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热带太平洋海区混沌特征分析

    姜华,吴德星

    基于 TOGA- TAO锚定于热带太平洋海区的 53个浮标站 1994年冬季海表温度 ( SST)资料 ,采用多种分析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方法。如谱分析 ,相空间重构法等 ,以及计算描述混沌行为的重要指标 ,如分维数、L yapunov指数等 ,对热带太平洋是否存在混沌现象进行判别分析。发现在热带太平洋 130°W至 12 0°W之间存在强混沌区 ,在西边界附近也存在混沌区。但通过吸引子的相型可以看出热带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是不同性质的非线性动力系统 ,导致系统出现混沌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

    2001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8 ]
  • 海洋湍流模式应用研究

    魏皓,武建平,张平

    海洋湍流模型研究自二十世纪 70年代中发展至今 ,在海洋动力学研究中 ,特别是关于混合 /层化研究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由于认识到湍流对海洋生物过程的重要影响 ,对海洋湍流的客观描述更加关注。文中详细介绍了几个主要海洋动力学模型中的湍流封闭模式 ,如 HAMSOM中的Prandtl混合长模型、Johns模式中的 k-方程模型、POM中的 k- kl模型、水动力学中常用的 k-ε模型等等 ,介绍了海洋湍流模型的应用。对于湍流模型的使用提出针对具体问题选择的原则 ,复杂的并非最优的。

    2001年01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引用频次:41 ]
  • 青岛市大气污染时间序列分析预报方法研究

    黄磊,王赐震,王建华,于鹏

    根据青岛市大气污染监测资料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建立多种预报模型 ,有原序列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逐步回归法以及自回归预报法等 ,最后提出一种综合预报模型。连续预报试验表明 ,综合预报模型优于任何个别预报模型 ,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利用马尔可夫概型对污染状态 (轻、中、重 )进行了分级预报试验 ,也获得良好的效果。

    2001年01期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32 ]
  • 海藻营养代谢研究进展——海藻营养代谢的调节

    董双林,刘静雯

    介绍影响海藻 (尤其是大型海藻 )主要营养盐 ( N,P,C)吸收的环境因子 (如光照、温度及水流 )对营养盐主动吸收过程中的能量提供 ,酶含量和活性的影响以及水流对藻体周围营养盐离子进入细胞的调节 ;化学因素 (营养盐离子或分子的浓度、形式、海水介质的 p H)对海藻选择吸收不同形式营养盐离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调节过程 ;生物因素 (藻体形态、组织的类型及海藻的年龄和营养史 )通过细胞内不同水平营养库的积累和相互转变而对海藻营养吸收和同化的调节 ;N代谢与 C代谢的生化偶连关系。

    2001年01期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引用频次:45 ]
  • 花鲈幼鱼个体代谢与体重关系的初步研究

    线薇薇,朱鑫华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花鲈 ( L ateolabrax japonicus C & V)的代谢率 ,温度为 ( 2 5.2± 0 .5)℃ ,鱼体湿重范围 :4 .64~ 52 .2 8g(平均体重 17.81g± 0 .33g)。饥饿鱼的正常代谢相关于体重的关系式 :Rr=15.37W0 .74 4。( r=0 .934 )。摄食代谢与摄食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摄食代谢水平为正常代谢的 1.8~ 2 .4倍。

    2001年0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引用频次:12 ]
  • 金枪鱼(Thunnus)延绳钓作业研究——以印度洋东部中国船队为例

    叶振江,邢智良,高志军

    报道中国水产总公司金枪鱼船队 1997年 5月至 1999年 5月期间在印度洋东部海域进行延绳钓作业的有关情况。结果显示 :船均月产量 ,以尾数计在 4 9~ 175尾之间波动 ,最高出现于1998年 9月 ,最低出现于 1997年 5月 ,平均 116尾 /船·月 ;以重量 (纯重 )计在 1559~ 630 6kg之间波动 ,最高出现于 1999年 2月 ,最低出现于 1997年 5月 ,平均达 4 0 64kg/船·月。月均上钓率在0 .4 7%~ 2 .2 8%之间波动 ,平均 1.0 2 % ,船间及月间差异显著。船月均下钓 52 0 8~ 15558个。

