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秉富,魏长江
分析地震资料动校正拉伸畸变的成因及数字动校正的特点,指出减少动校正拉伸畸变影响的方法.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引用频次:13 ] - 孙效功,杨作升,李学伦
提出不等时距的灰色模型GM(1,1)的建模方法,依据1976~1989年的现行黄河河道长度数据,假设在现行清水沟流路不变的前提下,利用该模型对2000年前的黄河河道长度进行预测。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引用频次:9 ] - 崔承琦,印萍
研究黄河三角洲潮滩发育的时空话系指出:在时间上,黄河三角洲潮滩系由不同时期河口滩发育而成,各段潮滩发育时间因素的差异在比较形态学上有清晰反映,在空间上,并存着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上的四种类型(阶段)。由此构成了黄河三角洲前沿所特有的湖滩形态时空体系。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引用频次:17 ] - 常瑞芳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引用频次:6 ] - 陈佐林,孙效功,楼清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通过解析在南冲绳海槽海域投放的海底地震仪(OBS)记录到的天然地震资料,得到近垂直海槽走向的微震震中分布.根据震中分布与海底地形、地质构造的对比,提出:南冲绳海槽海域的微震活动频繁且多数集中于海槽轴部的地堑和琉球岛弧中部.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引用频次:2 ] - 焦超颖,何远胜,张旻
分析对比我国滨海与内陆地下卤水的分布、成因及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不同成因的地下卤水具有不同的水质.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引用频次:18 ] - 邱汉学,刘贯群,郑继民,焦超颖,董怡喜
利用白沙河含水系统数值模拟模型和白沙河平原区需水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对白沙河平原区水资源现状供需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单纯依靠地下水供水时,缺水率达20%以上,含水层系统有1/5的面积经常处于疏干状态.这一结果为更好地设计管理方案提供了依据。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4 ] - 孙效功,杨作升,李学伦
将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的概念应用于地质判别分析,得到一种新的判别分析方法──灰色判别分析。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计算未知样品与多组已知样品间的关联度大小来实现样品的分类。经地质学的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引用频次:1 ] - 贾永刚,刘红军,盛连成
综合分析岩体块度、抗压强度、完整系数、软化系数、结构面性态、地下水及裂隙张开度等影响岩体质量的因素,提出一种岩体质量评定方法,使青岛地铁工程岩体质量评定趋于定量化、准确化。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引用频次:2 ] - 刘贯群,邱汉学,焦超颖
针对白沙河地下水含水层的内部结构和本区开采特点以及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建立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确定了优化开采方案。该管理模型针对本区每年2个管理时段的长度及其开采量均不同的特点,导出了新的响应矩阵的公式。管理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对该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引用频次:9 ] - 崔承琦,李学伦,印萍
黄河三角洲是由三角洲上部冲积平原一下部冲积海积平原(超潮滩)─周边潮滩三个区带的地貌系列构成.它们之间形成三条地貌环境岸线,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陆上─潮滩堆积地貌体系.该体系研究对三角洲发育.环境及其开发利用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引用频次:12 ] - 李巍然,姜效典,李颖
应用自适应模式识别的ID3方法,通过30种和36种矿物药模式,分别建立起矿物药的“性”与其溶出元素的种类及含量之间和矿物药的“味”与其溶出元素的种类及含量之间的一般关系.矿物药的性与Si、Mn、Al、Sr的不同含量有关,矿物药的味与Cu、Fe、Mn、Ca的不同含量有关.上述元素为决定矿物药性味的特征元素.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引用频次:4 ] - 李秉富,魏长江
主要根据误差能量和频谱特征,分析地震资料处理中最小平方反滤波白噪化后反滤波因子、滤波结果和地震子波的变化。指出选择适当小的白噪因子λ,可使反滤波因子稳定,提高滤波效果,有效地提高分辨率。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引用频次:2 ] - 焦超颖,邱汉学,刘贯群
根据青岛市大沽河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青岛市大沽河水源地数值模拟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水源地的合理优化调度.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引用频次:11 ] - 周伟,刘用泉,吴文飞,周峥嵘,范德江
本文从地质地层结构、新构造运动和人为(过量抽取地下热水)两方面因素探讨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并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对策。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10 ] - 冯秀丽,沈渭铨,杨荣民,杨中卿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存有许多对工程不利的软土夹层和透镜体,它们主要是由高含水、高孔隙性的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组成,由于形成时的快速沉积和波浪作用等因素,使其具有明显的欠固结性,且其固结程度随深度变化呈无规律状.另外,因为软土中粘粒含量较高,颗粒问的水胶联结和静电引力与分子引力联结,而使其具有明显的触变性,从而使其较低的强度在受到破坏后也难以恢复.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引用频次:46 ] - 李学伦,李桂群,崔承琦,孙效功,张维冈,王永红
以野外实际资料为基础,运用板块构造原理探讨山东半岛区域地质环境与温泉分布的关系.提出山东半岛为板内相对稳定的隆起区,在全球板块构造背景下主要发育NE、NNE和NW、NNW向断裂.地热场为板内中低温地热带的一部分,地表无异常水热活动.出露的温泉属于非火山型,并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NE、NNE与NW、NNW向断裂交汇形成的构造破碎带.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引用频次:23 ] - 邱汉学,黄巧珍
本文讨论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概念和特征,指出环境背景值具有区域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它是一个随时间渐变的范围值,属于某个区域(环境单元)而不是一个点.总结了已有的环境背景值确定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在污染区可采用历时曲线法.为使背景值更可靠,多神方法的相互检验是必要的.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引用频次:45 ] - 冯秀丽,沈渭铨,杨荣民,杨中卿
根据最近几年的实际勘探资料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结合现代黄河水少沙多、尾闾河段不断摆动的特点,分析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工程性质在三维空间的变化,阐明沉积物特征与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指出:在河口沙嘴、沙坝处的沉积物较粗,性质较好,烂泥区的沉积物较细,性质较差。沉积物性质还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即潮汐、波浪的作用可使沉积物逐渐粗化、变密,从而使其含水量降低,压缩性变低,强度提高.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引用频次:44 ] - 姜效典
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土壤分类量化和计算机计算程序化.作为例证,作者用该方法对青岛地区的土壤环境进行了分类区划探讨,指出分析结果是合理的.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引用频次:3 ] - 栾光忠,范德江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引用频次:5 ] - 邱汉学,刘贯群,焦超领
白沙河平原区为青岛市蔬菜基地,农业为主要用水户,根据本区未来菜粮比例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镇工业迅速发展、节水意识有所提高等特点.设计了包括工业、农业和生活需水的需水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工业及生活用水比例将不断提高,农业用水仍占主要地位,但增幅不大。预测结果为管理模型设计提供了信息.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引用频次:3 ] - 李秉富
在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中,通过实例计算表明,递归滤波可达到褶积滤波效果,又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提高了滤波速度。
1994年S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