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爱军,雷霁霖,马英杰,孙飚
采用组织切片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孵化后1~30d的真鲷(Pagrusmajor)仔稚鱼鳔的发育与分化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孵化后1~2d的仔鱼,开始在消化道的前端背部出现鳔原基,接着出现导气管、鳔腔、气腺和迷网,而后鳔囊开始充气。到孵化后20~30d,鱼鳔分化发育基本稳定。真鲷仔鱼鳔器官的分化发育早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鳔腔扩大阶段,约在仔鱼孵化后的3~4d,此阶段的发育是非功能性的;二是鳔囊充气阶段,大约在孵化后9~10d左右出现,形成一个缓慢向前方伸展的椭圆形鳔囊,此阶段鳔的发育是功能性的。此时鳔器官的发育好坏对真鲷仔鱼的生理、生态影响很大,反映在成活率的高低方面显得非常明显。真鲷鳔器官的分化发育在仔稚鱼期基本完成。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引用频次:6 ] - 王宁,付圣雪,魏俊,赵犁丰
运用泛函微分方法给出弱随机介质中散射问题的散射幅度Born近似的推广形式。讨论了关于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介质参数的各价相关函数的方法,并讨论具有有限支集势函数扰动的逆问题的唯一性,其结果对运用Newton法等数值方法有实际意义。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0 ] - 黄晓圣,王汝霖,徐仁声,刘金涛
报导了可用于水下激光通讯的由89c51单片机控制的全双工水下激光通讯系统实验装置。系统能有效的消除水下背景光的影响,并具有3~4个数量级动态范围的自动增益放大能力以更有效地接收水下激光通讯信号。能在水下以较高的数据传输率传递信息,数据传输率可以用软件调整,最大数据传输率为19.2kBits/s。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引用频次:27 ] - 王汝霖,张海智,崔健,刘金涛
采用高精度摄象机和小型手持扫描仪采样,经数字图象处理增强图象的有效信息量,再运用二维FFT及方向滤波,较准确和及时地获取准确的纺织品纤维密度。纤维密度测量的相对误差为5%。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引用频次:6 ] - 徐怀恕,张晓华
海洋生物技术学(MarineBiotechnology,或称海洋生物工程学)兴起于本世纪80年代。海洋微生物技术是海洋生物技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文中就抗生素、抗心血管化合物、抗病毒及抗肿瘤化合物、海洋生物毒素及酶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生物粘膜和生物污着,海洋污染的生物治理及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诊断与防治等海洋微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引用频次:45 ] - 汤晓荣,费修绠
用条斑紫菜壳孢子作材料,对室内(10~25℃,8~45μmolphotonm-2s-1,12L∶12D)萌发的壳孢子苗进行观察,结果是:10~20℃,壳孢子苗形态正常,只有最靠近基部的细胞长出假根;而25℃的不同光强下,相当比例的幼苗表现分段现象;每个藻段基部细胞有一个较大的液泡,细胞的长宽比接近1,从这一细胞长出假根的现象较普遍。假根长出的方向多数向着藻体的基部,个别向着藻体端部。非基部假根的产生有两个必要的条件:(a)壳孢子苗是形态嵌合体;(b)培养温度是25℃。这一现象在紫菜中首次报道,并对其出现的普遍性和产生机理进行了讨论。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引用频次:3 ] - 王诗红,张志南
日本刺沙蚕为典型的沉积食性底栖动物,通过大量吞食沉积物来获得能量,以维持自身的营养需求。作者于1996年10月在山东省丁字湾北部泥滩潮间带采集日本刺沙蚕,利用肠道内含物分析方法测定了日本刺沙蚕对自然沉积物的摄食率,其结果为5.71±2.76mg.mg-1.d-1,并估算出日本刺沙蚕饱食沉积物所需时间约为6.58h。日本刺沙蚕在摄食沉积物时偏向于选择较大的颗粒,这与最适觅食模型的结论相反。这一结果可用底栖生物对其栖居环境适应方式的特殊性来解释。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24 ] - 汪岷,苏冬梅,包振民,邵济钧,戴继勋
利用台湾报道的WSBV的PCR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了1400bp左右的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DNA片段,与预计的产物长度吻合。该引物对经初步离心处理的病虾组织也能扩增出特异性DNA条带,而对正常虾组织DNA、昆虫杆状病毒(AcMNPV)DNA进行扩增,均获得阴性结果。说明该引物的特异性较高,对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实验结果同时说明WSBV与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有同源序列存在,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用该引物进行的PCR扩增为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与其他相关病毒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引用频次:4 ] - 姜明,汝少国,刘晓云,范瑞青
