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04期 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引用频次:0 ]
- 管长龙
作者从海浪谱、海浪统计分布、海浪预报方法及动力机制、破碎波和近岸的海浪 5个方面回顾与总结了我国在海浪理论及预报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最后对我国在新世纪的海浪研究做一展望。
2000年04期 549-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149 ] - 魏皓,冯士筰,武建平,张平
在湍流局地平衡假设下 ,建立了齐次湍能输运方程封闭模型 (HKE) ,并在平板边界层的两种经典流动中加以检验 ,给出 HKE封闭下的流速、湍流动能和湍流混合系数剖面的形式解。结果表明 ,HKE可以避免在流速剪切为零时的无湍流混合问题 ,其解与 L aufer湍流实验吻合 ,因而HKE模型比混合长理论有更合理的内涵。文中还给出 HKE封闭的浅海动力学模型 ,以湍应力和水位梯度力的平衡为运动的基本受力平衡 ,进行了模型的量阶分析和运动分析 :当阻尼频率和运动频率同量阶时 ,惯性运动不可忽略 ;在潮振荡占优的浅海中 ,对流非线性相对于惯性运动为小量 ;当阻尼频率足够大时 ,科氏力项相对于湍应力也可能为小量。
2000年04期 557-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7 ] - 文凡
基于 L onguet- Higgins线性海浪模型 ,在二维情况下导出海浪波面极大值处水质点水平加速度分布律 ,其分布遵从正态分布。在分布中引入新的谱宽度参量 [(m2 m4 - m23 ) / m2 m4 ]12 。以Neumann谱为模式计算波面极大值处质点加速度分布。
2000年04期 563-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引用频次:0 ] - 苏洁,李磊,高郭平,鲍献文
副热带高压是黄、渤海夏季异常海温的重要成因之一。根据该海区夏季的气候特点 ,构造了一个典型的副高天气过程 ,利用“近海异常海温数值预报模式”对海表层温度进行了数值试验。对该形势下引起黄、渤海夏季异常高温的各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给出了副高中心及其附近两点由各因子引起的增温率变化。试验表明 ,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情况下 ,短波辐射对该海区夏季异常高温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暖水辐聚的贡献占第二位。
2000年04期 567-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6 ] - 刘安国2000年04期 574-582+588-602+608-613+626-641+650-684+712-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0 ]
- 董双林,潘克厚,Uwe Brockmann
综述国际上海水养殖对沿岸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并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减少养殖污染和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海水养殖主要通过有机物和营养物的排放、化学药物的使用、养殖动物的逃逸、红树林的破坏等途径对沿岸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为减小这一影响 ,认为应采取提高人工饲料的质量、单一养殖系统结构优化和复合养殖系统的结构优化、处理养殖排放水、海岸带综合治理等措施。
2000年04期 575-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引用频次:165 ] - 薛长湖,陈磊,李兆杰,辛梅,林洪,于广利
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岩藻聚糖硫酸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及羟基自由基(· OH)的作用 ,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对卵磷脂 (PC)过氧化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 :(1)三种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均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 ,但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高于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其中糖醛酸含量高和硫酸酯含量低的组分 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最强 ,它对 O· -2 的IC50 为 0 .0 4 4 mg/m L,对· OH的 IC50 为 0 .0 6 2 mg/m L。 (2 )岩藻聚糖硫酯具有抑制 PC过氧化的能力。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受活性氧损伤后 ,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均降低。研究表明 ,岩藻聚糖硫酸酯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的功能。
2000年04期 583-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引用频次:86 ] - 于瑞海,王昭萍,王如才,田传远
