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赤道东太平洋温度锋附近的混沌输运与混合

    姜华,吴德星,吕建

    运用 Mc Creary和 Yu(1992 )的非线性 2 12 层模式的积分流场 ,研究了混沌混合与输运对海水及要素浓度的输运和混合问题。模式结果显示混沌混合区主要分布于赤道东太平洋不稳定区及东、西边界附近 ,中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区域为非混沌区。释放在混沌区内的示踪团随时间的弥散过程要较非混沌区内的示踪团复杂的多。因多模态不稳定波动的共同作用 ,尤其是在赤道上经向运动最强的 Yanai波的加入 ,使得赤道不稳定区的流体以混沌混合的方式均匀地弥散开 ,趋向于粗粒 (coarse- grained)意义下的均匀化。并有大量释放于赤道东太平洋不稳定区的示踪质点越过赤道进入对面半球。背景辐散流的加入能将部分示踪点输送出混合区使其不加入均匀化过程 ,故最后混入另一半球的质点数少于半数。过赤道交换速率则主要由混沌混合的强度有关。

    2002年02期 16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0 ]
  • 海洋人物

    刘安国

    2002年02期 172-200+211-250+272-278+295-300+324-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引用频次:0 ]
  • 东中国海潮余流自适应数值模拟

    周旭波,孙文心,苏健

    以自适应数值模型首次计算整个东中国海三维 M2 分潮潮致 Euler余流、Stokes漂流和L agrange余流 ,并分析各海区 L agrange余流的特征。渤海 M2 分潮致 L agrange余流在整个海域基本形成一个大的逆时针环流系统 ;辽东湾有一个逆时针流环。在黄海 ,潮致余流也是黄海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海的东北部 ,潮致余流有强化对马暖流的作用 ;在台湾北部海域 ,潮余流对台湾暖流有强化作用。在近海海域 ,由于复杂地形的作用 ,潮流非线性作用加强 ,潮余流的量值有较明显的增加。计算结果表明 :在浅水区域 ,Stokes漂流较大 ,Euler余流与 Lagrange余流差别显著

    2002年02期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22 ]
  • 北京市夏季低层大气NOx、O3垂直分布观测研究

    刘烽,陈辉,Liu Yangang

    根据 2 0 0 0年夏季在北京 32 5 m铁塔上的一次梯度观测实验 ,给出 8m,12 0 m和 2 80 m三层上的 NO、NO2 、O3 浓度的观测结果。对 NO,NO2 ,O3 小时平均浓度的日变化和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1)各高度上的 NO,NO2 ,O3 浓度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阴雨天的日变化更加复杂 ;(2 ) O3 在晴朗白天有单、双及三峰型分布 ;(3)相对于 12 0 m和 2 80 m,近地面 8m处的 NO浓度最高 ,而 O3 浓度最低 ;(4) NO2 、O3 日平均浓度日变化振幅 12 0 m处最大 ;(5 )中午前后 NO,NO2 ,O3 浓度均在 12 0 m最高。

    2002年02期 17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引用频次:28 ]
  • 欧亚大陆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黄菲,姜治娜

    该文利用美国 NCEP再分析资料 2 4年 (1976~ 1999年 )的逐日 12 h欧亚大陆 (0°E~15 0°E,2 0°N~ 90°N) 5 0 0 h Pa位势高度场资料 ,对阻塞高压 (简称阻高 )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阻高主要发生在乌拉尔山地区。阻高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春夏季阻塞形势发生得最多 ,持续时间最长 ,秋季最少且持续时间短。小波分析和离散功率谱分析都表明阻高发生的频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 ,主要包含 3~ 4年和准 8年的周期振荡。进一步研究表明 ,乌拉尔山附近 (5 0°N~ 80°E)的阻高活动与夏季江淮流域的降水有着很好的正相关 ,与华南、华北、东北区域的降水有着很好的负相关 ;而贝加尔湖附近 (80°E~ 12 0°E)的阻高与中国东部的降水关系则正好相反。冬春季 (1~ 3月 )阻高活动对当年夏季的降水有着一定的中长期预报意义。

    2002年02期 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引用频次:62 ]
  • 我国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王如才,王昭萍,田传远,于瑞海,李赟

