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院士简介

    2001年04期 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引用频次:0 ]
  • 分层海洋中运动物体生成的内波

    徐肇廷,姚凤朝,隋红波

    该文提供分层海洋中运动物体生成内波的理论、数值和实验研究的背景资料的综述 ,并给出理论研究的 Green函数、正交模态模式和极点回避等方法的评述。数值研究给出数值求解Wronsky行列式的源求解方法及介绍直接差分计算含源内波方程和积分方程的方法。有关源致内波的实验研究 ,作者介绍物体在分层流水槽运动时生成内波的两个典型实验及其主要实验结果。最后评述船舶在海洋表面处生成表面波的研究方法 ,以此指导水下 Rankine卵形体生成内波的实验研究。

    2001年04期 46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引用频次:30 ]
  • 南海季风区地域性大气环流的结构

    周发琇,张涛,高荣珍

    作者使用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在热带 30°S~ 30°N纬带用谐波分析方法分离出超长波之后 ,再采用环流诊断方法 ,发现南海季风区存在地域性环流系统。文中给出冬、夏季风期该系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相应的热源分布 ,讨论了该地域性环流系统对南海季风气候及其异常的作用 ,并探讨夏季风爆发北部先于南部的一种可能的气候原因。

    2001年04期 467-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5 ]
  • 三维海洋溢油预测模型的建立(英文)

    娄安刚,吴德星,王学昌,奚盘根

    提出一个海洋溢油三维物理归宿和输运的动力学综合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对流、湍扩散、表面扩展、铅直扩散、乳化和蒸发过程。每一公式的建立是独立的并且与相关过程、环境和其它参数相联系。该模型需要输入流场作为输运的媒介 ,这可从感兴趣区域的三维潮和风驱动的流体动力学模型获得。模型用来预测和后报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归宿和输移 ,可为溢油应急反应和环境影响评价服务。

    2001年04期 473-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引用频次:30 ]
  • 性畸变在三丁基锡污染的生物监测中的应用(英文)

    李正炎

    该文概述三丁基锡在海洋防附着涂料中的应用及其环境效应 ,综述因 TBT污染而导致某些螺类雌性个体中发育出雄性性征的性畸变现象发生情况 ,探讨性畸变在 TBT污染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并以香港地区性畸变的发生为例 ,论证性畸变在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同时比较香港及世界其他地区性畸变的程度。

    2001年04期 480-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引用频次:2 ]
  • 渤海初级生产力的若干理化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高会旺,杨华,张英娟,卢筠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了辐射、温度、透明度和营养盐浓度等影响渤海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理化因素 ,定量给出了它们的相关程度。这些因子与初级生产力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约为 0 .5~ 0 .8,且以透明度与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最好。然后利用一个简单的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 ,进一步讨论了物理和化学强迫对渤海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物理和化学环境的改变不仅能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大小 ,也决定了其时间变化特征。

    2001年04期 487-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引用频次:48 ]
  •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受精卵及仔稚鱼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张秀梅,朱杰,高天翔,柳广东

    作者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褐牙鲆受精卵及仔稚鱼的发育、行为及理化环境对其生理生态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在人工养殖环境中 ,水温、盐度、水质、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褐牙鲆卵的孵化及仔稚鱼的发育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褐牙鲆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对各种理化环境的耐受范围和阈值。探讨人工种苗和天然种苗在形态发育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对今后褐牙鲆的集约化健康养殖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1年04期 495-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19 ]
  • 太平洋牡蛎精子形成的研究

    任素莲,王德秀,绳秀珍,王如才,姜明,刘晓云

    透射电镜下研究了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的精子形成过程。精子细胞中含有前顶体颗粒、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粒等多种细胞结构 ,线粒体、前顶体颗粒的数量较多。在精子形成过程中 ,前顶体颗粒逐渐汇集、愈合成顶体泡 ,顶体泡覆盖在细胞核的一端逐渐发育为顶体 ;线粒体则向顶体相反的方向移动 ,最后移到核后端形成 4个较大的线粒体球 ;中心粒移到核后端由远端中心粒形成轴丝 ;细胞核发生致密 ,形态发生变化 ,最后形成杯状的精子核 ;多余的细胞质被抛弃。

    2001年04期 50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16 ]
  • 日本盘鲍×皱纹盘鲍子代杂种优势的RAPD分析

