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珠江口海水密度的研究

    陈国华,纪红,谢式南,张力军,张爱滨

    用磁力浮沉子密度测量装置,在15 ~25 ℃之间的三个温度下测定了珠江口20 个水样的密度。结果表明,测定值皆高于相应条件下国际标准海水状态方程的计算值,在海水盐度范围0.08~33 .446 ,密度平均偏差范围为2 .4 ~54.0 ×10 - 3kg/m3 。测定密度和计算密度的偏差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大,与盐度的变化成直线相关:与(Ca2 + )/S、SO42 - /S比和比碱度之间皆呈指数曲线相关。珠江口水样(Ca2 + )/C1 、SO42 - /C1 和比碱度平均值分别超出大洋水平均值17 .8 % 、8 .21 % 和152 % ,其余的Na + /C1、K+ /C1 和Sr2 + /C1 比值与大洋水无明显差别,基本类同。珠江口海水的高碱度、高(Ca2 + )/C1 和高SO42 - /C1 是造成其海水密度正偏差的主要因素。经计算机拟合,首次导出了珠江口海水密度的状态方程,该方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标准偏差为±2.5×10- 3kg/m3 。

    1999年S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引用频次:8 ]
  • 杭州湾海水密度研究

    陈国华,纪红,谢式南,张力军,金建成,张爱滨

    用磁力浮沉子密度测量装置,在15 ~25 ℃之间的三个温度下测定了杭州湾30 个水样的密度。结果表明,测定值皆高于相应条件下国际标准海水状态方程的计算值,在海水盐度范围5.56~26 .4 ,密度平均偏差值为28 .2 ~120 .5 ×10- 3kg/m3 。测定密度和计算密度的偏差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大,与盐度的变化成直线相关;与(Ca2 + )/S和比碱度之间皆呈指数曲线相关。杭州湾海水枯水期和丰水期水样的(Ca2 + )/Cl 比平均值分别超出大洋水平均值28 .8% 和20 .6% ;杭州湾海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比碱度平均值分别超出大洋水平均值60 .3 % 和302 % ;(Mg2 + )/Cl 比、枯水期水样SO2 -4 /Cl 比及Sr2 + /Cl 比与大洋水平均值相同或相近,丰水期水样SO2 -4 /Cl 高出大洋水平均值7 .1 % ;结合主要离子在湾内平面分布图,得出杭州湾海水高的Ca2 + /Cl 比、比碱度和SO2 -4 /Cl 比,除了受江水输入影响以外,主要还是受湾北岸工业区废水排放的影响。并首次给出了杭州湾海水的密度公式。

    1999年S1期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7 ]
  • 珠江口海水中的硼和锶的行为研究

    陈国华,王渊,张爱滨,纪红

    采用作者研究的OP- 乳化剂增敏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溶解硼,用ICP- AES法测海水中的硼和锶。发现在珠江口海水盐度2.686 ~25 .722 ,氯度1 .440 ~14 .136 为0.215 ~0 .229mg·kg- 1 ,平均值为0 .224±0 .005mg·kg- 1 mg·kg- 17 .64 ,Sr(mg·kg- 1)/Cl 比值为0.380 ~0 .663,平均值为0 .404 ±0 .016 ,两者皆在大洋海水自然变动范围之内。珠江口海水中的硼和锶浓度与海水盐度或氯度均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珠江口外南海海水盐度32 .923 ~33.446, 氯度18 .241 ~18.558 ,B浓度为4 .02 ~4 .24mg·kg- 1 ,Sr 浓度为7.64 ~7 .70mg·kg- 1 。珠江口海水实验数据统计回归线与理论释线比较后表明,珠江口海水中硼与锶均具有良好的保守性质,珠江口海水中的硼和锶主要来自湾外海海水潮汐输入。

    1999年S1期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6 ]
  • 杭州湾海水中的硼和锶的研究