    主要介绍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显示度。在基础研究方面 ,主要阐述了三倍体诱导技术、活体倍性快速检测技术、诱导剂对受精卵和胚胎超微结构的影响、三倍体牡蛎核型与带型、三倍体牡蛎同工酶的表达及快速生长机理等方面的技术储备 ;在产业化显示度方面 ,综述了三倍体牡蛎育苗与养殖的技术及效果

    2002年02期 19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33 ]
  • 关于珍稀鱼类石川粗鳍鱼(Trachipterus ishikawae Jordan et Snyder,1901)的新资料

    武云飞,曾晓起,孔晓瑜

    石川粗鳍鱼由 D.S.Jordan和 J.O.Snyder(190 1)首次根据一尾采自东京湾口外的标本建立的 ,而本文的标本则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等处。本种在体形、鳞片和身体结节等方面与皇带鱼(Regalecusglecus)相似 ,故常被混淆。经详细研究后 ,作者补充描述了本种的若干重要性状并同体形近似的皇带鱼对比 ,找出两种鱼在背鳍起点和肛门位置、腹鳍鳍条、头部骨片、口部结构、牙齿的有无及其分布、鳃耙数目、眼睛大小、侧线鳞及身体结节特点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2002年02期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引用频次:0 ]
  • 太平洋牡蛎精液的超低温保存

    李赟,王品虹,贺桂珍,赵强

    利用解剖法采集太平洋牡蛎精液 ,用自然海水做基础溶液 ,配制不同浓度的 DMSO(二甲亚砜 )作为超低温保护剂 ,在液氮 (L N2 )面上不同高度进行预处理 ,投入 LN2 内保存 ,升温解冻后 ,检测精子成活率。结果表明 ,DMSO处理浓度、预处理温度及时间和升温方式对超低温保存成活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 ,用 10 % DMSO在 LN2 面上 17cm预处理 6 min,采用 16~ 17℃流水不完全解冻 ,效果最好 ,超低温保存精子成活率可达 70 %。与新鲜精子相比 ,在 L N2 内保存一天的精子 ,授精能力没有明显变化。

    2002年02期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27 ]
  • 臭氧处理海水生成氧化物对扁藻生长的影响

    郑波,马甡,王成刚,谷向伟

    研究了臭氧处理海水生成氧化物对扁藻 (Tetraselmis chuii)生长的影响。臭氧生成氧化物浓度在 0 .736 mg/ L以下不产生毒害作用 ,在 1.113mg/ L以上观察到了毒害作用 ,并且浓度越高毒性越强。实验发现扁藻对臭氧生成氧化物的毒害有抵抗能力。

    2002年02期 21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1 ]
  • 锈色尖毛虫(Oxytricha ferruginea)的形态学重描述及与相近种的比较(纤毛门,腹毛目)

    林晓凤,邱彦涛,胡晓钟,龚骏,马洪钢,宋微波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锈色尖毛虫 (Oxytricha ferrug-inea Stein,185 9)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 :虫体浅黄褐色 ;表膜下颗粒为铁锈色 ,聚合成组并作纵向不规则排列。口围带平均小膜数为 35。额、腹、横棘毛为典型8∶ 5∶ 5方式排布 ;尾棘毛恒为 1根。背触毛 5列 ,其中 4列完整 ,1列不完整。伸缩泡位于体左侧前1/ 3处 ,具两根收集管。与相近种比较表明 ,O.ferruginea与前人所报道的另一淡水种 O.aerugi-nosa极可能是同一种 ,因此本文建议将两者合并。

    2002年02期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2 ]
  • 黄海夏季不同取样网具渔获物组成比较分析

    徐宾铎,金显仕,梁振林

    根据 2 0 0 0年夏季双拖渔船和“北斗”号专业调查船对应站位拖网调查资料 ,进行了两种不同取样网具情况下渔获物组成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渔船的单位扫海面积渔获量、几种重要种类的长度范围、平均个体长度、5 0 %选择长度、重量计优势度均高于“北斗”号 ,而渔获种类数则少于“北斗”号 ,且两者种类组成相似性较低 ,仅为 0 .4 5 8;而且“北斗”号的底层、近底层鱼类和无脊椎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高于渔船 ,这主要是由于渔具的选择作用造成的。结果说明应用渔船针对渔业生产进行的渔业资源监测 ,对带鱼、小黄鱼、鱼等重要生产种类是适合的 ,能够反映其资源量状况 ,但对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002年02期 224-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引用频次:24 ]
  • 牛肺肝素寡糖的制备