    2001年01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引用频次:5 ]
  • 皱纹盘鲍育苗期间稚鲍电剥离技术的应用研究

    王琦,孔泳滔,刘明清,程振明,严天吉,钟伟

    水温 2 0℃条件下 ,选用 6种方式进行稚鲍剥离对比实验。电剥离方式在剥离效率、稚鲍存活率 (长、短期 )及生长速度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混合气体处理与升温刺激的剥离效果最差 ,其余 3种方式 (酒精、氨基甲酸乙酯、乙基氨基香酸麻醉 )没有显著差异。对不同规格稚鲍剥离实验结果表明 ,8mm以下稚鲍选用高强度电剥离 ( 0 .5~ 0 .7V/ cm)方式为最佳 ;8~ 10 mm稚鲍选用中强度 ( 0 .3~ 0 .4 V/ cm) ;12 mm以上稚鲍可使用低强度电剥离 ( 0 .1~ 0 .2 V/ cm)方式。

    2001年01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引用频次:1 ]
  • 碳水化合物的组合合成(英文)

    王群,于广利

    碳水化合物的组合合成是一项新兴技术 ,该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用于进行生物活性筛选的寡糖及拟糖物。液相与固相合成技术可以极大地加快药物研究与开发进程。作者针对该技术在碳水化合物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讨论。

    2001年01期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引用频次:2 ]
  • “916”低聚糖抗卵磷脂氧化活性的研究

    吕志华,于广利,梁勇,徐家敏

    作者采用自由基引发氧化模型。通过测定卵磷脂氢过氧化物 ( PCOOH) ,研究了“916”低聚糖对卵磷脂 ( PC)氧化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 1)“916”低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 2 )各低聚糖在质量相同和含硫量大致相同的条件下 ,总体上分子量越小抗氧化活性越高。

    2001年01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引用频次:10 ]
  • 脱羧法测定硫酸多糖911的含量

    赵峡,王远红,徐家敏

    该文采用氧瓶燃烧法测定了硫酸多糖 911的硫 ( S% )含量 ,根据所测硫含量确定了硫酸多糖 911的平均单体式量 ,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用脱羧法对硫酸多糖 911样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2001年01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引用频次:7 ]
  •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形态及其变异现象的研究

    陆开宏,林霞,钱云霞

    分别对青岛、浙江、上海和厦门四地的三角褐指藻藻种及单个细胞克隆后多个藻株的形态及其变异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青岛、上海藻种短期培养后 ,培养液细胞基本由梭形细胞组成 ;浙江和厦门藻种则基本由三出放射形细胞组成。正常培养液中卵形细胞比例均在 0 .1%以下。特定条件下 ,梭形和三出放射形细胞均能产生卵形细胞 ,卵形细胞也能发育成梭形或三出放射形细胞 ;三出放射形细胞可能经“突变”或“定向变异”转变成梭形细胞 ,而梭形细胞培养液中没有出现三出放射形细胞。培养液比重、温度及光照条件的改变短期内对细胞形态类型的转变没有明显影响 ;淡水和低温 ( 4℃~ 8℃ )的长期胁迫能使梭形和三出放射形藻株发生高比例的卵形细胞。

    2001年01期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引用频次:15 ]
  •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附着基异养细菌区系初探

    李筠,生菊,纪伟尚,徐怀恕

    从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分离出 61株异养细菌 ,对其进行 80项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以数值分类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 ,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异养菌属于假单胞菌 ( Pseudomonas)、气单胞菌 ( Aeromonas)、弧菌 ( Vibrio)、芽孢杆菌 ( Bacillus)和产碱杆菌 ( Alcaligenes)。扇贝幼虫附着前附着的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与假单胞菌 ,扇贝幼虫附着后气单胞菌成为优势 ,弧菌数量明显增加 ,与假单胞菌数量相当

    2001年01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引用频次:9 ]
  • 栽培番茄耐盐变异系的离体选择

