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中国介甲动物的分类研究

    胡维兴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淡水鱼塘及水稻田中的16种介甲动物(隶属于5科8属)进行了记述及近年来新发现种的形态分类描述。文中附有亚目、科、属和中国种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109幅。

    1989年S2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引用频次:3 ]
  • 前言

    施正铿

    <正> 我校水产学院的前身是原山东大学的水产系,创建于1946年。四十多年中,在迂回中前进,在困境中奋起,在改革中发展,终于在1988年3月4日建立了学科覆盖面基本齐全、既具有优势专业、重点学科,又具有海洋水产特色的水产学院,从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水产学院有水产养殖、海洋渔业和食品工程三个系,下设五个专业:海水养殖专业、淡水渔业专业、渔业工程专业、渔业

    1989年S2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引用频次:0 ]
  • Preface

    <正> The College of Fisheries of our university grew from the former Department of Fisheriesof Shandong College of Oceanology, which was founded in 1946 Having struggled forwordthrough twists and turns, risen up time and again from straits for a period of more than forty years,the College of Fisheries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on March 4 th, 1988, in the breeze of reformand opening. This college is equipped with complete disciplines of fishery sciences, withpredominant specialities and stressed branches featuring distinctive oceanic and aquatic qualitics.The college is now striding into a new historic period.

    1989年S2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引用频次:0 ]
  • 栉孔扇贝氨基酸组份与含量的比较研究

    王如才,楼伟风,徐家敏,王远红,沈海林,王昭萍

    本文指出栉孔扇贝干贝氨基酸含量较高,次于虾夷扇贝,高于海湾扇贝。其氨基酸的含量与个体大小成反比。在软体部中以闭壳肌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闭壳肌的平滑肌的氨基酸含量高于横纹肌。从分析栉孔扇贝的17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栉孔扇贝外套膜和内脏块均含有相当量的氨基酸,可加以利用

    1989年S2期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引用频次:14 ]
  • 海水比重对海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缪国荣,张建中,王俊红,刘启顺,张启信,李胜宽

    本文提出不同比重海水对海带游孢子的放散、附着,胚孢子的萌发,配子体的生长发育和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1)海带配子体的生长发育对比重的适应能力较强,在高比重和低比重的海水中虽然死亡率很高、生长发育缓慢,但总有一部分个体能生活下来。配子体对比重的适应范围是1.01010-1.03510;(2)海带的幼孢子体对比重的适应能力较小。其适应范围是1.02000-1.03510.尤其是低比重海水能引起泡烂。本实验结果对指导海带苗种生产有一定意义。

    1989年S2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引用频次:8 ]
  • 悬浮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及藻类对吸附磷的利用

    焦念志,李德尚

    本文用1987年12月采自平度县大泽山水库的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实验研究了悬浮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以及藻类对悬浮沉积物吸附磷的利用。实验证明,悬浮沉积物对PO_4—P的吸附相当迅速,24小时即趋于饱和;绝对吸附量随水中原有PO_4—P浓度和沉积物含量增加而增加,相对吸附量也随水中原有PO_4—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沉积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少;悬浮沉积物的吸磷或释磷,取决于沉积物吸附的磷量与水中溶存PO_4—P浓度两者的相对关系,在吸附释放平衡条件下,二者的数量变化呈对数相关。藻类培养结果表明,悬浮沉积物吸附磷能被藻类直接利用。据此,作者提出应当用总活性磷,而不是溶解无机磷作为浅水型内陆水域有效磷的指标。

    1989年S2期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引用频次:16 ]
  • 栉孔扇贝的食料分析