    于广利,王群,管华诗,徐家敏,Robert J.Linhardt

    利用肝素酶 (Heparinase I,EC4 .2 .2 .7)对牛肺肝素进行控制酶解 ,混合寡糖经超滤、凝胶渗透色谱和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分离制备后 ,得到聚合度为 2 ,4 ,6 ,8,10 ,12 ,14和 2 0的寡糖纯品。各寡糖纯度采用毛细管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检验 ,寡糖结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证实。

    2002年02期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引用频次:5 ]
  • 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测定方法的研究

    刘红英,薛长湖,李兆杰,欧昌荣,蔡跃飘,赵雪,许加超

    应用次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含量 ,有色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5 6 0 nm ,在 4~ 2 0μg/ m L内线性良好 (r=0 .999) ,回收率为 (96 .2 7± 1.6 6 ) %。在测定过程中 ,无机盐影响较大 ,蛋白质影响很小 ,而 p H值、其它糖没有影响 ,PBS(磷酸盐缓冲液 )能完全消除褐藻胶对测定的影响。实验证明 ,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

    2002年02期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引用频次:66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力特胶囊含量及体外溶出度

    吕志华,赵峡

    本文建立了测定海力特胶囊含量和体外溶出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 Aminex HPX-87H(30 0 mm× 7.8mm)柱 ,以 0 .0 0 2 5 mol· L-1H2 SO4 为流动相 ,柱温为 6 5℃ ,流速为 0 .5 m L·min-1,以示差检测器检测 ,外标法峰面积定量。本法测定线性范围为 1μg~ 4 0μg,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6 .1% ,RSD为 0 .83% (n=5 ) ,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为 96 %~ 99%。本法测定海力特胶囊含量和溶出度 ,具有方法简便、快捷 ,重复性好的特点 ,可作为制剂质量控制方法。

    2002年02期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引用频次:1 ]
  • 条斑紫菜叶状体细胞的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张亚萍,于文功,戴继勋,路新枝,韩峰,宫倩红

    为了进行条斑紫菜基因工程研究和培育转基因紫菜 ,首先必须确定适合的阳性选择标记基因。条斑紫菜对 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表明 ,它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其中 zeocin、腐草霉素和氯霉素半致死剂量都很低。因此 Cat(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基因和 Sh.ble(sh.bleomycin)基因均有望成为条斑紫菜基因工程研究中理想的选择标记基因。

    2002年02期 245-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引用频次:32 ]
  •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张志南,慕芳红,于子山,韩洁,周红

    20 0 0年 6月在南黄海鱼产卵场 18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 0 .81× 10 6ind· m-2 (± 0 .4 1× 10 6ind· m-2 ) ,平均生物量为 1.2 2 g dwt· m-2 ,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图型大体相似 ,即高的数量值分布在等深线 5 0 m以浅的与海岸线平行的74 94、7994、85 94、11394等站。小型底栖生物数量与 10种环境因子的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丰度与水深呈负相关 (r,- 0 .5 5 5 ,P<0 .0 5 ) ,与 Chl- a呈正相关 (r,0 .4 86 ,P<0 .0 5 ) ;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 (% )和水含量 (% )均呈负相关 (r,0 .4 84~ 0 .5 0 0 ,P<0 .0 5 )。共鉴定出 18个小型生物类群 ,线虫是数量占优势的类群 ,平均丰度 0 .6 0× 10 6ind· m-2 (± 0 .36× 10 6ind· m-2 ) ,占总丰度的 73.8% ,其他的重要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 (18.7% )、多毛类 (3.1% )、动吻类 (1.6 % )和介形类 (1.1% )。按生物量 ,优势类群依次为多毛类 (占 2 9% )、桡足类 (2 3% )和线虫 (2 0 % )

    2002年02期 25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引用频次:73 ]
  • 中国对虾血细胞酶细胞化学的初步研究

