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多倍体贝类的生物学特性

    王昭萍,王如才,于瑞海,田传远

    综述了多倍体贝类的生物学特性。由于诱导剂的毒性作用或致死基因纯合等原因,多倍体贝类在胚胎及幼虫期的存活率明显低于正常二倍体,但在成体期间则差异不明显。一般认为三倍体由于其不育性而比二倍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品质好。然而,三倍体并非完全不育,在繁殖期间性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育,能够产生少量体积较大的精卵;在大多数诱导的多倍体贝类中,雌雄比例与二倍体是接近的;多倍体贝类的抗逆性并不高于二倍体,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三倍体的生长及存活能力甚至低于正常二倍体;三倍体贝类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以及生化组成等与二倍体无明显差异;在繁殖季节,三倍体的醣原含量明显高于二倍体,其能量收支处于正平衡,而二倍体则处于负平衡。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引用频次:37 ]
  • 篦额滨蟹的生长与繁殖的研究(英文)

    高天翔,渡边精一

    报道东京水产大学坂田试验场篦额滨蟹的生长与繁殖。研究表明:性成熟前后生长有明显变化;繁殖盛期在7月至8月,怀卵量为19至195粒;幼蟹出现于9月。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引用频次:2 ]
  • 海水网箱养鲍诱发有机物污染的生物监测

    任一平,曾晓起

    1991年4~12月,在大连湾鲍鱼(HaliotisdiscushannaiIno)养殖场的养殖区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研究。应用生物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法与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对数-正态)法,分析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网箱养鲍诱发的有机污染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水域已受到中等程度污染。该项研究还对两种生物监测方法进行了讨论。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引用频次:10 ]
  • 五日龄草鱼的温度耐受性研究

    文良印,谭玉钧,王武

    研究五日龄草鱼对水温的突变(升高或降低)、渐变(升高或降低,速度约3℃/h)、渐降后又回升的耐受性,以及低温对其摄食和冷休克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的驯化温度为22℃时,温度突然升高和逐渐升高引起的致死高温分别为35.6℃和36.5℃,而驯化温度为25℃的鱼,这两者分别为37.3℃和37.4℃;对这两批驯化温度不同的鱼,无论哪种变温方式,水温上升10~13℃或降低12℃引起的死亡率都不到10%;对于驯化温度为22℃的鱼,水温渐降至7℃,维持12h,然后回升至室温后24h内的死亡、昏迷及畸形鱼总百分比不到10%;五日龄草鱼开始摄食水温为11.0℃,0、50%、100%冷休克水温分别为13.5、10.7、8.0℃。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引用频次:14 ]
  • 虾病暴发前虾池中一些环境因子的变化

    刘晖,吴以平,高尚德,张志南

    实验研究1994年5~8月即墨金口养殖场虾病发生前,养虾池中叶绿素a总量、去镁叶绿素含量、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以及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调查期间两个养虾池中叶绿素a含量逐月减小,分别从49.98mg/m3和25.54mg/m3降至1.50mg/m3和3.30mg/m3,去镁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型(2~20μm)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最大,分别为74.3%和68.4%,超微型(2~0.45μm)分别为20.4%和27.5%,小型(>20μm)的叶绿素a含量最小,分别为5.5%和4.2%。所调查虾池中无机磷含量均超过富营养化阈限,无机氮含量接近富营养化阈限。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11 ]
  • 豹皮菌中小分子肽的分离和鉴定

    顾谦群,伏谷真二,野副重男

    从豹皮菌新鲜子实体的醇提取物中,经离子交换、高效液相及制备薄层层析得到1个小分子肽类化合物,经光谱鉴定该化合物是由β-羟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及甘氨酸组成的三肽,是首次从该菌中得到的。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引用频次:0 ]
  • 栉孔扇贝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任素莲,王如才,王德秀

    利用电镜研究栉孔扇贝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包括头部、中段与末段三部分。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锥形顶体位于细胞核的前端;亚顶体腔内包含疏松的低电子密度物质;细胞核致密,有不规则的囊泡位于其中。4个卵圆形的线粒体围绕着中心粒复合体形成了精子的中段。末段细长,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引用频次:60 ]
  • 振动磨非线性碰撞振动的建模与分析

    王树林,李巨光,胡沂清,高秋芝

    振动磨系统的非线性主要来自散体介质的变质量碰撞,其中主碰撞和亚谐碰撞对系统动力学影响最为显著。主碰撞不但具有时变性,而且与空间坐标有关。基于研究的新进展,考虑到散体重心的动态偏移,提出了三自由度非线性振动模型,用平均法进行了求解分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估计了变质量模型参数。分析求得机器振幅与实测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27 ]
  • 黄淮海流域盛夏月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