实验研究生活于不同水环境中蓝非鲫[Oreochromisaureus(Steindachner)]鳃泌氯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泌氯细胞分布于鳃小叶基部,淡水环境中,泌氯细胞胞体较小,无分泌腔,核大,中位;海水环境中,泌氯细胞体积增大,有明显分泌腔,核小,基位;淡水过渡到海水的过程中,粗面内质网减少,核缩小,核内染色质凝聚程度增加;胞质中形成发达的微细小管系统;线粒体大量增多,以分泌腔为中心放射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微细小管系统由多分支膜质小管组成,是Na+、K+、Cl-等离子代谢吸收和运输的主要细胞器;微细小管系统的增多与粗面内质网的减少是同步发生的,膜质小管可能源于内质网,随渗透压改变,二者相互转化;线粒体在渗透压变化过程中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引用频次:60 ] - 赵广涛,王文正
报道了崂山钙碱性岩套和碱性岩套花岗岩中角闪石的矿物成分及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追索其物理化学条件的演变与成岩意义。指出,角闪石的成分及其变化特征在两个岩套中的差异,指示两个岩套岩浆可能有其独立的岩浆起源,同时也经历了不同的岩浆演化路径,分别受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制约。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17 ] - 朱玉荣,常瑞芳
在对南黄海辐射沙洲区的潮汐、潮流特征作进一步探讨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该区的悬沙潮扩散。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计算海域悬沙含量在一个半日潮过程中随潮流场的瞬时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地点悬沙含量与潮位、潮流的关系,总结了涨、落潮平均含沙量的平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的潮流场控制着悬沙的扩散、运移和分布,进而控制着海底地形的发育,尤其是辐射沙洲北大南小不对称格架的塑造与辐射沙洲根部的加积淤高。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引用频次:19 ] - 谢式南,陈国华,王建华
钙离子选择性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参比,用硼砂盐缓冲液控制pH,以EG-TA为滴定剂进行电位滴定。与现行用GHA为指示剂、EGTA为滴定剂的络合滴定法相比,可减小络合滴定中目测终点的人为误差,故测量精度优于0.08%。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3 ] - 王江涛,张正斌
实验研究海水中天然溶解有机物(DOM)在δ-MnO2、粘土和二氧化硅上的吸附,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在δ-MnO2、高岭石、伊利石和二氧化硅上的吸附率随pH的增加而减小。结果表明,在天然海水pH8.1条件下,海水中天然溶解有机物在这4种固体粒子上的吸附率大小为:δ-MnO2(32%)>伊利石(14%)>高岭石(4%)≈二氧化硅(3%)。根据统计热力学方法得到的公式能够很好地拟合海水中DOM在固体颗粒物上的吸附。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引用频次:18 ] - 于琳,张正斌,刘莲生,王江涛,张恩仁,谭丽菊,赵伟
对南沙海区部分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的pH、碱度、密度和表面张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表层的表面张力低于次表层的表面张力,并且表面张力与溶解有机碳(DOC)相关;微表层的pH低于次表层的pH,并探讨了其原因;微表层的碱度和密度一般高于次表层,同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2 ] - 王汝霖,崔健,张海智,王新生,刘智深
在数字图象处理中,就纺织品的移动所造成图象的运动模糊和成象不在焦平面产生的弥散模糊,运用消模糊理论进行图象处理,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同时对水下摄影过程中造成的水下图象处理进行研究,说明该方法还可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引用频次:2 ] - 丁香乾,冯天瑾,高新生,毕黎明,于树松
CIMS工程的重要思想是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视为有机整体,可以集成与优化。但是,目前我国CIMS工程中PDM与MRPⅡ分系统并未真正实现紧密结合与集成,甚至是彼此分离,无直接衔接。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基于二维模式的PDM与MRPⅡ紧密衔接可行性,提出了实现这一衔接的初步设想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0 ] - 张力军,纪红,谢式南,陈国华,王渊