    陈国华,王渊,金建成,张爱滨,王文正,季荣,周新军

    采用作者研究的OP- 乳化剂增敏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溶解硼,用ICP- AES法测定海水中的溶解锶。发现在杭州湾海水盐度5 .563 ~26 .397 ,氯度3.022 ~14 .582 范围内,硼浓度为0 .68 ~3.24mg/kg,锶浓度为1 .29~5 .88mg/kg,B(mg/kg)/Cl 比值为0 .219~0 .245,平均值为0.232±0 .007 ,Sr(mg/kg)/Cl 比值范围为0.398 ~0.440 ,平均值为0.417 ±0.011 。结果表明,湾内海水中的硼和锶浓度与海水盐度或氯度均有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丰水期与枯水期水样数据关系相同,不因采水时间不同而变化。实验数据统计回归线与理论稀释线比较后表明,湾内海水中锶与硼均具有良好保守性质;湾内海水中的硼和锶主要来自湾外潮汐输入。湾东北沿岸海水高的B/Cl比值,暗示着此处有含硼工业废水排入湾内,认为B/Cl 比可作为近岸河口海水硼污染的一种指标。杭州湾海水中未检测到硼有机络合物。

    1999年S1期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引用频次:7 ]
  • 海水中硼的测定方法

    王渊,陈国华

    介绍了海水中硼的测定主要方法,包括容量法,分光光度法、极谱法、光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等及其研究进展。

    1999年S1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引用频次:6 ]
  • 海洋中硼的研究

    陈国华,王渊

    硼是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也是自然水体中重要的生物、地质、化学元素。海洋中的硼含量、B/Cl 比常用于指示水团,研究大洋环流。海洋粘土中的硼含量作为古盐度的指标。硼也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生长起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海洋中硼的研究,讨论了海洋中硼的迁移。

    1999年S1期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引用频次:16 ]
  • 珠江口海水碱度研究

    李福荣,陈国华,纪红

    采用pH 电测法测定了珠江口区表层海水碱度。发现珠江河口区表层海水碱度,在盐度0 .080~25.722 范围内,变化范围为0.670 ~1 .94mmol·dm - 3 ,碱度平均值为1 .43 ±0 .33mmol·dm - 3 。相应比碱度变化范围为0.106 ~68 .667 ,平均为11 .3 ±22 .6 。自湾北到湾外碱度随盐度增大而增大,与盐度呈密切正相关。并讨论了比碱度、碳酸碱度与硼酸碱度的分布变化。

    1999年S1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引用频次:4 ]
  • 杭州湾海水碱度研究

    李福荣,陈国华,陈景

    用pH法测定了杭州湾海水的碱度。结果表明,1994 年5 月份,杭州湾海水在盐度12 .097~26 .397 之间的碱度变化范围为1.55 ~2.23mmol.dm - 3 ,平均值为1 .757mmol.dm - 3 。相应的比碱度变化范围为0.106 ~0 .324,平均值为0.202 . 碱度高值出现在北岸上海石化总厂附近。因受北岸工业废水排放影响,湾内碱度自西北向东南降低。丰水期湾内海水比碱度显著增大,主要受径流的影响。枯水期湾内碱度和比碱度与盐度或氯度呈负相关关系。

    1999年S1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5 ]
  • 杭州湾海水中钾、钠、钙、镁、锶和硫酸根的迁移变化研究

    陈学政,纪红,陈国华

    以氯度作为保守性指数研究了杭州湾海区由于离子强度的变化水体中钾、钠、钙、镁、锶和硫酸根离子的保守性、非保守性行为,结果发现在测定相对误差分别为±0.2% ,±0.5% ,±0.5 % ,±0.2% ,±0 .5 % 时,钾、钠、镁、硫酸根在整个氯度范围内表现为保守性;锶在整个氯度范围内没有规律性的“迁入”或“迁出”行为;钙的不保守行为表现为在氯度6 ~8 之间有明显的“迁入”,其在低氯和高氯区则具有较好的保守性。并对此结果作了初步探讨。

    1999年S1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8 ]
  • 1980年国际标准海水状态方程应用于低盐海水的可能性

    纪红,陈国华

    为了考察1980 年国际标准海水状态方程在盐度小于0 .5 条件下的适用性,测定了0 .039~2 .000 盐度范围内的稀释大洋水的密度,并与状态方程的计算值作了比较。测定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平均偏差为±0.6×10- 3kg/m3 ,小于状态方程的标准偏差3.6 ×10- 3kg/m3 。结果认为1980 年国际标准海水状态方程的低盐范围可以从现在的0.5 继续扩展到0.039 。

    1999年S1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引用频次:1 ]
  • 胶州湾海水中硼的研究