    盖世民,徐启春,许乃猷

    利用1951~1995年7~8月黄淮海流域43个站的月降水量及500hPa高度资料,采用功率谱以及主相关型与EOF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淮海历年7~8月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主要结果为:黄淮海历年7~8月降水异常的多雨带分布存在着偏南型与偏北型,但7月两类雨型的多雨中心位置与8月不同。这两类多雨型与同期东亚500hPa高度距平中心分布存在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历年7月两类多雨型的交替变化,存在着2.6a和18a左右周期,而8月则存在着6~9a的周期。其7月的跃变发生在1980年附近,8月则发生在1965年附近。黄河下游80年代盛夏的少雨干旱与其跃变有密切联系。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引用频次:0 ]
  • 淡水白鲳幼鱼盐碱耐受性的初步研究

    章征忠,张兆琪,董双林

    通过淡水白鲳(ColossomabrachypomumCuvier)幼鱼(L=2.9cm±0.05cm)对氯化钠浓度(pH=8.21±0.07)及碱度(pH=8.85±0.18)的急性毒性试验。用概率单位法求得其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氯化钠浓度分别为12.0、11.4、10.4g·L-1;碱度分别为83.25、56.99、45.70mmol·L-1,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盐碱混合正交试验,经统计分析得出碱度致死作用显著。在此条件下24hLC50值时碱度与氯化钠浓度的关系为:Alk(mmol·L-1)=256.24-24.69Sal(g·L-1)。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45 ]
  • 超低噪声放大器及数据处理技术——高温超导Jc参数的测量

    孙克怡,张双国,程凯

    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及快速高精度A/D转换器,把淹没在超低噪声放大器的固有噪声中的超导临界弱电压提取出来。为高温超导材料Jc参数的瞬间测量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0 ]
  • 泵喷射推进器单频声实验研究(英文)

    彭临慧,陆建辉

    给出泵喷射推进器低频线谱的实验研究及分析结果。实验发现,在泵喷射推进器的噪声谱中,存在及其丰富的低频线谱,这些线谱的谱级非常之高,甚至可比噪声谱中连续谱部分高出20dB~30dB。并且这些低频线谱基本上都是转子轴频和叶频的谐波分量。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单频声的发生,发展与转子叶片空化状态和静压力的变化关系不显著,而主要决定于转子的转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种线谱是由于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轴频及其谐波分量线谱的产生则是由于转子叶片间的不一致所造成的。泵喷单频声的存在严重影响其噪声性能,因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引用频次:11 ]
  • 青岛海区近岸工程波高的数值计算——青岛小麦岛污水处理厂工程应用

    孟祥东,李瑞杰,刘军晓,王厚杰

    根据青岛小麦岛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实际,采用波数矢量无旋和能量守恒关系对近岸波高进行数值计算,获得了该地区附近的近岸波高,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引用频次:3 ]
  • 半导体器件数值模拟的新方法及理论分析

    谢树森

    试建立一种半导体器件数值模拟的新方法并给出理论分析。提出混合元逼近位势方程,以提高电场强度的计算精度。采用Laplace修正的向前差分和特征线法对载流子浓度方程施行时间离散近似,并在具有再生核的函数空间中求解。利用再生核函数,得到可显式计算且绝对稳定的计算格式。文中给出近似解的最优阶误差估计。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3 ]
  • 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李薇,刘秦玉,杨海军

    根据对高分辨率的并行海洋气候模式输出的较长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SSH)场的分析,推断在吕宋海峡附近海区常年存在吕宋海峡黑潮流套,该流套出现于吕宋海峡的中部和北部,表现为一个舌状的SSH的高值中心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向西扩展到南海北部,大致到达110°E的位置,但其位置、形状、强度等表现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在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经常出现位置和范围时有变化的反气旋涡,与之对应,在SSH的月平均经向和纬向剖面上,吕宋海峡东侧的大洋上有永久存在的SSH高值中心。另外在1995年1~7月期间有一次完整的黑潮流环脱离黑潮主体并在南海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过程。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引用频次:29 ]
  • 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大气扰动的影响——Ⅰ.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的建立(英文)