994年9月采集了珠江口表层海水水样,并对其溶解态的K+、Na+、Ca2+、Mg2+、SO2-4、Cl等化学要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珠江口调查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的K+、Na+、Ca2+、Mg2+、SO2-4主要受陆源淡水与外海水物理混合稀释的影响,与Cl具有良好的直线正相关;Ca2+/Cl、SO2-4/Cl明显高于大洋水相应比值,Na+/Cl、Mg2+/Cl略高,而K+/Cl比大洋比值低;在与中国其它各主要河口表层水对应Cl比较中,珠江口的SO2-4/Cl较高,而Ca2+/Cl,Mg2+/Cl比值居低;上述各主要常量离子和Cl的等值线均沿自北向南走向递增。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3 ] - 徐肇廷,徐昱,李臻
借助任意截面直渠中的fKdV方程,理论上确定了先锋孤立子生成的平均特性。基于任意截面直渠中的AfKdV方程,求得了先锋孤立子生成问题中的理论生成振幅和周期。作为例子,文中预报和比较了正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断面直渠中的生成周期和振幅。并且,理论研究也证实,对于正方形渠,当渠宽b=1时,所得的结果可退化为Xu[1]等人的结果。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引用频次:0 ] - 赵栋梁
海浪组成波之间的三阶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高次谐波,不仅改变了波面的外观形状,而且使得高频域不再满足通常的线性频散关系,当f>1.7fp时,频散关系应修改为ω2=2gk。用最大似然法(MLM)分析方向分布的结果表明:在二倍峰频附近,方向分布再次变窄,且能量在方向上的集中程度与海浪的成长状态有关,得到的高频方向分布跟Caudal和Hauser(1996)的微波遥感结果定性一致。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8 ] - 罗义勇,俞光耀
运用三维数值模型,首先计算了夏季风和台湾暖流引起的东海沿岸上升流。结果表明,风和台湾暖流的作用都可产生顺岸呈带状分布的上升流,风生上升流在20m至30m水层速度较大,其值一般为1.0×10-3cm/s;而台湾暖流形成的上升流则在30m以下速度较大,其值在浙南和闽北一般为1.0×10-3cm/s,在舟山近海为0.5×10-3cm/s。此外,运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数值探讨了东海沿岸上升流区海水的源地。逆追踪结果表明,潮因子和风因子对沿岸上升流的贡献都是局地的,即仅能将上升流区附近下层的海水带到沿岸上层;台湾暖流则可将台湾海峡北口的深层水带到闽浙沿岸上层,使闽浙沿岸出现低温、高盐水。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43 ] - 焦燕,陈大刚
简述海鲶科鱼类研究概况,并结合作者的调查研究列出了西太平洋海鲶科鱼类的主要种及其检索表;又描绘各个种的地理分布区,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印度—西太平洋是该科鱼类的分布区;中日海域是该区的一个分布边缘;最后讨论了有关于印度—西太平洋海鲶科鱼类的起源与分化问题。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2 ] - 李吉方,李德尚,张兆琪,罗一兵,杨世元,韩照锋,万国同,高桂颂
采用生氧量生物测验法对影响水库初级生产力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氮、磷充足时,锰的限制作用较普遍,而锌、铜的抑制作用也常出现,铁、硒等其他元素在某些条件下也会起限制作用。围隔试验的结果也表明,在施氮、磷的基础上,加施锰剂后,浮游植物生物量(以活性叶绿素a表示)增高1.7倍以上,较之单纯施氮、磷肥,生物量亦增高了35%以上,高峰持续时间约10d,浮游动物生物量亦有所增加。这些结果都表明锰在提高水库鱼产力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在大水域施肥养鱼中添加微量元素是可行的。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11 ] - 刘美清,王军
以试验数据为依据,对磨料水射流切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可加工性及切口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适当地选择加工参数,磨料水射流加工技术能在该种材料上切出高质量的切口,且生产率较高,并能用来加工曲线切口。并建立了切削深度的数学模型,以用于加工过程的控制和优化,避免脱层现象的发生,具有很高的实用意义。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引用频次:2 ] - 傅刚,R.Kimura
