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发 ,高荣珍,张涛
通过对NCEP1°×1°周平均SST资料(1982~1994)进行谐波分析,发现南海SST年循环中基波W1和第二谐波W2是决定性的谐波;诸谐波具有准驻波特征:气候平均意义下的季节内振荡不显著。此外,还讨论了南海全区SST在夏季风爆发之前迅速增温的原因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引用频次:12 ] - 刘安国
克尼波维奇,H.M.(HиколайМихайловичКнипович,[英]NikolaiMikhailovichKnipovich,1862-04-06(3.25)~1939-02-23)前苏联动物学家、前苏联北太平洋边缘海域水产捕捞业组织者、...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引用频次:0 ] - 高山红,吴增茂
通过比较常用地形σ坐标的流体静力中尺度大气控制方程的一般导出与利用张量分析法的导出,分析了前者只限用于很小地形坡度的原因。根据后者对前者作了修正,给出适用于较陡地形坡度的流体静力控制方程。并借助修正了的Pielke数值模式模拟气流过山的流场特征,说明修正的作用与意义。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5 ] - 朱丽岩,郑家声,王梅林,徐怀恕
三疣梭子蟹的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腔内有角质衬里,中肠起源于内胚层,腔内无角质层。消化管壁均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前肠包括口腔、食道和胃,食道壁内褶形成食道嵴,食道嵴的折叠程度以及食道放射肌的排列密度随幼体发育而增加。胃的结构复杂,其内的角质层特化成前部的胃磨和后部的腺滤器。胃磨、腺滤器、贲门胃和幽门胃之间的比例以及贲门-幽门瓣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变化明显。中肠的前端背面有一对前盲囊管,沿胃的背面向前延伸,在发育上有长度的变化。中肠后端背面发出一支后盲囊管,在Z2形成,随后逐渐延长并发生弯曲。后肠始于腹部第二节,在蚤状幼体时最长可达中肠的两倍多,大眼幼体后随着腹部的退化而明显缩短。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引用频次:20 ] - 范典高,段本春
通过对青岛即墨东北部大官庄乡这一剥蚀残丘垅岗区进行地下水资源探测,发现了延伸规模较大的东西向张性断裂破碎带,并在大旱之年的枯水季节(1997年12月)于有利部位打出日产400m3的富水井,确认该断裂带富水。由此,为在青岛地区寻找基岩裂隙水开辟了新的断裂构造领域。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引用频次:2 ] - 钱佐国,孙明昆,李东慧,邹忠英
报道一种合成2,2-二甲基-4-戊烯酸的新方法。由异丁醛与烯丙醇缩合得到2,2-二甲基-4-戊烯醛,后者经氧化银选择氧化生成2,2-二甲基-4-戊烯酸。此法氧化产率(96%)高于分子氧氧化法(61%)和歧化法(41%)。反应中析出的金属银能定量回收,循环使用。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引用频次:1 ] - 李丽,张正斌,刘莲生,王江涛,谭丽菊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125.0μmol/L,在DOC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0.9%,最高可达56.6%,结果表明,COC在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真溶解态有机碳(UOC)和COC之间的非相关性揭示了COC来源的复杂性。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引用频次:42 ] - 张正斌,刘效兰
用E(%)-pH曲线法实验研究了海水中三元表面络合物的形成和构型。通过海水中金属铜离子对氨基酸—粘土界面作用的E(%)-pH曲线影响的研究,发现曲线具有“单向上移”的规律,表明甘氨酸、天冬氨酸—铜离子—高岭土三元体系在实验条件下主要形成(Ⅰ)型三元表面络合物即≡S—O—M—L。该系列论文另一部分已研究氨基酸对金属离子—粘土体系的影响,证明可形成(Ⅱ)型三元表面络合物即≡S—O—L—M。据此可以推测(Ⅰ)型和(Ⅱ)型在某一条件下可以转变构型,其中间构型可能即是Leckie等提出的环形三元表面络合物。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5 ] - 张文林,褚东升,侯永海
对带乘性噪声系统(SMN)在乘性噪声及其统计参数未知的情况下,基于极大似然准则,提出了一种分块组合优化估计算法(BCOEA)。该算法不需要事先知道乘性噪声的统计参数,可同时进行状态最优估计以及乘性噪声序列和其统计参数的最优估计。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7 ] - 孙铁鸥,焦燕,曾晓起
