多个正解存在性的一个注记

    张若君

    本文考虑四阶奇异边值问题x( 4 ) =λa(t) f (t,x(t) ) ,0 <t<1,x(0 ) =x(1) =0 ,x″(0 ) =x″(1) =0 ,当λ属于某一区间时 ,得到上述边值问题存在无穷多个正解的充分条件

    2002年05期 848-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