用第一部分建立的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大气扰动的影响。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热带太平洋海温“西高东低”的分布,以及“暖池”附近SST的水平梯度较小等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海洋混合层深度关于赤道呈准对称的“马鞍”型分布特征也可以从理论上和数值模拟的结果中得到证实。模式中“暖池”形成的时间尺度大约为半年多,大气中凝结潜热的释放有利于“暖池”的快速形成,提高凝结潜热的释放的效率,“暖池”形成的时间就缩短。“暖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海气耦合系统中海洋Rossby波振幅的不稳定增长所致。“暖池”区海气之间的耦合作用确实对热带大气的季节内振荡产生影响。当海气之间进行耦合作用时,可以模拟得到扰动传播的周期大约为50多天(d),与实际观测相吻合。提高海气之间的耦合强度会降低扰动的传播速度,使传播周期明显加大。当不考虑海气之间的耦合作用时,模拟得到的扰动传播周期明显地比用耦合模式得到的要小。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引用频次:1 ] - 林洪,姜凤英,李兆杰,陈修白,KhalidJami
从生物化学、物理学两方面,比较养殖对虾和海捕对虾在冷冻贮藏过程中肌动球蛋白的特性变化,探讨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对蛋白特性的影响,及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冷藏后AM溶解度下降,ATPase活性下降,总SH和未遮盖SH数均减少,疏水性增大,而ATP感度呈下降趋势。所有指标变化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变性加剧,变性程度为-10℃>-18℃>-30℃。各项指标均显示养殖对虾蛋白质的耐冻性比海捕对虾弱。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16 ] - 于广利,薛长湖,林洪,楼伟风,徐家敏
报道了用自由基引发剂(AAPH)引发氧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PC)及其氢过氧化物(PC-OOH),获得纯品PC-OOH,以及50℃自动氧化后,用硅胶柱层析分离亚油酸甲酯(MethylLinoleate,ML)及其氢过氧化物(ML-OOH),而获得标准ML-OOH的方法。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7 ] - 田传远,王如才,梁英,于瑞海,王昭萍
1996~1997年,在进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一定数量的四倍体。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鉴别采用染色体计数法。(1)三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2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40.0±0.0%。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诱导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精卵混合20min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0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2)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3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9.6±4.9%。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5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5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诱导时机→6-DMAP浓度→诱导持续时间。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16 ] - 陆建辉,彭临慧,王金城
从实际工程应用背景出发,基于机组整体弹性安装振动模型和冲击阻尼器每周发生2次不等间隔碰撞,理论分析和计算了空间三自由度阻尼系统的稳态响应。同无冲击阻尼器系统相比较,在系统的共振频率范围内,冲击阻尼器对系统有良好的振动抑制作用。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引用频次:5 ] - 田传俊,张炳根
运用构造特解的方法,证明了线性时滞偏差分方程Am+1,n+Am,n+1-Am,n+Pm,nAm-k,n-l=0不存在全局吸引性。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1 ] - 白锦东
证明一类非线性奇异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定理,改进了Dunninger和Kurtz的结果,构造具体的方程说明存在性定理中的条件不能去掉,这表明[4]中一结果不真。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引用频次:0 ] - 田凤
主要讨论退化秩为零的二阶非线性椭圆型方程的Dirichlet边值问题,给出了解适定的充分条件。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