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海洋对静止热带气旋响应的某些特征

    朱建荣,秦曾灏

    建立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采用湍流动能收支参数化风应力产生的垂直混合(夹卷),研究海洋对不同强度和最大风速半径的静止热带气旋(TC)的响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科氏参数随纬度变化,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具有不对称性。热带气旋强度对海流,上混合层(UML)深度和海表温(SST)变化量值产生重大影响,并对它们变化范围影响较大。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半径对海流、混合层深度和海表温变化量值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它们的变化范围有明显影响。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引用频次:6 ]
  • 创伤愈合海绵促进新生儿脐部愈合临床研究(附200例分析)

    李金荣,刘喜华,姜国良,乔淑先,戴明宇

    探讨创伤愈合海绵(简称海绵)促进新生儿脐部愈合的效果.随机选择200例正常新生儿做实验组,产后20~48h,从脐根部剪除脐带,放置海绵,并随机选择31例正常新生儿做对照,不放海绵。结果:实验组脐部干燥、清洁,愈合时间平均为6.97±1.90d,对照组脐部湿润,粘滞,愈合平均时间为12.13±3.98d.P<0.001。证实海绵有明显防止感染,促进脐部愈合的功能,无毒付作用,使用简便。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引用频次:0 ]
  • 继往开来,团结奋进,争创一流──庆祝青岛海洋大学建校70周年

    管华诗

    继往开来,团结奋进,争创一流──庆祝青岛海洋大学建校70周年校长管华诗在党的十四大和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正当海洋大学广大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精神,争取实施"211工程"宏伟蓝图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建校70...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引用频次:0 ]
  • 山东省大中型水库浮游生物研究──Ⅲ、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卢敬让,李德尚,周春生

    报道1989年山东省30多个大中型代表水库浮游植物总生物量(TB)、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nanB)和各类主要浮游植物与8种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相关的较为重要的理化因子依次是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硬度(H)、透明度(SD)和深度(Z).总体上,TP、COD和H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正相关,而SD和Z则呈负相关.各种理化因子与TB的关系和与nanB的趋于一致;与各主要藻类的关系主要是隐、裸藻类,其次是绿藻和硅藻与各理化因子相关性较大.重要理化因子与各主要藻类的关系也同对TB的相似,只是硅藻生物量百分比与S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引用频次:16 ]
  • 三种南极鱼种分布的研究

    刘群

    根据英国南极考察中心(BAS)在南极半岛水域(1988/1989)调查资料分析了三种南极鱼种(南极多线鱼(Pleuragrammaantarcticum),南极电灯笼鱼(Electronaantartica),博氏原灯笼鱼(Protompetophumbolini)的分布.南极多线鱼分布于受韦岛(Weddle)海水影响的水域(丰度值:0.054至1.7754尾/1000m3),指出绝大多数幼鱼(26.0至54.0mm,SL)发现在上层水域.南极电灯笼鱼和博氏原灯笼鱼分布于东南太平洋水域和贝令施森(Bellingshausen)水域(丰度值:0.0512至0.9935和0.0394至0.3909尾/1000m3).此两种灯笼鱼种的分布水深一般大于500m。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引用频次:0 ]
  • 海面溢油轨迹的分析与预报

    娄安刚,奚盘根,黄祖珂,石磊,王学昌

    考虑主要分期(M2,S2,K1,O1,M4,MS4)的潮流以及M2分期的潮汐余流,建立预报潮流场,并考虑海面风力的作用以及油的蒸发和乳化,利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跟踪油膜的中心点,提出预报油膜的轨迹及其扩散范围。该模型适用于近岸事故溢油的快速预报.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引用频次:62 ]
  • 渤海中部海域海底热扩散率及恒温层深度研究

    刘文通,徐德伦,候伟,宋珊

    利用渤海中部海域泥温实测资料,计算出该海域海底热扩散率及恒温层深度。结果表明,8#平台处的热扩散率为0.001~0.005cm2s-1,A(B)平台处为0.002~0.010cm2s-1。恒温层深度8#平台处为8m,A(B)平台处10m,也有差异。与陆地比较,海底恒温层深度较浅,且水深越深恒温层深度越浅。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引用频次:25 ]
  • 虾蟹海产品香味的前体物质的加热变化

