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院士简介

    2001年05期 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引用频次:0 ]
  • 风浪成长关系的分析及其对3/2指数律的支持

    管长龙,孙群

    系统地分析比较了迄今根据观测已提出的一些风浪成长关系。通过研究发现 :这些风浪成长关系式存在较大的不协调性。然而 ,当消去无因次风区后 ,由这些关系式得到的无因次波高与无因次周期关系却与 3/ 2指数律有着非常好的协调一致性。还分析 Wen etal构造出的代表平均状况的风浪成长关系。发现由这一风浪成长关系得到的无因次波高与无因次周期关系是与平均状况的 3/ 2指数律完全一致的。上述风浪成长关系构成对 3/ 2指数律的观测支持 ,从而说明了 3/ 2指数律的普遍性。并提出这些风浪成长关系间不协调性的一个可能解释

    2001年05期 63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引用频次:22 ]
  • 海洋人物

    刘安国

    2001年05期 639-665+680-712+717-729+734-738+746-761+781-78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引用频次:0 ]
  • 风应力拖曳系数选取对风暴潮数值模拟的影响

    王秀芹,钱成春,王伟

    在风暴潮的形成中风应力起决定性作用 ,风应力拖曳系数决定了大气与海洋间的动量传输率。观测结果表明 ,风应力拖曳系数随风速而变化 ,与海面粗糙度有关。文中采用几种与风速有关的风应力拖曳系数表达式进行数值模拟 ,与将其视为常数情况相比较 ,计算结果的精度均有较明显提高。对比各表达式模拟结果 ,采用 Smith(1980 )风应力拖曳系数公式的模拟效果为最好

    2001年05期 640-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引用频次:58 ]
  • 渤海中南部悬浮物海洋调查资料分析

    苏健,江文胜,孙文心

    对于悬浮物 (SPM)的研究目前已引起诸多学者关注。作者利用 1998和 1999年的中德合作海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 :研究悬浮物与透明度的关系 ;研究悬浮物与浊度的关系 ;估计海底剪切速度。并为研究悬浮物输运提供资料和作前期研究

    2001年05期 647-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37 ]
  • 近岸区域及河口区台风风场动力诊断模型

    谢红琴,高山红,盛立芳,吴增茂

    由梯度风平衡原理得出具有非对称性的台风模型风场 ,将台风模型风场与 NCAR客观分析风场嵌套得到大区风场并从中取出中尺度动力诊断模式 Mass所需的初始风场 ,再由 Mass模式对局部关键性区域海面风场作动力调整 ,同时结合实测资料使用 Nudging同化方法进行调整 ,从而获得具有较好实用性的台风近岸及河口区的海面风场。文中用上述模型对 90 15号和 9711号台风作了诊断分析试验 ,得到了比较合理的并符合实际观测的台风海面风场

    2001年05期 653-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引用频次:4 ]
  • ECOM模式在丁字湾的应用

    张越美,孙英兰

    应用河口、陆架和海洋模式 (ECOM模型 ) ,引入干湿网格法模拟潮滩涨落的改进 ,并建立丁字湾及近岸海域的三维变动边界潮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湾口拦门沙、湾内水道和人工围海等地形特点。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符合良好 ,较好地刻画出丁字湾 M2 分潮潮流场的时空分布特点。

    2001年05期 659-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引用频次:82 ]
  • 诱导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群体发育过程中三倍体率的变化

    李赟,王昭萍,王如才

    借助染色体计数和流式细胞计数计对 6 - DMAP处理和冷休克两种诱导方法获得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群体在各个发育时期三倍体率进行了系统检测。结果发现 ,在 4~ 8细胞时期 ,6 - DMAP诱导三倍体率为 75 % ,冷休克诱导三倍体率为 5 0 % ,在发育至 D形幼虫期和稚贝期 ,两类三倍体群体的三倍体率均有所下降。如从 4~ 8细胞期发育至稚贝期 ,冷休克诱导群体下降了 5 3.0 8%以上 ,6 - DMAP诱导群体三倍体率下降了 2 7.36 %。养殖一年后 ,6 - DMAP诱导群体三倍体率仍保持在 6 0 %以上 ,而冷休克诱导群体三倍体率已下降至不足 10 %。这一结果说明 ,利用 6 - DMAP诱导来获得三倍体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2001年05期 66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13 ]
  • 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活性差异(英文)

    于广利,管华诗,徐家敏,王群,Robert J. Linhardt

    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抗血栓的多糖药物在临床中已应用了二十多年 ,目前已作为外科预防血栓形成药物 ,并在治疗急性静脉栓塞紊乱方面取代了未分级肝素。因肝素的来源和制备的方法不同使低分子肝素的精细结构不同 ,低分子肝素结构的复杂性 ,使得各产品的生物活性 ,例如抗蛋白酶活性不同 ,从而导致其临床使用的标准不同。该文将对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和抗蛋白酶活性的差异进行报导

