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赤道重力陷波在近赤道区海流运动中的作用

    侍茂崇

    对小风天气条件下表层海流观测资料进行能谱密度分析,指出:东分量海流具有很明显的0.51d、3.9d和7.7d周期。0.51d是半日潮周期,即12h25min的周期;3.9d周期恰与赤道重力陷波n=2相对应,这是南纬3°~4°范围内一个重要波动;7.7d则是大小潮周期。而在北分量海流能谱中,则只有潮流0.51d和7.7d周期,3.9d周期消失,它进一步说明陷波的特征。此外,还用7m和40m层流资料与表层流进行对比,两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1993年S2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引用频次:0 ]
  • 前言

    管华诗

    <正> 迄今已证实,气候异常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是灾害。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拓,这种影响已日益强烈。学者们曾致力于探讨导致地球气候异常的原因,现已明确指出,究其重要原因,乃盖出于生命发祥地的海洋。通过大量观测事实证明,被人们称为“上帝之子”的厄尔尼诺现象,即在赤道太平洋上强海温异常的出现,是导致在世界许多地方带来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原因。有鉴于此,国际海洋研究组织确定把热带太平洋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作为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1993年S2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引用频次:0 ]
  • FOREWORD

    <正> 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climatic anomaly influenced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andeven causes disasters. With the economic activity developing in the world,the influence isbecoming more and more greater.Scientists have long been devoting themselves to the studyof the cause of climatic anomaly. Now they distinctly attribute the cause to the ocean,where life originated from.Numerous observatons have confirmed that El Nino,known as

    1993年S2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引用频次:0 ]
  • 施正铿

    <正> TOGA—COARE是指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中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气耦合响应的研究,它对全球气候演变预测有重要作用。经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多国科学家的磋商,决定从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大致位于10°N~10°S,140°E~180°E)进行一次TOGA—COARE的强化观测。

    1993年S2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引用频次:0 ]
  • PREFACE

    <正> TOGA—COARE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response of the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global climaticevolution,As a result of the consultation among scientists of many nations including China,an intensified TOGA—COAR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ver the Pacific warm pool cen-tre area near the equator,located approximately at 10°N—10°S and 140°E—180°E,fromOctober, 1992 to March,1993.

    1993年S2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引用频次:0 ]
  • 西太平洋暖池区低层大气气象学特征的观测分析

    吴增茂,盛立芳,张庆荣,蔡亲炳,林锡贵,石志雄,张凌

    根据TOGA—COARE强化观测资料分析西太平洋暖地区低层大气的气象学特征。讨论北半球冬季(11月-2月)该区域海面风和温度的特征,ITCZ及其有中尺度动力学特征的赤道大气涡(Eddy)的演变特征,对流混合边界层大气和低层正压大气层特征,以及云形态及降水特征等。指出,对于赤道大气,把正压大气层顶取为700hPa是合适的。

    1993年S2期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引用频次:5 ]
  • TOGA-COARE IOP部分观测资料初步分析

    吴德星,孙即霖,王凡,傅子琅,陈荣裕,毛庆文,苗伟锋

    初步分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在TOGA—COARE IOP连续三个航次中部分CTD和ADCP原始观测资料指出:90-210m间大于35的盐度极值除存在准日周期变化外,在量值上还存在约73d的周期变化。但受资料长度的限制,目前尚无法确定上述周期是否属于稳定周期。在上述深度范围内亦存在较低盐度和温度水体侵入现象,其强度存在10—15d的周期变化。等温线和等密度线常出现振幅达10m以上,周期约3d的振荡,而且有时表现出次中尺度涡(submesoscale eddy)及涡旋链特征。比较风、SST、混合层深度间的关系时发现,风强度和大风维持时间对SST和混合层深度的影响很大,如西风暴发过程可使平均SST降低0.5℃左右,使平均混合层深度加深8m以上。分析西风暴发过程及西风暴发后洋流铅垂变化和洋流随时间变化发现,西风暴发过程导致79m以浅深度上的东向射流,且19m深处流动随时间顺时针改向,79m深处流动随时间逆时针方向改向。

    1993年S2期 1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引用频次:0 ]
  • 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特征