    刘晓云,张志峰,马洪明

    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 ,对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的血细胞和血清中的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部位进行标记。实验结果显示 :酚氧化酶主要以酶原形式存在于大颗粒细胞的颗粒体中 ,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以酶原形式存在于小颗粒细胞的颗粒体中。健康虾和患病虾血细胞中酶活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在病理情况下 ,颗粒细胞能以细胞解体的方式 ,排出细胞内的颗粒 ,转化成有活性的酶 ,以此提高血淋巴中这几种酶的活性。透明细胞可以吞噬排放颗粒后的颗粒细胞 ,透明细胞中由高尔基体合成的酸性磷酸酶等溶酶体酶主要用于透明细胞的细胞内消化作用。研究认为 :3种血细胞因含有不同的免疫酶以及酶的作用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

    2002年02期 259-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80 ]
  • 三种抑制剂对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张继民,张学成,魏东

    研究了 DCMU、氟哒酮及亚油酸对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总脂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 DCMU的浓度在 0 .8μmol/ L以上时 ,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抑制率达80 % ,其总脂占干重的百分含量减少了近 30 % ;在 1.0 μmol/ L 时 ,EPA占其总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增加了 10 8.6 1%。 (2 )当氟哒酮的浓度在 8.0μmol/ L以上时 ,眼点拟微球藻的生长抑制率为82 .9% ,其总脂占干重的百分含量下降了 2 1% ,而 EPA占其总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增加了6 0 %。(3)当亚油酸的最终浓度在 4 0 0 μmol/ L 以上时 ,眼点拟微球藻的抑制率达 6 4 %以上 ;大于30 0 μmol/ L、4 0 0 μmol/ L 时 ,EPA占其总脂的相对百分含量在 4 .77%以下 ;在 5 0 μmol/ L 以下时 ,EPA占其总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对照组的 2 0 .96 %下降到 19.4 9%以下。结果表明 ,眼点拟微球藻在养殖中 ,当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 ,可以用加入一定浓度的 DCMU或氟哒酮的方法来大幅度提高 EPA的含量。

    2002年02期 26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引用频次:20 ]
  •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人工苗种生产研究Ⅰ.水温对胚胎发育及幼体培育的影响

    康庆浩,郑家声,金在敏

    为给单环刺 (U.unicinctus)的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本文研究了水温对单环刺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环刺各胚胎发育期的发育速度 (h)随水温 (T)升高而加快 ,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求得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平均 2℃。不同水温条件下 ,各期幼虫期的存活率以2 0℃为最高 ,培育水温高于或低于 2 0℃时生存率逐渐降低。幼虫培育适宜温度为 15~ 2 0℃。

    2002年02期 273-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19 ]
  • 末次冰消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演变过程模拟研究

    朱玉荣

    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后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对该区泥沙的输运与沉积 ,以及海底地貌的形成、分布以及演变等具有深刻影响。文中数值模拟末次冰消期以来 4个特定时期 ,即比现在海面低 80 m、5 2 m、30 m海面以及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汐、潮流。根据不同时期的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得出 ,末次冰消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过程大致以全新世最大海侵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全新世最大海侵前为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基本分布格局的形成阶段 ;2全新世最大海侵后 ,为基本分布格局的局部调整阶段。末次冰消期以来基本海岸轮廓的变迁是渤、黄、东海陆架区潮汐、潮流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2002年02期 279-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引用频次:15 ]
  • 稳定碳、氮同位素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蔡德陵,张淑芳,张经

    在简要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之后 ,对稳定碳、氮同位素在生态系统领域中关于系统的碳源、能量流动、营养结构、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作用及系统稳定性变化的应用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并对稳定碳、氮同位素在赤潮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动力学建模及有机分子化合物系列示踪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提出展望

    2002年02期 287-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引用频次:116 ]
  • 壳聚糖特性粘度的快速测定

    范金石,陈国华,孙明昆,华哲

    对比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分子量 (或粘度 )、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产品在 2种不同测定条件 (30℃ ,0 .1mol· L-1CH3 COONa- 0 .2 mol· L-1CH3 COOH为溶剂 ;2 5℃ ,0 .2 mol· L-1Na Cl-0 .1mol· L-1CH3 COOH为溶剂 )下利用常规外推法和常用一点法经验公式所得的壳聚糖的特性粘度值表明 :一点法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的壳聚糖的特性粘度值与用常规外推法所得的特性粘度值间的偏差最小 ,适合于快速测定壳聚糖特性粘度 ,进而可求得其粘均分子量