记述了1998年5月莱州湾中采得的东方(Takifugu)标本中的2尾个体,其形态特征介于红鳍东方(Takifugurubripes)和假睛东方(Takifugupseudommus)之间,经比较分析认定其为该两近缘种的天然杂交种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引用频次:11 ] - 卢静,李德尚,董双林
于1997年5~8月在山东海阳养虾场运用陆基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罗非鱼—对虾、海湾扇贝—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缢蛏—对虾4种混养系统中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滤食性动物的滤食作用降低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甲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混养罗非鱼和扇贝使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而混养缢蛏却使它下降;罗非鱼优先滤食大型桡足类,使小型浮游动物增加,从而提高了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而扇贝则优先滤食浮游动物的小型种类;由于罗非鱼和缢蛏生态灶的互补性,罗非鱼—缢蛏—对虾混养能更全面、有效地利用浮游生物资源,促进生态平稳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41 ] - 牟海津,江晓路,刘树青,管华诗
在多种贝类血清中发现有可凝集脊椎动物血细胞的因子——凝集素。栉孔扇贝(Chlamysfareri)血清中的凝集素可凝集鸡、鹌鹑、小鼠等多种动物血细胞,但对鳝鱼血细胞不发生作用。该凝集素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100℃处理45min仍具活性;并具有广泛的pH范围,可在pH3~11进行凝集作用。但其活性可被EDTA强烈抑制,D-甘露糖和L-鼠李糖对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D-木糖和蕈糖也有轻微抑制作用。在栉孔扇贝血细胞的细胞膜上未发现有凝集鸡血细胞的活性物质。另外,用大肠杆菌和副溶血弧菌刺激栉孔扇贝后,血清的凝集作用不变。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引用频次:61 ] - 唐功友,尹宁,李华,黄东
利用Nyquist稳定判据证明了控制通道具有纯滞后的一阶控制系统能稳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满足能稳性的条件下,得到了保证一阶闭环系统滞后相关稳定性控制律应满足的充分必要条件。给出的条件简捷,为判断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和设计时滞控制系统镇定控制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2 ] - 林一骅,管玉平,高会旺
讨论简单热带海气耦合模式中的低频海洋扰动。研究结果表明,挟卷对海洋Rosby波的发展起抑制作用,而平流有利于海洋Rossby波的发展;挟卷和平流都有利于与海温距平相对应的扰动U的发展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0 ] - 徐肇廷,李臻,徐昊
利用准三维的fKdV方程及四区间划分法,理论上求得了先锋孤立子生成诸速度—先锋孤立子的运动速度、压水区中流的速度及尾波列第一个跨零点的速度。所述理论是Xu等人的先锋孤立子生成理论的一个推广。作为应用的例子,运用作者得到的理论结果,对具有相同截面面积的等腰三角形和正方形截面的直渠中先锋孤立子生成的诸速度进行了理论预报和数值比较。比较指出,理论和数值结果吻合得很好。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引用频次:0 ] - 高清廉,邱天霞,宋协法,焦志刚,周玉光,季万方,辛荣民
在对山东省海洋渔业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用灰色模型理论,模拟预测山东省渔业发展的特性与趋势;运用平衡产量和经济模型分别评估了山东省海洋捕捞的最高持续渔产量与最大持续经济产量及其相应努力量;运用线性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测算了各档次渔船的功率和船只匹配的优化估算值。依据该数值模型所作的评估结果,提出了对山东海洋渔业结构的调整意见。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引用频次:20 ] - 李英霞,管华诗,前崎直容,长桥伸
采用改良的Sharpless氧化条件,以氢过氧化枯烯为氧化剂,成功地对二硫醚1进行了不对称氧化得到单亚砜6,其光学纯度为100%,产率为60%。用臭氧将单亚砜6进一步氧化,以36%的产率和100%ee得到C2对称二亚砜7,从而建立了合成C2-对称二亚砜7手性辅助试齐的有效方法。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引用频次:0 ] - 刘群,任一平,尤凯