    刘素玉

    对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IOP)热带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气玉,射出长波辐射,低层纬向风,海表层温度和20℃等温线深度等物理量的分布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IOP期间热带西太平洋海洋大气耦合系统的某些特征,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强化观测期间获得的资料,提供气候背景。

    1993年S2期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引用频次:1 ]
  • 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大气影响的数值模拟

    徐启春

    用IAP-GCM二层楼式,模拟1月份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增暖对1-8月份大气环流的影响,初步探讨暖池区海温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过程。指出北半球500hPa环流场对暖地区1月份海温增暖的响应存在着PNA和EAP波列,在冬季较为明显。其能量传播特征表示为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基本上是向东传播,在热带低纬度地区存在着准2个月的低频振荡。

    1993年S2期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引用频次:0 ]
  • 西太平洋暖池形成与维持的动力学机制

    傅刚,周发琇,朱抱真

    建立了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其中大气垂直分为两层,为-β平面近似线性模式。在非绝热加热项中包含了对流凝结潜热与大尺度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CISK机制以及蒸发、感热与扰动风场之间的反馈机制,并考虑了平均东风区和西风区的不同。由于只研究大气的平均纬向运动,故模式大气中仅含有Kelvin波。海洋模式为一约化重力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准地转近似,模式海洋中仅保留了Rossby波。对这一海气耦合模式进行特征波动分析,发现海气耦合并不显著改变大气波动的性质。在中东太平洋的平均东风区,大气的Kelvin波仍然增幅和东传。在平均西风区,大气Kelvin波振幅衰减。但耦合作用却使海洋Rossby波的性质发生变化,且波长超过某一临界波长Le的Rossby波的振幅增长。在平均东风区,结论相论。这一理论说明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海洋Rossby波有关。在东太平洋,由于是平均东风区,短的Ross-by波振幅增长,不能形成水平尺度很大的“暖池”。而在平均西风的西太平洋区,有可能形成水平尺度很大的“暖池”。

    1993年S2期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引用频次:3 ]
  • TOGA—COARE IOP海—气通量和SST季节内变化的分析

    孙即霖,吴德星,徐天真

    利用TOGA—COARE计划的强化观测资料,对《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第一和第二两个航次期间暖池区内感热、潜热和海面净热通量、动量通量和混合层深度、SST变化进行计算和初步分析。指出:上述各量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从对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SST的变化与垂直混合、潜热输送和云对短波辐射的调节作用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海洋SST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化可能与大气的动力和热力强迫有直接的关系。

    1993年S2期 6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引用频次:4 ]
  • 热带西太平洋西风暴发的天气特征分析

    吴增茂,盛立芳,张庆荣,林锡贵,蔡亲炳,石志雄,张凌

    根据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的资料,分析热带西太平洋西风爆发(WWB)的天气型特征。提出引发和维持WWB过程的低层流场基本有三:1.北半球南下冷源与SE信风结合型;2.北半球南下冷气流与SPCZ上的热带气旋结合型;3.南北取向由双气旋构成的偶极子型流场。指出该偶极子相对稳定在更日线附近,并解释了这一事实存在的原因。还讨论了WWB的多时间尺度性,以及WWB过程中气象要素场变化特征等问题。

    1993年S2期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引用频次:7 ]
  • 赤道暖池区漂流浮标运动轨迹分析

    侍茂崇,刘士军,周冰,温之平

    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对赤道暖池区海流作了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观测;根据美国释放的漂流浮标不同时刻位置的资料,分别对赤道及其南、北海域的表层漂流状况作了计算分析,指出:从1°N向北存在单一的北向流;从1°N~1°S这个近赤道区域内为东向流;1°N~2°S区域为过渡区,以东向流为主,个别浮标出现涡旋状运动。2°S以南为一反时针运动的大涡旋。

    1993年S2期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引用频次:2 ]
  • 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气通量计算分析

    徐天真,陈伯海

    用J.Launiaimen和T.Vihma提出的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对我国在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TOGA—COARE—IOP实验中所获资料计算处理。得出所在站位的海一气间显效、潜热及动量通量。指出西大平洋暖池海区游热通量与显效通量之比为10.14:1;风速大于8m/s后各通量随风速的变化率明显增加;动量与热量的块体通量系数Cd和Ce,h随风速变化有相似的规律;Monin—Obukhov大气稳定度参数Z/L与△T/U_(10)之间有较好的统计关系。