从三倍体率、D幼孵化率、幼虫生长速度、生产成本等方面比较了细胞松驰素 B、二甲基氨基嘌呤、咖啡因三种化学诱导剂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的效果。 CB的三倍诱导率最高 ,为91.5% ,但 D幼孵化率最低 ,仅为 5.8% ,且成本最高 ,为 6 - DMAP和咖啡因的 4倍和 50倍。 6 -DMAP的三倍体诱导率略低于 CB,为 88.0 % ,但 D幼孵化率最高 ,为 6 0 .5% ,其成本仅为 CB的1/ 4。咖啡因的三倍体诱导率最低 ,为 82 .4 % ,幼虫孵化率为 30 .2 % ,但其成本最低 ,仅为 CB的 2 %和 6 - DMAP的 8%。三种诱导剂诱导的三倍体群幼虫在生长速度及成活率方面无显著差别。
2000年04期 589-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引用频次:22 ] - 周丽,战文斌,宋微波,宋春华
报道了牙鲆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体表溃烂综合症的病理组织变化。该病的病原有盾纤类纤毛虫指状拟舟虫和致病菌兔莫拉氏菌。指状拟舟虫不仅寄生于牙鲆体表皮肤、鳍 ,亦可侵入腹腔、肾脏、肌肉、心脏甚至脑。兔莫拉氏菌大量寄生于心脏血液中 ,随血液循环至各组织器官 ,引起牙鲆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病变。指状拟舟虫和兔莫拉氏菌共同导致牙鲆死亡。
2000年04期 593-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引用频次:14 ] - 任一平,高天翔,江永辉,周先标
根据塞拉利昂近海 16条生产船一年的生产日志资料 (1995年 7月~ 1996年 6月 ) ,分析了近海渔场渔区产值分布 ,指出 2区、4 4区、84区、97区为主要的经济渔区 ,主要渔汛时间为 6~ 8月。同时 ,还对渔获物的结构组成及渔轮的月平均单船产值进行了比较分析。
2000年04期 598-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引用频次:2 ] - 叶振江,邢智良,高志军
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结构的延绳钓渔具 1998年 2~ 9月期间在印度洋东部作业的生产效果。结果显示 ,钓具 A(平均放钓水深 90 .8m)与钓具 B(平均放钓水深 72 .7m)相比 ,钓捕效果差异显著 ,在渔获尾数、渔获重量、上钓率三个指标上 ,A钓具分别高于后者 2 9.52 %、30 .2 1%和9.80 %。提出了符合印度洋生产需要的钓具优化设计方案。
2000年04期 603-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17 ] - 龚艳丽,孟田湘,万瑞景
对 1997年 5月莱州湾潍河口采集的黄鳍刺虎鱼前期幼鱼进行消化道内含物分析。结果表明黄鳍刺虎鱼前期幼鱼为浮游动物食性 ,主要摄食镖蚤类、短尾类幼体、猛蚤类和甲壳类的六肢幼体。摄食有明显的节律 ,清晨消化道内含物最多 ,傍晚最少。摄食的种类随昼夜不同时间有一定的变化。摄食率 :C=9.2 52 8g/ (10 0 g· BW· d) ;日摄食量 :FD=0 .0 0 4 7g/ d。
2000年04期 609-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引用频次:11 ] - 王奎旗,管华诗
5-氟尿嘧啶 (5- Fu)以壳聚糖为载体 ,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技术 ,制备了 5- Fu壳聚糖微囊。用正交设计安排试验 ,以微囊载药量、药物包封率、粒子分布百分数为指标优化微囊的制备工艺 ,并以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制得含药微囊 ,方法重现性好 ,制备工艺稳定。体外释放度试验表明 ,该微囊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2000年04期 614-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引用频次:13 ] - 王远红,邓岗,李梅,徐家敏,管华诗
研究保健食品—排铅奶粉 (L ead Excreting Milk Powder,LEMP)对实验性铅中毒大鼠的粪铅和血铅含量的影响。 1)大鼠饮服 0 .2 %乙酸铅水溶液染毒 ,共三周 ,造成轻度实验性铅中毒后 ,改饮 0 .0 2 %乙酸铅水溶液维持 ,口服 L EMP5、10、15g/ kg连续观察 10 d。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增加粪铅含量 (P<0 .0 1) ,抑制血铅升高 (P<0 .0 1) ,有效地阻止大鼠对铅的吸收。 2 )大鼠饮服 0 .3%和 0 .6 %乙酸铅水溶液 ,造成重度铅中毒后 ,在脱离毒源的情况下 ,口服 L EMP10 g/kg,连续观察 15d。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能显著降低血铅浓度 (P<0 .0 1) ,显示出较好的体内驱铅效果。
2000年04期 619-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2 ] - 赵峡,苗辉,范慧红,管华诗
实验采用 GPC法测定了硫酸多糖 911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经测定硫酸多糖 911的重均分子量 Mw为 850 0± 50 0 ,其中 Mw<10 0 0 0的分子占总分子的百分比在 70 %以上 ,分子量分布宽度 Mw/ Mn为 1.30± 0 .0 2
2000年04期 623-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引用频次:68 ] - 韩宝芹,崔竞进,刘涛,王霖