    2001年05期 673-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引用频次:9 ]
  • 海水养殖中原生动物病原虫的鉴定—Ⅱ粘孢子虫的研究及鉴定方法

    赵元莙,马成伦,宋微波

    粘孢子虫是海水养殖中常见的危害性原生动物类群之一。该文综合介绍 :一套适用于粘孢子虫研究及鉴定的方法 ;粘孢子虫的标本采集、标本保存、观察与描述、研究技术以及特征性鉴别与量度的图解式方法 ;若干现代技术 ,并作初步讨论

    2001年05期 681-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引用频次:39 ]
  • 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研究及其应用

    王海英,林洪,叶眉,薛长湖,赵雪

    从 8种载体材料中选取自制的氨基含量约 2 .878mmol/ g的甲壳质作为固定化载体 ,采用吸附交联法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 ,对木瓜蛋白酶进行固定化。 17.5 mg/ g的固定化酶 /载体比例 ,p H6 .5 ,5℃下 ,先吸附 10 min,再以 0 .7%的戊二醛终浓度交联 12 h,所得固定化酶酶活回收可达5 2 .0 % ,酶活力为 3.5 4 U / g。固定化酶在 6 5℃以下 ,溶液酶在 5 5℃以下稳定 ;固定化酶在 p H7.0以下稳定 ,溶液酶在 p H6 .0以下稳定 ;5℃条件下 ,固定化酶贮藏半衰期为 183d;以酪蛋白为底物 ,固定化酶的操作半衰期可达 2 7d。用固定化酶水解甲壳胺 ,产物分子量小于 10 0 0 0的甲壳胺低聚糖得率约为 4 5 .5 5 %。

    2001年05期 689-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28 ]
  • 摄食水平对褐牙鲆幼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线薇薇,朱鑫华

    褐牙鲆幼鱼 (体重 0 .71~ 4 .16 g;体长 4 .4 5~ 8.14cm)在 2 4℃下保持 5个摄食水平 (0~最大 )。投喂人工配合饵料。褐牙鲆能量和干物质的吸收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平均为97.38%和 76 .73%。褐牙鲆排粪能 (F )占摄食能的比例为 0 .95 %~ 2 .83% ,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减少 ;氮排泄 (U)占摄食能比例为 5 .5 2 %~ 6 .77% ,各摄食水平下变化不大 ;标准代谢耗能 (Rs)占摄食能比例为 1.0 5 %~ 7.82 % ,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减少 ;在各摄食水平条件下 ,摄食代谢耗能(Rf)占摄食能比例变化不大 ,平均为 4 5 .72 % ;生长能 (G)占摄食能比例为 32 .6 7%~ 4 9.2 1%。随摄食水平增加而增加。在最大摄食水平时 ,褐牙鲆能量分配形式为 :10 0 C =0 .95 F + 5 .5 2 U +4 4.31R+ 4 9.2 1G

    2001年05期 695-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引用频次:40 ]
  • 三丁基氧化锡(TBTO)对太平洋牡蛎性成熟的影响

    李琪,尾定诚,森胜义,王如才

    利用流水饲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三丁基氧化锡 (0 .5 μg/ L和 1.0 μg/ L TBTO)对太平洋牡蛎卵巢中卵母细胞直径、RNA/ DNA比、蛋白质和卵黄蛋白含量的影响。卵母细胞径的增长在0 .5 μg/ L实验组受到阻碍 ,并随着 TBTO浓度的增大而更加明显。TBTO暴露组的 RNA/ DNA比在精巢中无明显变化 ,但在卵巢中显著低于对照组。 TBTO暴露组的卵巢中蛋白质和卵黄蛋白含量显示了与 RNA/ DNA比相同的变化趋势 ,表明 TBTO的积累阻碍卵黄蛋白的合成。TBTO暴露4 2 d采集的牡蛎样品中出现 3个雌雄同体 ,暗示 TBTO可能引起牡蛎发生性转变进而产生雌雄同体

    2001年05期 70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11 ]
  • 金枪鱼延绳钓不同位置钓钩渔获效率的研究

    叶振江,梁振林,邢智良,高志军

    本文从金枪鱼延绳钓渔具的结构及渔获效果入手 ,分析了大眼金枪鱼 (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ares)的垂直分布及该延绳钓渔具不同位置钓钩的渔获效率 ,据以对钓具的性能做出初步评价 ,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2001年05期 707-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12 ]
  • 牙鲆、石鲽和川鲽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研究