    张爱滨,陈国华,姜晓波,张一纯,齐春惠,褚金芳

    首次实验研究胶州湾海水中的硼,胶州湾表层海水中硼的浓度为3.24 ~3 .87mgkg- 1 ,B/Ci比值为0 .181 ~0.215 ,平均值为0 .204 ±.0 .009 。B/S比值为0 .100~0 .120,平均值为0 .113 ±0.005。湾内硼的分布,低值区在李村河口沧口湾附近,而在湾的东西两侧、东北角及湾口区域海水中硼浓度则较高。湾内海水中的硼主要靠湾外海潮输入。因湾内无常年径流流入,盐度分布变化小,硼浓度随盐度及氯度变化不明显。相对于北黄海水,胶州湾海水硼平均迁出量8.65% ,胶州湾海水中的硼表现为非保守性质。

    1999年S1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6 ]
  • 胶束增溶增敏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海水中的硼

    史春莲,王渊,陈国华

    首次以含量为15 % 的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0 胶束体系为介质进行硼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最大吸收波长为555nm ,姜黄素用量为4mL,酸试剂用量为5mL,胶束用量为5mL,显色温度为50 ℃,显色时间为15min) ,改进了现有的姜黄法,此方法适用于海水中硼的水相直接分光光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测定灵敏度显著增加(E= 1 .5 ×105) ,线性范围变宽(0 ~1.2μg/25mL) ,络合物稳定性好,稳定时间长达50h。

    1999年S1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引用频次:12 ]
  • 海洋体系中有关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概况

    隋卫平,陈国华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海洋体系中有关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概况。包括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及人工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分布和作用,及表面活性剂在海洋体系中的应用等方面。

    1999年S1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引用频次:1 ]
  • 珠江口表层水中Alk,K~+,Na~+,Ca~(2+)运移过程的稀释规律

    张力军,陈国华,李富荣,谢式南,纪红

     1994 年9 月1 日~11 日采集珠江口表层海水水样。利用模拟水样和现场水样稀释比与化学要素浓度关系的数学模式,对珠江口表层水Alk ,K+ ,Na+ ,Ca2 + 在运移过程的稀释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上述模式计算了珠江口表层水样的Alk ,K+ ,Na+ ,Ca2 + 在河海水整个混合过程和相应于各稀释比条件下的转移量。

    1999年S1期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0 ]
  • 黄河、长江、钱塘江水样中胶体对铅吸附络合容量的影响

    赵卫红,张正斌,王江涛

    用过滤和切向超滤将黄河、长江和钱塘江的水样分成< 1 .0μm 、< 0 .4μm 和< 5000Dalton ( 相当于1 .5nm 孔径) 三种级分,对铅在不同级分上的吸附络合容量进行了初步探讨。铅在不同级分上的吸附络合容量差别很大,滤膜孔径越小,吸附络合容量越小。的黄河水样真溶液中的配体对铅的键合能力相对较强,而粒级较大的络合能力相对较弱;长江水样较大粒级的配体对铅的键合能力相对较强;钱塘江水样的各粒级配体的键合能力相似。胶体对三种江河水体的吸附络合容量具有很大贡献,黄河水样< 1 .0μm 的吸附络合容量中,1 .5nm ~1 .0μm 的胶体部分的吸附络合容量占总量的82 .5 % ,其中以0 .4 ~1 .0μm 大粒径胶体为主;长江和钱塘江水样中1 .5nm ~1 .0μm 的胶体部分的吸附络合容量分别达到了总量的57 .7 % 和56 .8 % 。

    1999年S1期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引用频次:7 ]
  • 黄河、长江和钱塘江水样不同级分滤液与铅吸附络合反应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赵卫红,张正斌,王江涛

    采用过滤和切向超滤将黄河、长江和钱塘江水样分成< 1 .0μm ,< 0 .4μm ,< 5000Dalton ( 相当于1 .5mm 孔径) 三个级分,分别对三个级分滤液与铅进行吸附络合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黄河水样< 1.5nm 超滤液与铅吸附络合反应呈快反应,< 0.4μm 和< 1 .0μm 的各级过滤液呈慢反应;长江和钱塘江水样各级滤液均呈慢反应。长江和钱塘江水样与铅反应存在络合竞争,反应速率取决于竞争离子络合物的解离速率;黄河水样则没有络合竞争。黄河水样< 0 .4μm 和< 1 .0μm 的滤液与铅的络合反应速率由铅与胶体之间的反应决定,反应速率由液膜扩散控制。

