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宗珠
论述了中国岩体型石榴石橄榄岩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形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提出这类岩石形成于三叠纪早期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造山事件。
1993年S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0 ] - 管华诗
<正> 我校海洋地质系的创建,可追溯到50年代末在青岛成立的山东地质学院,经30多年的风风雨雨,艰苦创业,特别是经历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迅速发展,目前海洋地质系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设有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海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理和旅游经济地理5个专业。其中海洋地质设有博士学位,地球物理勘探、海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设有硕士学位。这几个专业已成为我校海洋学科的一个特色,且具有理工兼顾的双重性质。
1993年S1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引用频次:0 ] -
<正> The founding of the Department of Marine Geology can be traced back to ShandongCollege of Geology founded in the late 1950s in Qingdao.After some 30 years of ups anddowns,through painstaking efforts,above all through the perios of rapid developmentbrought about by the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world since the Third Plenary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it has grown into a departmentquite large in scale.There are at present five specialities:marine geology,geophysical
1993年S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引用频次:0 ] - 徐家振
<正> 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中的一门重要支柱学科。本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大量的系统调查,特别是应用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从而动摇了某些传统的地质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诞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学说。例如古海洋环流变化的发现丰富了古海洋学这一新兴学科;海底热液矿床的发现充实了现代矿床成因理论;深海钻探计划等的实施加速了海底扩张学说的诞生……。人们已经认识到,海洋地质学的每一项重大进展,不仅加速了海洋科学的发展,还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地质学界,甚至在整个地学界引起了革命.
1993年S1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引用频次:0 ] - 韩宗珠,印萍,宋明春,王来明
提出鲁苏榴辉岩套的分布、岩石组合及构造形变特征。依据成岩条件和同位素年龄探讨了其地质演化,认为它们形成于三叠纪早期的碰撞造山作用和白垩纪早期的伸展构造作用。
1993年S1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引用频次:0 ] <正> Marine ge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instays in marine sciences.Since themiddle of this century,due to inumerabl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various kinds,there has emerged a series ofimportant discoveries in the study of marine geology.These discoveries,while makingcertain traditional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geology questionable,led to the birth ofa number of new theories.For example,the discovery of changes in the paleooceanic en-
1993年S1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引用频次:0 ] - 栾光忠
本文根据胶东地区14处温泉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份和含量,将14处地热水划分为Ⅰ_1、Ⅰ_2、Ⅱ_1、Ⅱ_2 、Ⅲ型。经分析时比,笔者认为区内Ⅱ_1、Ⅱ_2型地热水提供的热量及开发潜力均大于其它类型。并且地热水的温度与其它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这些相关性的分析在地热勘查及温泉开发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3年S1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引用频次:5 ] - 范德江,刘仲衡,王硕儒
以迭代因子分析、FPFS——模糊聚类、模糊识别为主体,构成了包括变量的选取、定量岩相模式的建立、岩相的定量识别等一套定量岩相分析的数学方法;用该方法对京山、崇阳两条实测剖面的岩相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中扬子二叠系碳酸盐岩定量岩相模式,该模式也包括7个相带,与地质上的7个亚相一致。
1993年S1期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引用频次:4 ] - 李巍然
本文提出在投影球内建立锥体单元统计系统,直接计算以产状表示的单元轴线与节理法线的夹角,统计该夹角小于单元锥角半角的数目。统计结果更合理、可靠。
1993年S1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引用频次:0 ] - 李巍然
以往采用投影作图法确定岩石组构要素优选方位。本文依据模糊数学原理,提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它通过计算夹角余弦,建立组构要素模糊关系矩阵,做模糊聚类分析,直接确定优选方位。该方法也适用于节理统计与分组。
1993年S1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引用频次:3 ] - 孙效功,杨作升,陈彰榕
利用多期水深数据,对黄河三角洲埕北海区的泥沙冲淤量及冲淤面积进行分时段计算,绘制相应的冲淤等值线图和冲淤立体图。分析该海域泥沙冲淤的规律。
1993年S1期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引用频次:10 ] - 陈卫民,杨作升,曹立华,郭志刚,刘浩,杜静萍
旁侧扫描声纳记录真实地揭示出现代长江口水下底坡上发育的微地貌形态。指出微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与长江泥沙的传输分布、长江口区海域的水动力机制密切相关。
1993年S1期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引用频次:15 ] - 陈卫民,庄振业,刘爱玲
根据历史图件与卫片对比,提出黄河三角洲刁口岸段近期岸线演化过程:填湾取直——快速淤进——逐步稳定——快速蚀退——缓慢蚀退——逐步稳定,还指出黄河泥沙的来源与分布,指出河口区动力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岸线的进退速率和范围。
1993年S1期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引用频次:9 ] - 邱汉学
研究青岛地区玄武岩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出玄武岩地下水及其含水层(体)的开发途径:干旱年份尽可能多开采地下水,丰水年份人工回灌以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工回灌的水源可利用大沽河弃水,通过现有井、钻孔及地下隧道进行。
1993年S1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引用频次:1 ] - 贾永刚
根据三峡及邻区地质、地震资料、光弹性模拟试验、用含定性变量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各潜在震源上限发露水平预测方程、对所研究区地震进行预测。
1993年S1期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引用频次:1 ] - 李巍然,姜效典
依据模糊集合理论,提出了反求水文地质参数的一种新方法,即用模糊模式识别评价计算水位与观测水位的拟合程度,依模糊ISODATA聚类法的原理建立目标函数,以相应的聚类中心作为要求的水文地质参数。
1993年S1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引用频次:0 ] - 李巍然,姜效典
依据模糊等价关系分类的原理,提出地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变量进行排序。
1993年S1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引用频次:0 ] - 姜效典,李巍然
提出求解地下流稳定问题的一种新方法——样条函数法,该法较其它算法有计算精度高,程序易于编制,边界处理灵活等优点。
1993年S1期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引用频次:0 ] - 姜效典
用模糊数学方法研究黄骅坳陷中区,识别油气田磁异常以及由其它因素引起的磁异常。
1993年S1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引用频次:0 ] - 薛荣俊,辛柏森,杨和乃
简要阐述地震小区划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实施地震小区划的研究中浅层地震探测的重要作用及其方法原理,并给出应用浅层地震探测在城市地震小区划中的实例。
1993年S1期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