    孔晓瑜,刘亚军,喻子牛,庄志猛,武云飞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和石鲽 (K .areius bicoloratus)的线粒体 16 S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 PCR扩增 ,PCR产物经 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 ,均得到了5 90 bp的碱基序列 ,并将其与 Gen 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列相应片段和川鲽 (Platichthys flesus)相应片段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川鲽和石鲽序列差异很小 (核苷酸差异数为 7,同源性为 98.8% ) ;而牙鲆与川鲽和石鲽的序列差异明显 (核苷酸差异数为 90~ 93,同源性约为 84 % ) ,且大多数核苷酸变异位点集中在序列中部大约 2 0 0 bp的区域

    2001年05期 713-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35 ]
  • 环境细菌宏基因组研究及海洋细菌生物活性物质BAC文库筛选

    杨官品,茅云翔

    宏基因组是特定环境全部生物遗传物质总和 ,决定生物群体生命现象。特定生物种基因组研究使人们的认识单元实现了从单一基因到基因集合的转变 ,宏基因组研究将使人们摆脱物种界限 ,揭示更高更复杂层次上的生命运动规律。在目前的基因结构功能认识和基因操作技术背景下 ,环境细菌宏基因组成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环境细菌宏基因组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筛选和基因系统学分析使研究者能更有效地开发细菌基因资源 ,更深入地洞察环境细菌多样性

    2001年05期 718-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引用频次:37 ]
  •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对潮间带水层-沉积物界面颗粒通量影响的研究

    韩洁,张志南,于子山

    研究利用中型生物扰动系统 (AFS)对胶州湾薛家岛潮间带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philippinarum)养殖断面和非养殖断面的中潮和低潮 4个站位的生物沉降和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生物沉降作用与大型滤食性双壳类动物 -菲律宾蛤仔的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 .984 ,P<0 .0 5 ) ,养殖断面的生物沉降作用要明显地大于非养殖断面。在菲律宾蛤仔的低密度区 ,生物沉降的作用小于自然沉降 ,而在其养殖的高密度区 ,生物沉降率约为自然沉降率的4倍。薛家岛潮间带沉积物的临界侵蚀速率为 17.4~ 2 0 .4 cm/ s。沉积物的稳定性与所测生物因子的关系不密切 (P>0 .0 5 )。作者推测两个断面中潮站位沉积物的相对易侵蚀性 ,可能是由于此处环境受到某些大型动物及高潮带人工养殖带来的扰动所致

    2001年05期 723-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引用频次:40 ]
  • 海洋假单胞菌纤溶酶的酶学性质的研究

    刘晨光,魏香,刘万顺

    从一株海洋假单胞菌中分离制备出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酶 ,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该酶的分子量是 2 1k D,等电点是 7.4~ 7.5 ;最适作用 p H是 8.0 ,最适作用温度是 5 0℃。该酶具有降解苯甲酰 - L -精氨酸乙酯盐酸盐 (BAEE)的活性 ,酶的动力学分析表明 :Km =0 .87mmol/ L,Vmax=1.80× 10 -3 mmol/ L s-1。

    2001年05期 730-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引用频次:46 ]
  • 砂海螂Mya arenaria Linnaeus核型

    郑家声,郑大海,王梅林

    作者以鳃为材料 ,用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 ,研究了砂海螂 Mya arenaria L innaeus的核型 ,其核型公式 2 n为 34,2 4 m+ 10 sm,染色体总臂数 NF为 6 8。无端部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也无异型染色体

    2001年05期 735-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4 ]
  • 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震反射特征及层序划分

    许淑梅,翟世奎,李三忠,周立宏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终止形式和不连续类型 ,对歧口凹陷滩海区下第三系地层进行层序的划分 ,并对不同体系域内部及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 ,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发育有六个层序 ,每个层序的顶、底界面分别对应于区内七个地震反射界面。不同成因及不同沉积环境的层序内部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相。并讨论体系域与油气赋存的关系

    2001年05期 739-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引用频次:10 ]
  • 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

    毛登,范德江,郭志刚,杨作升

    该文对长江口、黄河口以及废黄河口现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有较大的差别 ,长江沉积物中具明显奇偶优势的高碳数正构烷烃以及 C2 9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 ,Pr/Ph值较大 ,受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明显 ;黄河低碳数正构烷烃和 C2 7甾烷的相对含量较高 ,Pr/Ph值较小 ,受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较弱。甾烷、萜烷的成熟度指数显示长江高于黄河、现代黄河高于废黄河。这些差异主要受流域环境背景和流域内人文过程两大不同因素的影响

    2001年05期 747-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38 ]
  • 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断层破碎带探查的数值模拟方法