1993年5月在荣成和龙口,1994年5月在青岛和庄河收集了小鳞鱼箴(Hemirhamphussajori,T.etS.)标本。分析结果表示1994年繁殖力(平均22974)大于1993年繁殖力(平均16040)。卵径分布和平均体长指示洄游距离较长的个体的卵径和体长较大。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引用频次:1 ] - 于子山,王诗红,张志南,周宇
以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紫彩血蛤对沉积物的扰动。室内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周期10d内,沉积物表层的示踪颗粒有47%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12cm,垂直迁移率为1.80×10-5·g-1·cm-2·d-1。沉积物10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45%和15%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及向下迁移率分别为1.89×10-5·g-1·cm-2·d-1和0.63×10-5·g-1·cm-2·d-1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引用频次:63 ] - 权洁霞,戴继勋,尚迅
综述蛋白质(酶)多态性和DNA多态性在海洋生物种质鉴定、系统进化、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引用频次:55 ] - 于定勇
从随机海浪群因子的定义出发,分别研究将海浪视作正态过程和非正态过程时海浪的群性。研究结果发现按正态过程描述海浪时其群因子的值为常值,而按非正态过程描述海浪时其群因子的值不再是常值,它与海浪的非线性因子及谱宽度参数有关,并随这两个因子变化而变化。文中并给出了海上实测资料的验证结果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7 ] - 刘贯群,邱汉学
依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的状况和酚、氰化物对地下水长期污染状况,综合临淄地区现场资料对酚、氰化物的污染特性及迁移机理作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淄河沿岸区和冲沟内砂砾石分布区是酚、氰化物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大气降水是促进酚、氰化物解吸迁移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研究区域内已无含酚、氰化物的污水直接排放,但吸附于较厚细颗粒包气带土层中的酚、氰化物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并缓慢进入地下水中,其含量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呈减少趋势。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引用频次:11 ] - 刘红军,贾永刚
采用弹性抗力有限元方法讨论多支撑锚桩的深坑支护设计问题。该方法与传统的静力平衡法相比有其优越性,能够计算出不同开挖阶段的桩顶位移,桩身弯距随深度的变化,模拟开挖过程,最大限度地协调支护结构与土体的变形关系,并能确定出最小的桩身弯距设计值及各层锚杆的锚固力。并以实例运用该方法对青岛某基坑工程的支护进行了设计,取得了满意效果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引用频次:41 ] - 阎通,李萍,杨作升,庞重光
对黄河三角洲东北部地区的高分辨率水声学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所记录的破坏土体变形程度、运动产生的平面形状和地貌特征形态,对土体失稳过程进行分类:浅表土体变形、塌陷凹坑、滑坡和沉积物重力流。结果表明:(1)浅表土体形变的变形程度最低,出现在研究区斜坡上部平滑海底,主要为绳网状泄水构造和表层拉张裂隙。(2)塌陷凹坑在研究区内广泛出现,是局部土体液化后发生了垂直沉降的结果。(3)滑坡多发生在水下斜坡的中上部,由弧形塌陷区、狭窄的冲沟通道和负地形沉积物堆积区组成。滑坡陡坎后缘发现拉张裂隙。(4)沉积物重力流是土体发生变形程度最大,搬运距离最长的土体破坏变形形式。局部区域多次受到沉积物重力流切割和充填作用。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引用频次:8 ] - 杜勇