    傅刚,RyujiKimura

    试图建立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其中大气垂直分为两层,为-β平面近似线性模式。在非绝热加热项中包含了对流凝结潜热与大尺度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CISK机制以及蒸发、感热与扰动风场之间的反馈机制,并考虑了东风区与西风区的不同。由于只研究大气的平均纬向运动,故模式大气中仅含有Kelvin波。海洋模式为一约化重力模式,只保留了Rossby波。对这一海气耦合模式进行特征波动分析,发现考虑海气耦合效应并不影响大气波动的性质,在东风区大气Kelvin波仍然增幅和东传;在西风区大气Kelvin波振幅衰减。但海气耦合效应却使得大气Kelvin波的传播速度减慢,周期增大。当考虑海气耦合效应时,海洋Rossby波的稳定性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中性波动变为非中性波动。在西风区,波数小于某临界波数的长Rossby波振幅增大,而短的Rossby波振幅衰减。在东风区结论相反。对海气耦合模式中波动的分析,为数值模拟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及其对大气扰动的影响建立了理论基础。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引用频次:2 ]
  • 赤道太平洋低频波动的某些特征

    孙即霖,李立

    利用赤道附近南北纬10度之间22个站的水位观测资料和位于140°W浮标站的海流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赤道区域低频波动的特征,发现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化在赤道海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热带西太平洋海区上层海洋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化可由具有东传性质的Kelvin斜压模态的波动和具有西传性质的Rossby斜压模态的传播所引起,在赤道上,东向传播的波速约为2.7m/s,在赤道以北,西向传播的波速约为1.6m/s。在赤道东太平洋250m的深度上,可以发现西太平洋低频变化对该处流速的影响,从西太平洋传播到东太平洋的平均速度大约1.3m/s。中太平洋低频变化具有驻波的特征,1986~1987ElNino事件的发生与这种驻波振荡有关。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引用频次:10 ]
  • 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底质中钙、锶、钡的地球化学特征

    郭志刚,杨作升,范德江,李保利

    元素含量分析表明东海北部近岸泥质区以低Sr、相对低Ca和最低的Sr/Ba为特征;中陆架砂质区低Ca、相对低Sr和相对低的Sr/Ba;中陆架泥质区高Ca、Sr、低Ba和高的Sr/Ba;外陆架砂质区具有最高的Ca、Sr和Sr/Ba。Ca、Sr、PIC三者关系密切,Ba与Ca、Sr、PIC的相关性均差。Ca、Sr具明显的亲自生性,主要赋存于海洋生源碳酸盐;Ba具明显的亲它生性,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矿物。Ca、Sr、Ba的地球化学特征受研究区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强烈制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Ca和Sr的地球化学特征有重要影响。中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北部现代陆架Ca、Sr的“汇”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引用频次:33 ]
  • 崂山花岗岩钾长石结构态的初步测定

    王文正,赵广涛

    利用日本理学产D/max-rB型转靶X射线衍射仪,对崂山花岗岩中石英二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四个单元代表性岩体中的钾长石进行粉晶衍射和结构态测试。结果表明,石英二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的钾长石均为高微斜长石,t1(o)分别为0.57和0.53,t1(m)分别为0.26和0.29;正长花岗岩中的钾长石可能属于介于正长石和高微斜长石之间的过渡类型,t1很高(0.99),但t1(o)≈t1(m),分别为0.52和0.47;碱性花岗岩中钾长石也为中微斜长石,但t1(o)>>t1(m),分别为0.76和0.17。对于从早到晚侵位的花岗岩来说,其钾长石有序度总体上有逐步增高的趋势,其它结构态参数也有相应变化,可认为其受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不均等的冷却速率、岩浆演化后期热液作用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这反映花岗岩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的综合效果。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引用频次:4 ]
  • 琉球海沟构造地貌

    林美华,李乃胜

    琉球海沟位于西北太平洋,与琉球岛弧和冲绳海槽同属于一个沟弧盆体系。它紧贴琉球岛弧东侧,与琉球岛弧平行延伸,长约1350km,水深5000~6000m,最大水深7881m。其地貌明显地受构造因素控制。中新世以来,西北菲律宾海板块插入亚洲板块之下,琉球岛弧隆起,形成不对称的“V”型深海沟。海沟西坡(岛坡)陡,并受众多的横断裂切割,坡上有众多的北西—南东向的海底沟谷,还有北东—南西向的陡崖。坡间水深1500~4000m之间为宽阔的由玄武岩质火山岩构成的阶地面,其上有浊流沉积。岛坡经多个陡崖,急倾至海沟底。东坡(洋坡)缓,是西北菲律宾海板块向琉球岛弧下插的一边,与大洋盆地相连。海沟的轴部是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会聚边界。由于断裂的割切,致使海沟底地貌复杂化。只在琉球海沟的中段,海沟深度超过6000~7000m处深海沟构造地貌特征最为典型。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引用频次:17 ]
  • 关于矩阵秩显示双边正交分解RRURVD的应用