实验研究 2 ,4 - D、KT、IAA、NAA四种植物激素对海带配子体克隆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 :2 ,4 - D对附着有较明显的促附着作用 ,最有效浓度为 2 .5mg/L 和 5mg/L,其 4 h的附着率分别是对照的 2 .79倍和 2 .95倍 ;KT的作用较复杂 ,在浓度为 1mg/L 时 ,对附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 4 h的附着率是对照的 2 .3倍 ;IAA对配子体附着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NAA对附着有抑制作用 ,浓度越高 ,抑制作用越强。
2000年04期 627-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引用频次:24 ] - 朱丽岩,郑家声,王梅林,姜明,刘晓云,徐怀恕
将蚤状幼体 I期 (Z1)到仔蟹共六期三疣梭子蟹幼体固定 ,作横切、纵切和平切的连续切片 ,观察中肠腺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特征 ,并研究其细胞的超微结构。三疣梭子蟹的中肠腺起自前、中肠交界处 ,分左右两部分 ,每部分三叶 ,由总管与幽门胃和中肠相通 ,中肠腺管的长度和数量随幼体发育而增加。管壁的上皮细胞在各期幼体均可分为四种类型 :E-细胞 (胚细胞 )、F-细胞 (纤维细胞 )、R-细胞 (吸收细胞 )和 B-细胞 (分泌细胞 ) ,它们在中肠腺管中的分布位置和功能各有不同。
2000年04期 63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引用频次:22 ] - 姚斐,陈刚,寇运同,纪伟尚,徐怀恕
将大肠杆菌 O157:H7培养于低温贫养条件下 ,以涂布平板法 (PC)和最大近似值法(MPN)检测可培养细菌数 ,95~ 115d后表明可培养菌数下降为零。吖啶橙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检测细菌总数 ,表明细菌总数始终变化不大 ,而活菌直接镜检计数 (DVC)检测到的活菌数保持在 10 6个 / m L。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 O157:H7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
2000年04期 637-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引用频次:8 ] - 黄健,宫相忠,唐学玺,李永祺
实验选用链霉素对六种海洋微藻进行实验 ,发现六种海洋微藻普遍对链霉素具有抗性。其中只有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在实验范围内 (0~ 50 0 mg/ L)测到了 72 h的半抑制浓度 ,EC50 分别为346 mg/ L和 4 4 5mg/ L。其它四种均未测到。而且当链霉素浓度为 30 mg/ L时 ,对六种海洋微藻普遍具有生长刺激效应 ,即毒物刺激效应。
2000年04期 642-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引用频次:28 ] - 谢荣,唐学玺,李永祺,王悠
实验以三角褐指藻和青岛大扁藻为材料 ,进行了丙溴磷农药对海洋微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成份— GPx(glutatione Peroxidase)活性和 GSH(glutathione)、CAR(carotinoid)含量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丙溴磷胁迫下 ,微藻的 GPx活性呈现下降趋势 ,GSH和 CAR含量也表现为下降趋势 ,并且胁迫的时间越长、胁迫的强度越大它们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因此微藻细胞对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能力被削弱 ,从而可能导致活性氧在体内的过量产生与积累 ,进而对藻细胞造成更大的伤害。
2000年04期 645-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33 ] - 贾志良,包振民
探讨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的受精卵、开口前的幼体与环境中溶解态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简称 DOM)之间的关系 ,测定中国对虾的卵和各期无节幼虫的干重和灰重。结果表明从虾卵到无节幼虫的干重和灰重是增加的 ,自卵到第六期无节幼虫 (N6)干重平均每只增加 7.95μg,灰重平均每只增加 2 .95μg,证实中国对虾在早期幼体发育中能够从水环境中吸收和利用溶解态有机质。
2000年04期 651-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5 ] - 杨作升,杨少丽,Rolf Sandven
作者对室内土的周期加载实验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实验设备、方法、结果及分析模型 ,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随着海上石油的开发及海岸构筑物的建设 ,迫切需要对海底土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掌握目前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助于在高超点上开展创新工作和解关键问题。
2000年04期 65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引用频次:7 ] - 周辉,刘斌,徐世浙,刘红军
利用六面体单元和三线性插值函数 ,推导出在任意弹性各向异性介质中三维三分量波动方程所满足的有限元方程 ,同时给出也适用于矩形单元和双线性插值的二维三分量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模拟的一般性公式 ,最后讨论两个数值模拟的结果。