    1993年S2期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引用频次:21 ]
  • 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特征分析

    吴增茂,陈登俊,温之平

    根据热带西太平洋卫星云图资料及流场特征分析,讨论了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提出SPCZ是反映西太暖池同东太冷舌海气耦合系统以及暖池大气同相邻陆区大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在12~2月的热带西太平洋上的NW/SE辐合带,其形成原因主要应归因于西太暖池本身,以及暖池与东太赤道冷水舌强度与相对位置改变引发的Walker环流位置与走向的变动,另外,新几内亚岛及澳洲大陆也有重要影响。

    1993年S2期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引用频次:9 ]
  • 季节内SST和混合层深度变化的模式研究

    孙即霖,吴德星,李国璋

    用Niiler—Kraus类型的混合层积分模式,对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由《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观测资料得到的混合层深度和SST在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化进行了模式研究。指出:1.混合层耗散参数与较长时间尺度过程风应力的变化存在着比较好的对应关系;2.模式可以较好的对风场和热通量场在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化作出响应,模拟出季节内时间尺度SST的变化;3.Niiler,-Kraus模式在考虑耗散作用后,可用于海洋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的模式研究。

    1993年S2期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引用频次:3 ]
  • 赤道暖池区流场对西风暴发的响应

    侍茂崇

    提出两次西风暴发过程中流场的变化:第一次西风暴发之后,流场形成稳定的东向流,位相有10d的滞后(包括开始与结束);第二次西风暴发之后,流场迅速变为东向流,第一次西风暴发强度比第二次强,但是,第一次西风暴发过程中流速却低于第二次。指出这些差别是由于西风方向变化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岛屿的影响所致。在第二次西风暴发期间,在2°~6°S,156°~160°E海域内,出现反时针的中尺度涡旋。

    1993年S2期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引用频次:1 ]
  • McCreary和Fickian湍扩散形式差异的分析

    吴德星,李国璋,李宝辉,陈峰

    用矩阵方法,求解McCreary和Fickian铅垂向湍扩散形式下,无界海洋条件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的线性解。得出不同的湍扩散系数A情况下McCreary与Fickian湍扩散形式的流场结构。指出随湍扩散系数的增加,McCreary和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u分量结构及其量值差异增大。在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能量穿越密度跃层的传递能力较强。当A=0.1cm~2s~(-3)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两种湍扩散形式造成流场的差异很小。提出在小湍扩散系数下,用McCreary湍扩散形式研究热带海洋环流,其结果和Fickian形式应相当一致。

    1993年S2期 13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引用频次:0 ]
  •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原因探讨

    吴增茂,吴德星,盛立芳

    通过大洋赤道海域SST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提出赤道大西洋、西印度洋及东太平洋表层水温低的可能原因。较详细地讨论了西太平洋暖池形成原因,这是由于西太暖池决定了Walker环流的产生,而Walker环流的移动和演变同样会对暖池区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1993年S2期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引用频次:4 ]
  • 海气耦合模式中挟卷参数化的比较

    孙即霖,徐启春,苗其来,侯建伟

    利用美国国家气象中心的综合性大气-海洋资料序列(COADs),采用三种海气耦合模式对海洋挟卷速度的表达方法,计算了实测资料影响下模式挟卷速度的分布特征。利用求得的挟卷速度和由资料序列求得的热量通量分布,采用Niiler—Kraus一维混合层SST预报模式,估计了各种模式扶卷作用对SST的影响。通过比较各个模式的计算结果,提出: 1.挟卷作用是影响SST变化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挟卷速度的分市取决于所采用参数化形式中主要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不考虑平流作用时,模式SST的分布也取决于挟卷参数化形式中主要影响因素的分布。2.由海气耦合不稳定模态的分析得出三个模式对不稳定海气耦合波影响的特征。

    1993年S2期 15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引用频次:0 ]
  • 走航式海面遥感参数自动观测系统

    吕红民,杜勇,侍茂崇

    配合卫星遥感数据与实测数据之校验,研制了走航式海面遥感参数自动观测系统,既满足了改善遥感数据精度的需要,又可为传统海洋学研究(海面微结构,海面温度与各种海面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独特的自校设计,保证了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1993年S2期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引用频次: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