    1999年S1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引用频次:6 ]
  • 二甲基硫的海洋化学研究

    杨桂朋,戚佳琳

    二甲基硫(DMS) 是海洋排放到大气中的最主要的生源硫化物。作者综述了DMS在海洋中的分布特征、影响DMS转化的因素、DMS的海空扩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DMS在海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时空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有关,而且还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切相关。微生物的降解、光化学的氧化以及海空扩散是DMS在海洋中迁移变化的三个最重要的途径。DMS的海- 空扩散也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化。DMS的释放会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和酸雨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同时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999年S1期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12 ]
  • 大型底栖海藻对海水中元素富集的吸着-配位化学模型

    于志刚,张正斌,张经,史峰岩

    研究了大型底栖海藻对海水中元素的富集系数(CF) 和元素在海水中平均逗留时间(MORT) 、海水中的浓度(C) 、在深海粘土/ 海水中分配系数(K) 之间的关系,给出了lgCF~lg(MORT) 、lgCF~lgC及lgCF~lgK等的线性回归方程。指出元素在大型底栖藻中的富集主要地是一种服从吸着———配位作用规律的化学作用,并采用Ф( Z/r,X) 函数来估算富集系数。

    1999年S1期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4 ]
  • 琉球群岛邻近海域溶解有机碳的初步研究

    王江涛,谭丽菊

    测定了1997 年7 月份琉球群岛邻近海域的溶解有机碳(DOC) ,发现DOC的最高浓度存在于表层水中,为163μmol/L,底层水DOC的平均浓度为50μmol/L左右,最低为39μmol/L,且浓度相对保持恒定。黑潮北端DOC的浓度要高于南端,研究认为东海是DOC的一个源。

    1999年S1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引用频次:12 ]
  • 微量金属与水合氧化物相互作用的介质效应

    姬泓巍,张正斌,刘莲生,辛惠蓁

    实验研究NaC1 和海水介质中离子强度、盐度对微量金属铜与水合氧化物针铁矿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的离子强度、盐度对交换率、交换量有促进作用,随介质的离子强度、盐度的增加,交换率—pH 曲线向左移动,交换等温线向上移动;比较NaClO4 、NaCl 和海水三种介质中的交换率和交换量,其大小顺序为:NaClO4 > NaCl> 海水,表明在NaCl 水溶液和海水中,铜与介质之间存在络合作用;等温线的类型不随介质浓度而变化,离子强度、盐度对相互作用机理不产生影响。

    1999年S1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引用频次:9 ]
  • 海水介质中钼酸根在针铁矿上的吸附(英文)

    王江涛,张正斌,赵卫红

    研究了pH 和总钼酸根浓度对海水中钼酸根在针铁矿上吸附的影响。钼酸根在针铁矿上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假设海水中钼酸根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是在双电层的内Helmholt 层中的能量相等的不同位置上进行的,并考虑到吸附的钼酸根之间存在着横向相互作用,由此推导得到的吸附等温式可描述钼酸根在针铁矿上的S型吸附等温线,并计算得到钼酸根在针铁矿上的最大吸附量为4 .76 ×10- 5mol/g。钼酸根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受溶液pH影响,吸附密度随pH 的增加而降低。加入到海水中的钼约有20 % 可被水合氧化铁的清除作用所转移。

    1999年S1期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引用频次:1 ]
  •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水痕量硒及其形态

    李静,万萍,杨淑海,王乐新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HGAFS) 测定海水痕量硒,并利用KBH4 对Se( Ⅳ) 和Se( Ⅵ) 的还原能力不同,以6mol/dm3HCl 将海水中Se( Ⅵ) 还原为Se( Ⅳ) 再经氢化反应而测定其形态浓度。以正交设计法对HGAFS法测定硒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在佳化条件下本方法测定溶解态硒的检出限为0 .072μg/dm3 ,对1 .00μg/dm3Se 浓度的样品变异系数为±2.3 % 。标准曲线表明,在0~25μg/dm3Se 浓度范围内有理想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可直接测定海水中的溶解态总硒、Se( Ⅳ) 及Se( Ⅵ) ,回收率为99 ±2 % 。

    1999年S1期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引用频次:7 ]
  • 东海冬、夏两季表层海水的二氧化碳分压