    杨永杰,董树刚,付成秋,刘志鸿,吴以平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 ,首先在 1.5% Na Cl下进行筛选 ,然后在 1.0 % Na Cl下长期继代及在无盐下和 1.5% Na Cl下反复的多步选择方法。经过 7个月的连续筛选 ,分离得到耐盐性稳定的番茄耐盐变异细胞系。耐盐系在不同 Na Cl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表明 ,该耐盐系的耐盐性有了较大提高 ,接近于 1.0 % Na Cl。耐盐系和对照中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有明显差异 ,这与耐盐系具有较高耐盐性相对应。同时对游离脯氨酸在盐胁迫下积累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2001年01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33 ]
  • 碱性磷酸酶在文昌鱼体内的分布

    王锐,张士璀

    采用组化方法首次探讨碱性磷酸酶在文昌鱼体内的分布。结果发现 :碱性磷酸酶存在于腹褶部分表皮、围腮腔上皮、构成背鳍腔的内皮、肌膜、中肠腔和肝盲囊腔细胞纹状缘、生殖上皮和精原细胞中

    2001年01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引用频次:27 ]
  • 羊栖菜茎部愈伤组织再生苗的解剖学研究

    沈颂东,崔竞进,刘涛,姜文法,于华,宋洪泽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羊栖菜纵裂主枝上愈伤组织再生苗的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发现此种成苗方式是在主枝 (茎 )或假根处由外皮层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再由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的一种无性繁殖方式。愈伤组织形成再生苗有望成为羊栖菜人工养殖种苗的来源之一。

    2001年01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11 ]
  • 勉略带三岔子蛇绿岩的变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姚安平

    勉略带是近年来秦岭造山带研究中揭示出来的代表晚古生代小洋盆的缝合带 ,组成复杂 ,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变质、变形改造 ,构成了不同构造背景、不同构造层次、不同物质组成、具不同 PTt轨迹的蛇绿构造混杂带。文中 PTt轨迹揭示 ,秦岭造山带勉略带三岔子蛇绿岩中的变质辉长岩是由上地幔先处于伸展背景下等温快速降压、后又经历缓慢降压快速降温上升侵位的。变形前的早期变质可能发生在 60~ 70 km处的上地幔 ,然后变质辉长岩快速“底辟”构造侵位 ,上升至约4 0 km深处 ,可能与俯冲的冷洋壳并置 ,发生快速降温退变反应 ;因俯冲作用的开始 ,抑制了洋盆快速扩张 ,变质辉长岩在减速伸展环境下继续抬升减压 ;后期又由于仰冲推覆 ,最终出露地表。此外 ,变质作用 PTt轨迹还反映勉略小洋盆洋壳厚度与标准大洋型洋壳厚度差异较大。

    2001年01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引用频次:10 ]
  • 海岸趋势面应用技术比较分析——以黄河三角洲海岸为例

    王岩峰,崔承琦

    依据黄河三角洲潮滩海岸准同步断面实测地形点数据 ,进行地貌趋势面的多种技术方法处理。多项式回归方法能把握潮滩海岸三维形态的总趋势 ,忽略全部次一级形态特征 ;NearestNeighbor方法、Kriging方法和 Triangulation W/线性插值方法均可以显示总趋势面上次一级形态——潮滩海岸沟盆体系。其中 Triangulation W/线性插值法计算出的局部特征十分明显 ,但边界会产生很大误差。Kriging方法和 Nearest Neighbor方法在边界上处理得较好 ,Kriging方法图象过渡得非常自然 ,而 Nearest Neighbor方法相对保留了矩形的处理特征。趋势面分析表明 ,潮沟—潮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表征黄河三角洲潮滩海岸时空谱系发育进程的重要指标。

    2001年01期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引用频次:3 ]
  • 大西洋洋中脊海底表层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曾志刚,秦蕴珊,翟世奎

    新测得 TAG热液区中 6件海底表层热液沉积物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 ,其变化范围不大 ,具有均一性的特征。在 Pb- Pb图解上 ,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数据大多落在 MARB的铅同位素组成范围内 ,与大西洋沉积物和 Fe- Mn结核相比明显具较少的放射成因铅 ,反映其上部洋壳岩石为该区热液沉积物的形成提供了铅。对比研究表明 ,因不同地质 -构造环境中的海底热液区为热液沉积物形成提供物源的情况不同 ,是导致有沉积物覆盖洋中脊中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组成与无沉积物覆盖洋中脊不同的主要原因。海底扩张中心的扩张速率与热液沉积物的铅同位素组成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其并不是热液沉积物铅同位素组成的唯一控制因素