    郭秀军,王兴泰

    为明确不同条件下断层破碎带的异常特征 ,提高高密度电阻率法 (HDR)的应用效果 ,该文在大量探测实例的基础上提出断层破碎带的地电模型 ;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式计算出不同地表电性层的情况下 ,高、低阻断层破碎带在不同电测的异常特征并确定最佳采集装置形式 ;并正演模拟倾斜断层的异常分布形态 ,给出为提高视电阻率断面对断层产状反映能力的数据处理方法

    2001年05期 75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引用频次:19 ]
  • 黄河口泥沙异重流的数值模拟

    庞重光,杨作升

    将已被广泛应用的一维泥沙异重流控制方程推广到平面二维情形 ,构成一组四方程模型 ,并对方程中重要参数的取值作了讨论。而后针对黄河口泥沙异重流的发生和演变受潮相控制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在泥沙异重流的基本控制方程中加入了潮汐影响项 ,采用 ADI法对黄河口的潮流控制方程与有潮汐影响的泥沙异重流控制方程进行半耦合求解。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2001年05期 762-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引用频次:32 ]
  • 复配微乳增溶增敏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硼的研究

    褚金芳,陈国华,于灏

    首次把 SDS:OP乳化剂复配微乳的增溶增敏性应用于海水中硼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中 ,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 ,改进了现有的姜黄法。该方法的精密度为 8.9× 10 -3 ,回收率为 10 4 % ,硼浓度在 0~ 1.2 0μg/m 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摩尔吸光系数为 1.5 9× 10 5,检出限为 0 .0 0 6 9μgm L-1。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海水及其它水体中硼的水相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测定

    2001年05期 769-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引用频次:8 ]
  • 甲壳素对Cr(Ⅵ)的吸附研究

    齐春惠,陈国华

    采用正交实验法 ,使用甲壳素 (粗制壳聚糖 ) ,研究温度、时间、吸附剂用量、酸度、盐效应对甲壳素吸附水中溶解的 Cr( )离子的吸附过程的影响 ,将实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 ,得到较优的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在 p H =2、30℃、离子强度 5 mmol/ L的条件下 ,甲壳素对 Cr( )的最大吸附量为 13.1mg/ g。根据化学平衡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甲壳素对 Cr( )的吸附主要是游离氨基静电吸附 Cr2 O2 -7,吸附符合 L angmuir吸附等温式

    2001年05期 77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14 ]
  • 噪声相关时多通道带乘性噪声系统最优滤波

    褚东升,韩慧,刘滨

    针对多通道乘性噪声系统问题的实际需要 ,推广 Rajasekaran滤波算法 ,利用线性最小方差的概念和投影公式 ,导出含有乘性噪声统计特性参数阵特殊乘法运算的新息协方差矩阵 ,并利用这个中间矩阵 ,在观测为多通道 ,且各个通道的乘性噪声不同 ,以及系统的动态噪声和观测噪声同时刻相关的情况下 ,导出状态递推滤波算法 ,该算法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是最优的。并对该算法进行仿真研究 ,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2001年05期 782-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17 ]
  • 一个基于TOPEX卫星极端海面风速预测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方朝阳,陈戈

    在基于 TOPEX卫星数据建立全球极端海面风速预测模型的基础上 ,开发出用于极端海面风速预测和可视化预测结果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MGIS)。并论述全球极端海面风速预测的意义和 MGIS在预测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给出全球极端海面风速预测的统计模型 ;简述极端海面风速预测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和功能 ;同时 ,对系统的预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2001年05期 789-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16 ]
  • 海面光谱辐射计系统研制及遥感反射比的测量

    王勇,刘智深,张凯临,黄海龙,吴松华

    本文报道海面光谱辐射计的研制、定标和海上现场实验测量。运用一个 2 5 6元光电二极管列阵传感器件测量海面离水辐亮度和向下辐照度的光谱分布 ,可计算得出遥感反射比。该仪器所测量的数据可以用于海洋方面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 ,并给出海上实验测量数据

    2001年05期 795-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引用频次:3 ]
  • 超高速光孤子传输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

    王晶,苗洪利,任志君,李颖,杨爱玲

    通过数值解非线性耦合薛定谔方程 ,研究高速光孤子通信系统中高阶色散和偏振模色散对孤子传输的影响 ,并数值模拟孤子在单模光纤中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 :偏振模色散导致孤子脉冲展宽、峰值功率下降、峰值点随传输距离漂移 ;高阶色散和偏振模色散使孤子加速展宽、脉冲沿出现非对称的振荡结构 ,脉冲峰值点随传输距离的漂移而发生改变

    2001年05期 801-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