    张龙军,王彬宇,张经

    1997 年冬、1998 年夏在东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调查,采用气相色谱一喷洒式平衡器系统,现场测定了表层海水和大气的CO2 分压。东海表层海水CO2 分压受东海环流、生物活动、季节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冬季受垂直混合作用的影响,陆架区是CO2 的源;黑潮水是CO2 的汇,夏季受生物活动的影响,陆架区水系是CO2 的汇;黑潮及影响区域是CO2 的源。

    1999年S1期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引用频次:44 ]
  • 海水中氨氮现场自动监测技术化学工艺及试剂保存方法优化研究

    张国栋,张曼平,李慧玲,秦延文

    为了满足氨氮的水下现场自动分析的要求,作者对次溴酸盐氧化法测定海水中氨氮的规范分析方法进行了实验室系列条件优化;并通过对试剂保存方法的研究,解决了试剂稳定性问题。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保证了海水中氨氮测定方法能在水下现场自动分析仪上顺利实现。

    1999年S1期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引用频次:4 ]
  • 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总N的测定

    王正方,扈传昱,吕海燕

    系统介绍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总氮的测定方法。作者选用过硫酸钾为氧化剂将有关形式的氮转化成硝酸盐,将其还原成亚硝酸盐,连同原有的亚硝酸盐一起测定,获得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总氮。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精密度为4 .7 % ,回收率为95% ~104 % ,适于船上操作。

    1999年S1期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引用频次:12 ]
  • 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行为

    任景玲,吴莹,王江涛,张经

    讨论1996 年5 月枯水期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含量介于0.81 ~3 .56μmol/L之间;在河海混合初期铝快速清除,其后则表现为与低浓度海水的简单混合。并认为河口中悬浮颗粒物的吸附解吸作用与胶态和有机结合态铝的絮凝是造成鸭绿江口水体中铝清除的主要原因。

    1999年S1期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引用频次:7 ]
  • 预还原的Mo-Ni-K/C 催化剂上合成醇的动力学研究(英文)

    李先国,冯丽娟

    基于一种简化的反应网络,导出了描述预还原的MoNiK/C 催化剂上合成醇的经验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醇的化学吸附是生成更高一级醇的速度控制步骤( 如:甲醇的吸附是生成乙醇的速控步骤等) 。生成甲醇、乙醇、丙醇和丁醇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45.00 、88 .17、49.93 和56 .92kJ/mol,高温有利于高级醇( 指C2 或以上醇) ,特别是乙醇的生成。

    1999年S1期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引用频次:0 ]
  • 海洋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预处理条件优化及应用

    李斌,李功勇,吴莹

    运用分辨率高、稳定性好的HP6890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定性、定量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对沉积物样品的预处理中抽提、蒸发、柱层析、萃取等步骤条件进行优化。优化方法中,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回收率为65 % ~76 % ,多环芳烃系列化合物为88 % ~95% ,标准偏差是2.7% ~20.2% (n= 3)

    1999年S1期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引用频次:7 ]
  • 石墨中微量钼的测定

    杨淑海,李静,陈淑珠,陈晓熹

    以萃取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测定超细石墨中微量钼,对石墨样的预处理方法、萃取介质酸度、萃取剂的组成及用量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该方法测定石墨样品的微量钼的灵敏度为5μg/L。干法回收率95 .3 % ,显法回收率为98 .1 % 。

    1999年S1期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引用频次:5 ]
  • 甲藻生长对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影响

    付强,谭丽菊,王江涛

    于1998 年5 月~6 月在温度18 ±1℃下培养甲藻,以紫外/ 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培养过程中藻液的溶解有机碳(DOC) 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在甲藻的指数生长期,DOC浓度和甲藻干重呈线性关系。营养盐限制实验表明,海水中没有添加磷酸盐时,甲藻的干重增长得极其缓慢,DOC 为负增长。磷酸盐浓度越高,干重增长越快,DOC在培养时间内的累积量及平均增长速率也越快。当磷酸盐浓度为10μmol/L时,藻细胞释放的DOC占光合作用碳合成总量的比例最大。

    1999年S1期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引用频次:8 ]
  • 2,6-二氯苯酚的催化氯化合成