    薛长湖,汪贻生,林洪,楼伟凤

    本文研究了虾蟹海产品香味的前体物质在加热前后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对虾和蟹肌肉中的糖原和不饱和脂肪酸在加热前后含量下降,糖原是Maillard反应的基础物质.不饱和脂肪酸是虾蟹肌肉香味中羰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虾蟹肌肉中主要积累的核苷酸成分AMP在加热后减少,而肌肉提取物中的游离氨基酸和结合氨基酸,特别是疏水氨基酸含量均增加。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引用频次:37 ]
  • 海洋人物

    刘安国

    海洋人物达尔文,G.H.(SirGeorgeHowardDarwin,1845.7.9-1912.12.17)英国天文学家、数学系、潮汐学家。他是著名生物学家Ch.达尔文的次子。1845年7月9日生于英格兰肯特郡。1912年12月17日逝世于剑桥。1...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引用频次:0 ]
  • 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海温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

    李薇,刘秦玉,徐启春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引用频次:9 ]
  • 南海表层水温甚低频振荡的动力学机制

    傅刚,周发琇,于慎余,王东晓

    用一个简单的海洋模式,研究了东亚季风异常对南海表层水温(SST)的影响,发现南海表层水温的甚低频振荡是东亚季风异常风应力强迫所致.这种甚低频振荡主要反映在深水区,其空间分布呈椭圆形,几乎与南海海盆形状一致。从海盆中央到边缘振幅逐渐减少,SST的甚低频振荡是非行进波,无明显传播特征。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引用频次:15 ]
  • 渤海冬季三维环流数值模拟

    王辉,王为民

    基于冯士笮所给出的一种浅海环流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渤海冬季进行环流的数值模拟,给出了冬季三维风生环流和正压环流(含潮余流)。分析了潮致Lagrange余流对冬季环流的贡献及黄海暖流余脉对渤海冬季环流的影响。最后对风生环流和正压环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引用频次:32 ]
  • 浅海浮力平流效应

    杨殿荣,徐静琦,魏皓

    浮力平流直接影响着海洋内部的湍流混合过程,制约着海洋热盐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这一过程在浅海,尤其在象渤黄海那样具有较强浮力平流的中国大陆沿岸带海区,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讨论浅海浮力平流对温跃层和海洋锋的影响,从理论上导出在浮力平流效应作用下期混合锋的公式,并以南黄海为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1 ]
  • 山东省大中型水库水化学性状研究──几种主要水化因子的变化及其在评价水库鱼产力中的作用

    刘新,李德尚,李静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38座代表性大、中型水库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硬度及电导率(λ)五种主要水化因子连续两年(1989~1990)的调查与研究,探讨了水化因子与水库鱼产力的关系。用反映鲢、鳙生长状况的综合生长指数(GI)作为水库鱼产力的指标。它与水化因子相关分析表明,总磷是山东省38座水库鱼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GI与总磷、总氮及电导率等水化因子的逐步回归方程关系非常显著。证明利用水化因子作为水库鱼产力的评价指标是可行的。并指出:同一水库的相同水化因子存在年间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降雨量和水库进水量的不同,鉴于此.同一水库鱼产力也存在年间差异。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引用频次:6 ]
  • 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研究

    于子山,张志南

    提出1987年5月至10月在黄岛养虾池对虾生长周期内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逐月调查。指出: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1092.4inds·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主要类群,其总平均密度分别为466.9和457.9inds·10cm-2。89.7%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cm内。结果指明小型底栖动物被对虾捕食,并提出了捕食模式。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引用频次:18 ]
  • TAI系列Ⅰ冰草染色体间易位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高明君,董树刚

    分析小冰麦异附加系列Ⅰ(TAI系列Ⅰ)的叶片酯酶(ESTL)、胚乳酯酶(ESTE)和胚芽鞘酯酶(ESTC)的酶谱表型,根据同工酶结构基因Estc-Ag1和Estl-Ag2在异附加系TAI-12,基因Este-Ag4在TAI-15中冰草染色体上的定位,推知TAI-12和TAI-15中的冰草染色体分别属于第3和6同祖群。由于此二冰草染色体上还分别存在与小麦第6和3同祖群染色体部分同源的基因;因而认为这两条冰草染色体间发生了相互易位。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引用频次:1 ]
  • 两种荧光分析法在海洋浮游植物叶绿素测定中的应用