2000年04期 668-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引用频次:14 ] - 陈彰榕,范德江
通过对建林边滩形态、沉积物的实地调查 ,查明了建林边滩的形态及沉积物分布特征 ,从河流沉积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边滩的形成与演化。建林边滩发育呈“二元结构”,沉积物下粗上细 ,侧向地质作用与垂向地质作用是塑造边滩的根本动力。
2000年04期 673-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5 ] - 张维冈,薛荣俊,辛柏森,刘保华
利用对原始航空磁测资料进行处理后而得到的方向导数和磁性基岩深度图等资料 ,结合钻井与地质资料总结归纳出东营凹陷地区古冲沟分布的磁场解释标志 ,分析推断出研究区内的古冲沟分布规律。经与地震资料对比验证 ,其结论基本吻合 ,为油气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有利的勘探远景区 ,对推测其它区域的古冲沟分布起到很大的类比和外推作用。
2000年04期 679-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引用频次:5 ] - 薛荣俊,李金山,唐勇
在某些沿海潮间带区域的低速层中常存在一定数量的巨大高速滚石埋伏岩体。这些埋伏岩体会给工程地质勘察带来很大的困难 ,甚至无法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根据浅层折射波方法原理利用浅层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与折射波射线路径关系建立了求取浅层高速埋伏岩体的埋深及其厚度的计算模式 ,利用这些公式可以较准确地确定高速埋伏岩体的位置、埋深及其厚度 ,对工程地质勘察是十分有利的。
2000年04期 685-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4 ] - 赵犁丰,傅坚,刘桂云
常规波束形成器仅限于利用信号的二阶统计特性。作者采用高阶累积量估计期望信号的导向矢量 (Steering Vector) ,实现了一种基于高阶累积量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器 (HCAB)。该波束形成器利用信号的更高阶统计特性 ,减少了对阵列流型的依赖 ,具有较好的容差性 ,能自动跟踪信号。数值模拟实验表明该波束形成器工作良好。
2000年04期 690-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8 ] - 张德勇,于鸿楠,许龙江,戚诒让
运用 He- Ne激光束偏转技术研究金属表面被脉冲 Nd:YAG激光烧蚀时在空气中所产生的冲击波。给出了冲击波前锋的传播轨迹。研究表明 :在近距离处 ,冲击波的传播轨迹接近于强爆炸波轨迹 ;冲击波波速明显大于空气中声速 ;随着传播距离增大 ,冲击波波速逐渐趋近于声速。
2000年04期 697-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引用频次:4 ] - 郑冰,李欣,谭锐,王国宇
报道一种实时大视角、全景深获取水下图象的新方法。该方法试图解决在无人摇控潜器(ROV)和自治式潜器 (UUV)走航式获取水下清晰图象时 ,遇到的激光在水下传输过程中后向散射噪声问题 ,建立了一种具有宽视角、全景深性能的水下激光扫描系统。用这种方法和系统在空气中和水中做了大量的实验 ,并讨论了这种方法和系统的应用前景。
2000年04期 701-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16 ] - 张德贤,王正林,戴桂林,王舰
制定和完善海洋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问题。作者通过构造一个包括海洋经济、环境、资源和技术等因素的理论模型 ,探讨了海洋环境管理中税收、交易、公平及效率等因素在管理政策中的影响 ,以便为海洋环境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000年04期 706-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引用频次:4 ] - 刘新国,李湛宽,王玉晔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 ,代数 Riccati方程的数值求解一直是数值代数界和控制论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作者简要评述几种用于求解代数 Riccati方程的有代表性的数值方法。
2000年04期 713-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引用频次:4 ] - 谷云东,刘文斌,潘逢宗
文中给出 k-传递的概念 ,对 k-传递的等价条件、代数表示、分解合成、图的特征及性质进行研究 ,并从 k-传递阵与传递阵关系的角度研究传递阵 ,理清了几种不同形式的传递性定义之间的关系 ,得到了传递阵进一步地刻画。所得结果实现了传递阵的推广 ,为模糊矩阵各种传递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000年04期 718-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20 ] - 拾兵,曹叔尤,刘兴年
系统回顾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非均匀沙隐暴作用的研究状况 ,阐述诸多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 ,作者采用最新的矢量力学分析方法 ,探讨任意面上处于隐蔽和暴露状态的泥沙颗粒的受力关系 ,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矢量公式。文中又对不同方位床面上的泥沙起动公式进行有益的讨论 ,并对暴露状态下的一维公式进行了验证。
2000年04期 723-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