    2001年01期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引用频次:20 ]
  • 坐底式整平船对流场影响的试验研究

    孟祥东,王爱群,杨永春,李瑞杰

    通过整平船在长江口南导堤 Se段工程对流场影响的模型试验 ,得出各断面在不同潮位、流速、流向情况下 ,只有导堤和有整平船作业时会对周围流场有影响 ,为施工方案的比选以及施工中应采取的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01年01期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引用频次:0 ]
  • 大系统在稳定性理论中的部分分解法

    唐功友,赵驯洪,郭忠文

    研究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提出一种部分分解法。用此方法可分析子系统间单方向强耦合的大系统稳定性问题。以线性定常大系统为例 ,说明了部分分解法的思路及算法 ,并给出了具有单向强耦合的大系统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

    2001年01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4 ]
  • 一种基于BP算法学习的小波神经网络

    陈哲,冯天瑾,陈刚

    为发展 Szu的基于信号表示的小波神经网络 ,提出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的小波网络模型 ,网络隐层采用框架小波函数、输出层采用 Sigmoid激励函数 ,并选用“熵误差函数”以加速网络的学习速度。奇偶判别和混沌时间序列预测例子的实验结果表明了它具有良好的函数逼近能力和推广能力 ,收敛速度和均方误差均优于相同结构的多层感知器模型。

    2001年01期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123 ]
  • 黄海南部的溶解无机氮

    吴强明,陈淑珠,于志刚,刘素美,米铁柱,郭军艇,邹立

    根据 1998年 5月的调查资料 ,分析并讨论了春季黄海南部海区溶解无机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 1)因受长江冲淡水及沿岸流的影响 ,NH+4 - N、NO-2 - N浓度的平面分布基本呈周边高、中央低 ,NO-3 - N的浓度则基本呈长江口外海域高、中北部深水区低的分布规律。 ( 2 )调查海域深水区的溶解无机氮存在明显的层化现象 ,且底层等值线上凸密集。 10 m以浅水体 ,NO-3 - N的浓度分布均匀 ,10 m以深水体 ,NO-3 - N的浓度急剧增加 ,且呈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NH+4 - N、NO-2 - N浓度的垂直分布比较均匀。 ( 3)黄海南部表层叶绿素 a的浓度呈现周边高、中央低的分布特征。

    2001年01期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引用频次:7 ]
  • 中国北方四条河口的汞——以大辽河、鸭绿江、滦河、东村河为例(英文)

    刘素美,张经,崔俊芝

    分别于 1989年 ,1992年 ,1991年 8月 ,1991年 5月对大辽河口、鸭绿江口、滦河口、东村河口水体中总汞进行了取样和分析 ,其中又对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进行了溶解态汞的分析。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的含量分别为 85~ 4 60 ng/ L和 180~ 50 0 ng/ L,平均值分别为 2 10和 32 4 ng/ L;总汞含量分别为 95~ 550和 4 0 0~ 10 0 0 ng/ L,平均值分别为 310和 640 ng/ L。大辽河河流段和河口段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是主要存在形式。河口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随氯度变化趋势相似。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约占 50 %。鸭绿江口和滦河口总汞含量分别为 30~ 2 50 0和 370 0~ 670 0 ng/ L,平均值分别为 70 0和 570 0 ng/ L。鸭绿江口总汞随氯度变化趋势与随浊度变化趋势一致。而在滦河口总汞含量随两者变化趋势则不同。还讨论了滦河口、东村河口、鸭绿江口和大辽河口汞的污染程度

    2001年01期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引用频次:4 ]
  •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应用研究

    张德贤,陈中慧,戴桂林,王琪,刘敬东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改进了国内著名学者潘家华所提出的模型基础上 ,构造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新模型的构造与应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为制定海洋开发利用政策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2001年01期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3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