    朱明远,邢军,吴宝铃

    以湛江叉鞭金藻为材料.用普通荧光分析法测定了chla、chic的荧光发射光谱,以四乳突扁藻为材料,用普通荧光分析法和同步荧光分析法测定了chla、chlb的荧光发射光谱,结果表明:chla、chlb、chic的荧光发射峰分别为670nm、655nm、640nm,普通荧光分析法适于进行浮游植物所含的chla、chlc的定性、定量测定,而不适于进行chla、chlb的同时测定;同步荧光法则适于进行浮游植物中chla、chlb的定性、定量的同时测定。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引用频次:23 ]
  •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O'SBECK)肌肉系统的研究 Ⅲ.肌纤维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

    卢建平,陈宽智,刘晓云

    中国对虾肌肉含有快肌Ⅰ、快肌Ⅱ和慢肌等三类型肌纤维,其主要区别之处有:肌节长度、粗/细肌丝排列与比率、线粒体和二联体含量多寡以及ATP酶活性等特征,文中已作详细描述。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引用频次:5 ]
  • 由正入射遥测海底介质参数方法初探

    王恕铨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发现,对于分层有吸收海底,在层厚已知的条件下,除最下面的介质以外.有可能利用垂直入射的脉冲声波遥测各层的密度、声速与吸收系数。此法的要点是,根据入射波和层参数的假设值算得反射信号,与实际反射信号比较;然后改变参数再作计算,直到误差最小为止.此时对应的层参数即为介质参数值实际的估计值。指出根据这种方法有可能实现以自适应方法遥测分层海底的介质参数。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引用频次:1 ]
  • 光度法测定低含量有机硫化合物

    夏宗凤,徐焕志,吴培,邓红叶

    提出用氧瓶燃烧-光度法来测定有机物中硫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在低硫酸根浓度范围内(4~25mg/l),在浓碱条件下MTB(甲基百里酚蓝)的吸光度与硫酸根浓度在460nm波长处呈正相关,而在600nm(或610nm)处Ba-MTB络合物的吸光度与硫酸根浓度呈负相关。该方法标准偏差低于0.5mg,/l.变异系数低于3%,回收率为95-107%。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引用频次:2 ]
  • 大别地块中的非镁铁质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地质意义

    刘晓春,韩宗珠

    报道并描述了大别地块东南部几种新的非镁铁质超高压变质岩石,这些岩石的存在为区域规模的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证据。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引用频次:4 ]
  • 渤海中部铅直扩散系数的探讨

    匡国瑞,俞光耀

    根据Kullenberg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利用渤海中部8号平台的观测资料,选择强风期的2月和弱风期的7月分别代表冬季和夏季,推算了渤海中部海域冬、夏两季的铅直扩散系数。计算结果表明:Kz值在强风期的2月最大可达5.5cm2/s;在弱风期的7月跃层中可达0.02~0.04cm2/s。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引用频次:0 ]
  • 干湿表法测湿的实时性处理

    刘连吉

    用单片微机,采用洛氏(Lowe)多项式和高级编译程序,对干湿表法测湿进行了实时性和智能化处理。使干湿法测湿具有了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引用频次:1 ]
  • 地球流体力学实验旋转平台──物理海洋实验室2号转台简介

    王凤聪,吕红民,吴德星

    介绍我校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实验室刚建成的二号平台的主要性能。其主要性能:转速范围0.2~25r/min;转速不均匀度小于0.3%,能在超低速(0.2~1r/min)下正常工作,转台平面度小于0.1mm/m,集流环能够传输各种信号。专家会检验确认:该转台能满足地球流体动力学,海洋和大气环流等模拟实验研究工作的要求。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1 ]
  •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夏季异常表层水温及其成因

    孙日彦

    用连续两次(1991/1992年,1992/1993年)南大洋考察的CTD资料,分析了普里兹湾海域夏季表层温度分布。分析表明,在艾默里冰架东北部有一个高温区。用卫星遥感冰图讨论了出现高水温海况的原因。

    199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引用频次: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