    2002年02期 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107 ]
  • 含羟基西佛碱型大环冠醚铜(Ⅱ)、锌(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张前前,季振平,萧文锦,吴成泰

    利用模板法合成 1种新的含醇羟基西佛碱型大环冠醚 L (7,11-二氮杂 - 3,15 -二氧杂 - 4 ,5 ;8,10 ;13,14-三苯并环十六 - 6 ,11-二烯 - 1-醇 )的铜、锌配合物。经元素分析 ,IR、MS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 M(L2 ) (NO3 ) 2 及其配位情况 ,由模板反应得到 [1+ 1]型西佛碱大环化合物。 DMF溶液中的电导数据证实它们均属非电离型 ,并运用 TG- DTA分析比较铜、锌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2002年02期 30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2 ]
  • 海洋激光荧光雷达海面油膜种类鉴别研究

    官晟,吴东,张博,刘智深

    海洋激光雷达在探测海面油荧光方面的应用 ,受到广泛重视。海洋激光荧光雷达是以物质荧光谱理论为基础 ,将荧光技术应用于海面油膜检测领域。本文介绍了激光荧光原理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激光雷达的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 ,以及该套系统进行海面油膜种类鉴别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通过实验证明 ,该套系统性能可靠 ,测量值稳定 ,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油荧光测量。提出采用荧光强度 4 35 / 380 ,4 35 / 5 0 0 ,4 35 / 5 5 0 ,3个比值作为油样荧光特性的描述值进行油种鉴别。相对其他的鉴别方法 ,三比值法无须配置溶液 ,适于现场测量。根据系统响应情况提取的特征值不但更有针对性 ,而且由于特征值数量多 ,对荧光谱分布曲线的描述更加准确。

    2002年02期 305-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引用频次:18 ]
  • 多种群并行进化神经网络的研究及应用

    林丽莉,冯天瑾,周文晖,郑宏伟

    提出一种新的多种群并行遗传算法 (NMPGA) ,并将其作为多层前馈神经网络(MFNNs)的学习算法 ,从而形成一类新的 MFNN模型——多种群并行进化神经网络(MPENNs)。首先 ,对一给定的网络结构 ,随机产生一初始权重的集合 ,这个集合实际上对应着一组具有相同结构但不同权重的神经网络。然后 ,采用 NMPGA对 MFNNs的权重进行进化。最后 ,性能最好的网络被选作目标问题的解。在 NMPGA算法中 ,作者采用浮点数编码来克服传统二进制编码的精度不足问题 ,并设计了专门的杂交算子和变异算子来增强算法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MPENNs能成功解决异或问题、三元奇偶问题及成品烟的感官质量评价问题。

    2002年02期 312-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6 ]
  • 三对角系统的最佳向后扰动分析

    刘新国,王玉晔

    用一种新方法研究了三对角方程组及对称三对角方程组计算解的最佳向后扰动分析。由于这两类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具有特殊结构 ,因而本文结果不能从已有结果直接导出。所用方法亦可用于研究 KKT及 SQD等结构线性系统的最佳向后扰动分析。

    2002年02期 319-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0 ]
  • 协方差阵二次型容许估计的一个必要条件

    张立振,徐兴忠

    研究协方差阵Σ的二次型容许估计问题。设 y1,y2 ,… ,yniid,n≥ 2 ,y1与 p维正态分布N (β,Σ )有相同的前四阶矩。其中β =(β1,β2 ,… ,βp)′∈ Rp与Σ =(σij) p× p >0均未知。记 y =△ (y1,y2 ,… ,yn)′。在二次损失 L (d ,Σ ) =tr(d -Σ) 2下给出Σ的二次型估计 a S2 + nby-y-′是容许估计的必要条件为 :(n - 1) a + b + 2 max(a,b)≤ 1。此必要条件比张立振等协方差阵的二次型容许估计中的必要条件有了明显的加强

    2002年02期 325-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