    万俊芬,汪小龙,潘洁,李冰,李祯,包振民,燕敬平,方建光

    本文通过对日本盘鲍 (D)、皱纹盘鲍 (H)及其二者的正反杂交子代 D♀× H♂ (DH)、D♂× H♀ (HD)四样本的基因组 DNA进行 RAPD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从 4 0个随机引物 (OPK,OPV系列 )中筛选出 12个引物进行扩增 ,共得到 113条清晰稳定的扩增带 ,多态率占 4 3.3%。其中四群体各有其特异扩增位点。另外 D与 DH,H与 HD及 D与 DH,HD等间亦存在共享片段。四群体内相似性指数各自为 0 .798(H)、0 .799(D)、0 .777(HD)、0 .788(DH)。可见正反杂交子代群体内相似性指数皆低于两亲本 ,这表明杂种子代基因组发生的变异更大些。皱纹盘鲍与其正反杂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 0 .0 76 ,0 .0 95,而日本盘鲍与其正反杂交子代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 0 .0 31,0 .0 33,前者明显大于后者 ,这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距离不是对等的 ,而是更偏向日本盘鲍。

    2001年04期 506-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引用频次:81 ]
  • 盐碱水NaCl浓度和碱度对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毒性的初步研究

    郑伟刚,张兆琪,张美昭,董双林

    通过对银鲫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 (L=3.56± 0 .2 8cm)的 Na Cl浓度 (p H=8.80± 0 .10 )及碱度 (p H=8.84± 0 .2 6 )的急性毒性试验 ,用概率单位法求得其 2 4 ,4 8,96 h的半致死浓度 (L C50 值 ) :Na Cl浓度分别为 11.53、10 .77、8.58g/ L;碱度分别为 98.74、79.4 9、6 4 .19mmol/ L 。在此基础上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进行了氯化钠与碳酸氢钠浓度的联合毒性实验 (浓度 =1:1) ,结果在 96 h内二者的关系全部为协同作用 ,且其协同性逐渐减弱并趋向于相加作用

    2001年04期 513-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引用频次:19 ]
  • 利用咖啡因和热休克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

    于瑞海,王昭萍,田传远,王如才

    报道采用咖啡因和热休克相结合的方法 ,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优化方案。实验结果表明 ,三倍体诱导率随着咖啡因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D形幼虫的孵化率却随着咖啡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 ;所进行 30~ 36℃热休克温度试验 ,其对三倍体诱导率影响不大 ,但对孵化率影响明显。在 2 3~ 2 5℃条件下 ,当 50 %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 ,用浓度为 2 g/ L的咖啡因 ,结合 33℃± 1℃的热休克 ,处理牡蛎受精卵 15min,三倍体诱导率达 80 %以上 ,孵化率在 4 5%左右。通过此法诱导的三倍体群幼虫的成活与生长情况与其二倍体群体无明显差异。

    2001年04期 518-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引用频次:24 ]
  • 氯化钠和碱度对罗氏沼虾仔虾的毒性研究

    王桂春,张兆琪,董双林,陈兆波,张美昭

    实验研究氯化钠、碱度对罗氏沼虾仔虾的急性毒性作用。用概率单位法求出了其氯化钠2 4、4 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8.58、 5.32、 3.4 7、 2 .19g/ L;碱度的 2 4、4 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51.0 2、 37.0 7、 2 7.19、 2 1.54mmol/ L。对氯化钠和碱度混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 ,氯化钠和碱度对仔虾的死亡率影响显著 ,而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碱度 (AL K)与罗氏沼虾仔虾氯化钠 2 4、4 8h L C50 (S)关系式分别为 S=- 0 .12 78AL K+ 9.2 346 ,S=- 0 .0 715AL K +5.530 1。

    2001年04期 523-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21 ]
  • 肝素酶Ⅰ对合成的肝素五糖的酶解作用及对其抗Xa因子活性的影响(英文)

    于广利,管华诗,Robert J.Linhardt,Jawed Fareed

    研究肝素酶 (来源于 Flavobacterum heparinase,EC4 .2 .2 .7)对人工合成的且含有与抗凝血酶 特定结合位点的肝素五糖 (SHP)的酶解作用 ,并对酶解作用的动力学进行研究。利用强阴离子高效液相色谱 (SAX- HPL C)对酶解混合物进行分离 ,利用质谱 (ESIMS)和核磁共振波谱 (1H- NMR)技术对得到的二糖和三糖的结构进行确证。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被作为肝素反向试剂的肝素酶 可水解人工所合成的肝素五糖 ,从而使之丧失抗 Xa因子活性。

    2001年04期 529-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引用频次:1 ]
  • 新型抗脑缺血海洋新药989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

    辛现良,耿美玉,戚欣,管华诗

    研究了新型抗脑缺血海洋药物 989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发现 ,989静脉注射可明显抑制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 ,对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并能延迟激光致小鼠肠系膜微血栓出现时间及降低花生四烯酸致小鼠肺栓塞的死亡率。提示989的抗脑缺血作用与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有关。