    钱佐国,孙明昆,蔡月琴,崔伟

    报道一种在区域选择性催化剂存在下,以2氯苯酚直接氯化合成2,6二氯苯酚的方法。该法具有合成工艺简单和产率较高等特点。

    1999年S1期 19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引用频次:0 ]
  • 均相沉淀法制备Ni(OH)_2和NiO纳米晶

    高荣杰,杜敏,陆小兰,马宏伟

    以NiSO4·6H2O 为主要原料、以CO(NH2)2 为沉淀剂,采用均相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Ni(OH)2 和NiO粉末,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 、差热分析(DTA) 等实验手段对样品的热稳定性、相转变温度、相结构和粒子形状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NiO粉末的粒径约为6nm ,且基本成球形。

    1999年S1期 20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引用频次:18 ]
  • 一种适应性强的大型油田钻井液——SQ高温高压油气井无固机无机钻井液的研制

    李兰生,范瑞青,范典高,高澜,黄桂桥

     SQ高温高压无固相无相钻井液是一种由加重剂、粘度调节剂、缓蚀剂和除氧剂组成的无机钻井液,它对储层渗透率的恢复值高( 比现有的钻井液高出10% ~13 % ) ,具有腐蚀性弱(0.049mm/a) 、与地下水和CO2 等混合后不产生沉淀、耐高温( > 80 ℃) 、密度高(1 .51 ~1 .70g/cm3)等特性,故对油气层和机械设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是一种应性强的大型油田钻井液。

    1999年S1期 20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引用频次:0 ]
  • 碳担载钼基催化剂的性质研究

    冯丽娟,李先国,褚金芳,李春海,张力军,谢式南

    利用差热分析(DTA) 和程序升温还原(TPR) 技术研究了活性炭担载钼基催化剂在制备和预处理过程中的性质变化。DTA结果表明,催化剂在焙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相,这种新相与活性组分和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助剂K和Ni 的引入对这种相互作用有明显的影响。K/C样品的TPR结果表明,K 本身不被还原,但它可以改变催化剂中其它物种的还原行为。C 担载Mo 基催化剂的TPR谱一般由四个正峰和一个负峰组成,正峰归属为不同Mo 物种和载体本身( 包括其中的某些杂质)的还原,负峰则归属于氧化的C载体表面脱附出的CO,Mo 担载到活性炭上后变得更加难还原了。K 的引入大大促进了低温下可还原Mo 物种( 主要是八面体Mo) 的形成,而抑制了那些仅在高温下才能被还原的Mo 物种( 主要是四面体Mo) 的产生。这可能是影响催化剂在CO加氢反应中的选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9年S1期 21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引用频次:3 ]
  • 反相色谱法测定调味品中过氧化苯甲酰及苯甲酸含量

    李兰生

    调味品中含有过量的过氧化苯甲酰及苯甲酸,超出了食品添加标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研究运用反相色谱法对上述两种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两组分测定结果(1) 相关系数为R(1) = 0 .9995 ,浓度范围为166 .7ml/L至333.33mg/L之间;(2)R(2) = 0.9997,浓度范围在166 .7mg/L至333 .33mg/L之间,回收率分别为,(1)100 .00% ,回收率(2)99.98 % ,测定方法迅速、准确。

    1999年S1期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引用频次:2 ]
  • 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的合成

    黄金钊,马延军,孙明昆,钱佐国

    以L抗坏血酸为基本原料合成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对两种合成方法直接酰化法和基团保护法作实验比较和改进。直接酰化法中,采用混合碱( 包括氧化镁) 可使磷酰化与成盐反应合并为一步进行,并能提高产率,而采用基团保护法能取得最佳的合成效果。

    1999年S1期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引用频次:13 ]
  • 导电涂料性能的研究

    邓安平,杜恒清,陈世山,哈正欣

    实验研究几种基料配比和不同导电填料( 铜或石墨) 在导电性能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导电涂料的导电机理,并研究了不同石墨粒径对涂层导电率的影响。

    1999年S1期 225-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引用频次:32 ]
  • 2-取代-5-氟脲嘧啶的_β-D -木糖苷的合成(英文)

    张建国,王铎,张国栋,孙昌俊,戚聿新

    通过相转移催化法或koenigsknorr’s 反应合成了11 种未见文献报道的2取代5氟尿嘧啶的βD木糖苷,结构经IR、HNMR、MS或元素分析证实,初步生物实验表明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癌性。

    1999年S1期 22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