    周珊珊,张守信

    矩阵分解是矩阵计算的重要工具。针对整体最小二乘、子集选择、子空间计算等实际问题,通过比较应用RRURVD和SVD两种分解方法得到的结果,说明RRURVD是SVD的良好替代方法。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引用频次:0 ]
  • 6-DMAP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 5.孵化率和D幼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的关系

    田传远,梁英,王如才,王昭萍,于瑞海

    1996~1997年,在进行6-DMAP(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实验的同时,进行胚胎孵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关系的研究。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分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孵化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074),y=64.925-0.056x;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385,P<0.05),y=12.135+0.272x。三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试验、分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孵化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210),y=76.618-0.471x;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022),y=23.115-0.029x。讨论提出:在保证一定的三倍体诱导率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精卵进行离体促熟和必要的洗卵、缩短诱导持续时间,是提高胚胎孵化率和降低D形幼虫畸形率的重要措施。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引用频次:21 ]
  • 海湾扇贝病原菌(飘浮弧菌)的研究

    张晓华,廖绍安,李筠,纪伟尚,徐怀恕

    1996年4~5月山东省莱州市大华水产实业公司育苗场海湾扇贝亲贝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流行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肠道及肾肿胀、生殖腺及外套膜萎缩、壳内面变黑。自发病亲贝肾组织中分离到细菌作纯培养,经肌肉注射和浸浴法人工感染健康亲贝,得到与发病池中患病亲贝相同的症状,并从人工感染病贝的肾组织中重新分离到同种细菌,证明所分离菌是发病亲贝的病原菌。经60项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飘浮弧菌(Vibrionatriegen)。应用药敏纸片法研究了43种化学疗剂对所分离的扇贝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新霉素B(100μg/片)、氯霉素(30μg/片)、磺胺药+TMP(20μg/片)、美洛西林(30μg/片)及多粘菌素B(300iu/片)的抑菌力最强。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38 ]
  • 声波从海底沉积层上的反射

    唐应吾,笪良龙

    假设海底为一液态层复盖一孔隙弹性固体半空间,用声阻抗的概念,导出了其上的声反射系数的唯象公式。再将松散的沙(泥)质沉积物中的声阻抗的表式用于液态层,建立了反射系数与沙(泥)质沉积物的具体参数的联系。文末对高声频情况下的海底上的声反射系数进行了简化。并对几个特例作了数值计算。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引用频次:5 ]
  • 测定矿物颗粒表面积的改进酸-碱滴定法

    江玉,王修林,金红,郁纬军,谢式南,马延军,王林

    实验研究改进了测定矿物颗粒表面积的酸—碱滴定法,即应用改进BET方程求矿物颗粒的最大表面酸量({M+}T)和碱量({M-}T),并分别用改进酸—碱滴定法和N2—BET方法测定了12种矿物颗粒(3种粘土,8种氧化物和1种碳酸钙)的比表面积。结果表明,应用酸—碱滴定法不仅可得到合理的{M+}T和{M-}T值,而且提高了测定表面积和相应酸度常数的准确性,由改进酸—碱滴定法得到的表面积平均比用N2-BET方法测得的表面积大一个数量级,且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引用频次:4 ]
  • 鸭绿江口溶解有机碳的研究

    王江涛,于志刚,张经

    1996年5月采样测定鸭绿江口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得出分布变化特征,并同其它一些河口的溶解有机碳进行了比较。鸭绿江口表层水溶解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208μmolC/L。在盐度大于1.6的河口区,溶解有机碳的分布主要受海水稀释作用控制;在盐度0~1.6的区域溶解有机碳的浓度随盐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最大混浊带,DOC的浓度最高,表明有颗粒有机碳转化为溶解有机碳。丹东市以上流段,河水中溶解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说明由丹东市引入的工业及生活污水对鸭绿江水体中溶解有机碳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引用频次:53 ]
  • 海水悬浮颗粒物中DMSP顶空GC测定研究

    崔贞,张曼平,秦延文,黄竹英,张惠珍,盛平

    二甲基硫(DMS)在大气化学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痕量气体。DMS的前身是β-二甲巯基丙酸(DMSP)。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GC)测定海水悬浮颗粒物中DMSP。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取样操作、温度的影响、平衡时间的影响和样品保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方法精密度为6.9%,回收率为85%。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引用频次: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