    2001年04期 536-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36 ]
  • 温度、光照、pH值对后棘藻生长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徐年军,张学成

    报道了环境因子对富含 EPA (2 0∶ 5ω3)的海洋微藻后棘藻 (Ellipsoidion sp.) 70 - 0 1的生长速度、总脂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后棘藻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脂肪酸含量 ,总脂含量为 31~ 36 % ,主要脂肪酸为 14∶ 0、16∶ 0、16∶ 1、18∶ 1ω9、18∶ 1ω7、18∶ 2 ω6、2 0∶ 4 ω6、2 0∶ 5ω3。生长的温度范围为 15~ 30℃ ,2 5℃时生长速度最快。温度对总脂含量影响很小 ,但对EPA和 PUFA含量影响较大。在 2 5℃时有最大的 EPA和 PUFA含量。适宜光强为 10 8.75μmolm-2 s-1~ 2 4 4 .15μmolm-2 s-1,在 145.54μmolm-2 s-1时 EPA产率较大。在起始 p H6 .5~ 9范围内 ,p H8.5时有最大的生长速率和总脂含量 ,而 EPA和 PUFA在起始 p H7.5时最大 ,分别占脂肪酸的 18.77%和 2 3.38%。实验条件下后棘藻 EPA产率最大的条件为温度 2 5℃ ,光强 145.54μmolm-2 s-1,p H为 7.5~ 8.5。

    2001年04期 54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99 ]
  •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刘云,姜国良,郑家声

    采用大体解剖及光镜技术研究了牙鲆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牙鲆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幽门垂和直肠构成。牙鲆口咽腔较大 ,牙锥形 ,为颌齿 ,舌三角形 ,粘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 ;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扁平上皮 ,在食道起始处存在少量味蕾和较多的杯状细胞。由食道到胃 ,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肌肉也由横纹肌变成平滑肌。胃稍膨大 ,弯曲呈 J型 ,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胃体和幽门部均有胃腺分布 ,尤以胃体处最多。小肠短 ,为体长的 1/ 2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 ,幽门垂 4个 ,无括约肌 ,组织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粘膜上皮中散布着较多的杯状细胞 ,环肌比较发达。牙鲆的消化道组织特点表明 ,其消化过程的特性就是食物停留胃内的时间较短 ,因而牙鲆的进食间隙也较短。

    2001年04期 548-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引用频次:25 ]
  • 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的研究

    刘春颖,张正斌,刘莲生

    作者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铜、铅、镉的含量 ,并讨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发现 :A组、B组珊瑚礁礁体中铜、铅、镉的含量从里到外有递增的趋势 ,这与近年来大亚湾水体中铜、铅、镉含量的变化是一致的。而 A组珊瑚礁变化明显 ;B组珊瑚礁礁体中铜、铅、镉含量呈现较复杂的变化。分析认为 ,这是因珊瑚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所致 :(1)海水组成对珊瑚礁化学成分的影响 ;(2 )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及其矿物组成是制约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 ;(3)陆源碎屑组分对大亚湾珊瑚礁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情况下所起的作用不同。

    2001年04期 559-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20 ]
  • 东海北部夏季水文特征分析

    李继亮

    利用 1990年 8月获得的水文和化学调查资料证实 ,在东海东北部海区存在着气旋型涡旋 ,由此形成的冷水中心从底层上升至 30 m水层 ,位于 32°N和 12 5°4 5′的交叉区域 ,基本上同于1972年的地理位置 ,但强度相对较弱。并首次利用 18O资料论证调查海区内表层水系长江冲淡水团向东北平流的结果 ,再用外推法获得长江淡水的 δ18O值应等于 - 8.0。根据密度资料判定表面混合层的厚度大约为 10 m。

    2001年04期 56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引用频次:2 ]
  • 海水pCO2测定中喷淋-鼓泡式平衡器与层流式平衡器互校

    王峰,张龙军,王彬宇,张经

    在全球变化研究中 ,海气交换平衡器是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压 (p CO2 )直接测定的关键。作者在 Inoue,H.(1987)的喷淋式平衡器和 Goyet,C.(1991)的鼓泡式平衡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喷淋 -鼓泡式平衡器 ,并与层流式平衡器 (Cooper,D.J.et al.1998)进行了互校 (气相色谱法现场测定 )。经显著性检验 ,两种平衡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 ,新的喷淋 -鼓泡式平衡器能很好地用于海水中 p CO2 的测定。

    2001年04期 573-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16 ]
  • 海洋调查数据的可视化建模及实现方法

    孙菁,杨冠杰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新一代的分析工具 ,正在进入物理海洋学领域。文中介绍对海洋调查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关键问题——数据建模 ,并从分析海洋调查数据的特点出发提出针对海洋研究中可视化建模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给出相关的实现方法。其中 ,重点讨论局部体样条建模中必须面对的区域分割优化问题 ,引入遗传算法并给出较好的解决方案。