运用高频地波雷达测量表层海流矢量,一般均采用双站测量方案,因而,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昂贵的设备投入。该项研究在分析双站测量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海洋学原理和合理的假设,推导并给出了利用单站地波雷达测量表层海流的原理和公式,从而使单站测量表层海流成为可能。可预期该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当降低了空间分辨率,但却可以大幅度降低观测成本,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并显著提高现场观测效率。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25 ] - 范植松,方欣华
依据在作者的前文(1998)中对于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f~)的大洋内波方程求出的渐近解,文中对S场(考虑f~条件下的总的内波场),SI场(不计f~影响的内波场)和SF场(S场中与f~相关联的部分)导出了能量谱和相干谱。此理论谱与Muler等(1978)的IWEX实验的观测结果相比较表明,SF场的水平动能谱和铅直位移谱基本上与水平流细结构和铅直位移细结构的观测谱一致。作者推测SF场对应于中纬度大洋可逆细结构。但是对于相干谱的观测结果,在不考虑内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破碎过程的条件下,仅考虑SF场的影响还不能给予满意的解释。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引用频次:0 ] - 任一平,潘澎,曾晓起,刘群
根据塞拉利昂近海16条生产船1年(a)生产日志资料(1995-07~1996-06),分析了2种经济虾类[红对虾(Penaeusnotialis)、大西洋仿对虾(Parapenaeopsisatlantica)]的产量分布,指出红对虾主要分布于以2区,44区,85区为中心的3个渔场,主要虾汛时间为6~8月,大西洋仿对虾主要分布于84区,96区,97区,主要虾汛时间为11月。同时,还对2种虾类的月平均单船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引用频次:3 ] - 张筱兰,姜明,姚斐,丛娇日,郭恩棉,高澜,范瑞青,姚善成
实验研究红鳍东方精子形态的超微结构:红鳍东方精子分头部和尾部等两部分。头部似炮弹状,无顶体;核内有空隙,空隙中有或无少量电子致密小颗粒;细胞膜与核膜间的原生质有向外鼓起的单个小液泡;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由近端中心粒、中心粒间体和基体等组成。袖套位于核后端,内含7~8个环列的线粒体球。尾部近核端部分鞭毛的一侧有小囊泡群聚的囊泡鞘;远核端部分有侧鳍;囊泡鞘和侧鳍与轴丝的中央微管同在“Y”轴上;轴丝为“9+2”结构。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引用频次:30 ] - 庄岩,戴继勋,崔竞进,潘洁,岳志芹
以海带(Laminariajaponica)雌配子体克隆LH10品系为材料,用4种植物生长激素:三十烷醇(T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吲哚乙酸(IAA)和腐植酸钠加以处理,对其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最佳生长浓度分别为:TA,0.01mg/L;2,4-D0.5mg/L;IAA,0.5mg/L;腐植酸钠,0.5mg/L;最佳发育浓度分别为:TA,0.01mg/L;2,4-D,1mg/L;IAA,0.1mgL-1;腐植酸钠,0.05mg/L。该研究为加速配子体克隆的生长发育和育苗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引用频次:33 ] - 张学成,程晓杰,隋正红,魏东,刘晨临,徐年军
报道了以青岛野生型龙须菜(wt)、黄色突变体(ye100)、4株绿色突变体(gr180、gr184、gr186、gr188)、委内瑞拉野生型龙须菜(lv)、南非野生型龙须菜(sa)及真江蓠为材料(ga),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完整的藻胆体。3种野生型龙须菜(wt、lv、sa)和ye100的藻胆体位于1.0~1.5mol/L蔗糖层;绿色突变体gr188的藻胆体位于0.75~1.0mol/L蔗糖层;其余3种绿色突变体的藻胆体位于0.75mol/L蔗糖层;文中首次报道了一个物种含有分子量不同的两种完整的藻胆体:真江蓠的藻胆体分别位于0.75mol/L蔗糖层和1.0mol/L蔗糖层。实验还比较了藻胆体的吸收光谱特性,野生型龙须菜藻胆体的吸收峰为499nm、543nm、568nm和614nm,650nm处有一吸收肩,最高峰位于568nm。与野生型龙须菜相比,黄色突变体、委内瑞拉材料、南非材料及真江蓠紫色藻胆体的吸收峰变化不大,但是PE中藻尿胆素和藻红胆素的比率不同,PC、APC的相对含量也有差异。而绿色突变体及真江蓠蓝色藻胆体的光谱特性变化非常明显,PE含量减少,PC和APC的含量增加,PE生色团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1999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