    2001年04期 579-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引用频次:14 ]
  • 径向基函数网络在云检测中的应用

    张卫东,贺明霞,麦文伟

    作者提出一种应用径向基函数网络 (RBF)的云检测方法。此方法要求晴空海域与有云海域均以一定数量的基函数来表征 ,两种基函数可组成一个径向基函数网络。使用欧空局沿轨道扫描辐射计 (ERS- 1/ ATSR)资料对径向基函数网络在云检测中的性能作了验证 ,重点研究网络结构的复杂度对分类结果的影响 ,并与人眼的目视解译作比较 ,结果表明径向基函数网络在云检测中性能良好。

    2001年04期 586-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3 ]
  • 白天工作条件下大气激光雷达探测的实验研究

    宋小全,刘智深,贺岩,刘金涛

    作者在已完成大气激光雷达系统夜间工作的基础上 ,对白天工作条件下的各种环境背景光的干扰进行了理论与实验分析 ,得出太阳直射光和天空光为白天工作的主要背景干扰。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激光发射与接收视场角严格匹配及使用干涉滤光器 (2 .6 nm和 0 .15nm)进行窄带滤波 ,背景干扰被明显地剔除 ,可进一步压低背景干扰约 2 0倍。证明采取视场匹配及干涉滤光器的措施可基本保证激光雷达系统在白天条件下工作。

    2001年04期 593-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引用频次:16 ]
  • 碱厂废水光谱特性实验研究

    张绪琴,吴隆业,张世魁,吴曙初,李武

    该文报道碱厂废水随浓度变化的光谱实验。分析碱厂废水的光谱特征 ,并与相同浓度的海水悬浮泥沙水体的光谱进行比较 ;确定该废水特征波长为 50 1.3nm。根据光谱实验结果 ,结合当前已有的水色传感器的资料 ,选择两个卫星传感器波段 :Sea WIFS第四频道 (497.2~ 52 1.6 nm)和TM第二频道 (518.9~ 6 0 0 .2 nm) ;利用数字对 (R,c) ,建立了反射率与该污染水体浓度间的相关模式。为遥感技术大面积、快速地监测碱厂废水污染水体提供理论依据。

    2001年04期 600-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2 ]
  • 海洋环境荷载下输液立管的静、动力特性研究

    郭海燕,王树青,刘德辅

    考虑管内流动流体和管外海洋环境荷载共同作用 ,建立海洋立管侧向运动微分方程。用Hermite插值函数离散 ,在微机上编写海洋立管静、动力分析程序 ,通过计算分析研究管内流体对立管侧向变形和应力的作用 ;另外 ,探讨管内流体的流动速度和立管顶端的预张力对立管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立管变形和应力均随管内流体流动速度增加而增大 ,同时内流速度的增大会降低立管的固有频率 ,但适当增大立管顶端预张力会抵消内流流速增加引起的固有频率下降。

    2001年04期 605-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70 ]
  • 脂质体悬浮液结晶对其冻干品质影响的研究

    刘占杰,华泽钊,陶乐仁,李保国,陈建明,高申

    利用低温显微镜系统对含有不同浓度海藻糖的脂质体悬浮液 ,在不同的降温速率下的结晶现象进行显微研究 ,得出不同条件下的冰晶生长图像 ;并研究脂质体在不同的降温速率下的冻干过程 ,比较了不同降温速率下的冻干脂质体的外观和冻干脂质体复水后的囊泡粒径变化。结果表明 ,对于液体药品快速冻结后得到的冻干品质量优于慢速冻结。

    2001年04期 612-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引用频次:11 ]
  • 鲁苏榴辉岩套的特征及其动力学演化

    韩宗珠,宋明春

    鲁苏榴辉岩套以广泛分布各类榴辉岩、密切伴生石榴石橄榄岩、石榴石麻粒岩等高压岩石组合 ,普遍发育韧性变形带 ,大量出露燕山晚期碱性花岗岩及深源脉岩为特征。它已经历三迭纪早期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事件、大陆逆掩推覆构造事件及后期白垩纪早期开始的大陆伸展构造事件 ,是我国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之间的重要过渡单元。

    2001年04期 619-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引用频次:2 ]
  • 三维抛物方程Douglas交替方向隐格式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李弓春,谢树森

    作者研究三维变系数抛物方程 Douglas交替方向隐格式的稳定性和收敛性。采用 H1能量估计方法 ,证明格式按离散 H1范数是绝对稳定的 ,并且收敛阶为 O(Δ t2 + h2 )

    2001年04期 626-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