    王如才,兰锡禄,刘丽辉,安育新

    栉孔扇贝的食料以硅藻为主,作者在调查海区中共检查出硅藻79种,隶属于37属,扇贝胃含物中共检出59种,隶属于28属 栉孔扇贝易摄食的主要种类有舟形藻、圆筛藻、骨条藻、曲舟藻和金藻,选择指数较高;兼食一些绿藻、桡足类、无脊椎动物卵和幼虫及有机碎屑 栉孔扇贝对角毛藻、根管藻、楔形藻、甲藻类及纤毛虫类选择指数较小,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物有长的角毛、尖而硬的棘和刺,不易被鳃过滤和摄食。栉孔扇贝的食料随季节、海区的不同,食料的组成以及对食料的选择指数都有不同的变化。同一季节不同日期其食料组成也随着海区浮游生物的变动而变化 不同大小的扇贝在同一海区中其食料组成是类似的,无明显差异

    1989年S2期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引用频次:28 ]
  •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存活和生长的初步研究

    张嘉萌,张伟权

    本文提出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中国对虾存活、生长和蜕皮的影响;连续测量了中国对虾各期溞状幼虫和糠虾幼虫蜕皮间期的体长变化。实验数据经数理统计,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饲养密度、投饵量和换水率对中国对虾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α=0.05)。较高的密度、投饵过量和换水不足的综合效应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氨氮和pH超出允许的范围。2、水体溶解氧含量降至临界水平是对虾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对虾存活的限制因子。3、当摄食不足时,中国对虾会表现出蜕皮后零生长、负生长。4、第一、二、三期溞状幼虫在蜕皮间期内身体分别能延长12%,11%和7%。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对虾养成期管理的建议;讨论了对虾蜕皮后体长不增加或体长缩短这一现象、机理以及该现象在对虾养成管理中的意义。

    1989年S2期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引用频次:8 ]
  • 镉对中华绒螯蟹肝R—细胞亚显微结构及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活力的影响

    卢敬让,赖伟,堵南山

    作者提出镉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脏R—细胞亚显微结构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影响。在亚显微结构水平上,R—细胞中,受影响变化最明显的是线粒体;线粒体体积和其内膜嵴的破坏程度与介质镉浓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镉浓度的升高,细胞器减少,内质网膨胀,细胞质和线粒体基质变稀薄。SGPT活力也随镉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并与R—细胞亚显微结构变化程度一致。本文还就处于不同镉浓度下的标本,与生理机能相联系的R—细胞形态变化的意义、R-细胞线粒体亚显微结构变化与SGPT活力变化的关系及SGPT活性变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1989年S2期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引用频次:65 ]
  •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ouys)粗蛋白、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楼伟风,李爱杰,徐家敏

    作者对人工养殖中国对虾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性别以及养殖对虾和天然对虾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粗蛋白含量从8月开始增加,至9月达最高值。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在8月以后逐月增加,增加幅度较大;其它氨基酸含量随着对虾生长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2、无论是养殖对虾,还是天然对虾,雌雄虾之间其氨基酸含量几乎完全相同;3、无论雌雄,养殖对虾和天然对虾的氨基酸含量基本上一致。图6与图7所示甘氨酸和亮氨酸的差异,可能是分析上的随机误差,并非对虾本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

    1989年S2期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引用频次:24 ]
  • 双拖网网口扩张的估算方法

    侯恩淮,潘辉明,王有党

    本文用计算确定双拖网曳纲的空间形状与张力,估算在一定拖速下两船间距、水深与网具水平扩张的关系。根据模型试验测出的水平与垂直扩张值,换算出双拖网网口高度并与实测结果比较。可针对各级渔轮和生产条件,广泛计算并列出图表,以便在生产中用于双拖网调整。

    1989年S2期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引用频次:1 ]
  •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 Linn)幼鱼渗透压调节的初步研究

    叶畹初,陈大刚,马琳

    作者提出了放置于水温为19~20℃及30℃,盐度为0,16‰和30‰的各水体中尼罗罗非鱼渗透压调节的时间过程。研究揭示出尼罗罗非鱼幼鱼具有极其灵活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力:当水体由于盐度的改变,其冰点下降值Δ°改变114~121.4%时,幼鱼在收容五天后,血液渗透压重新达到平衡,冰点下降值Δ°只增加1.6~4.7%,当水体的Δ°改变292~307.2%,幼鱼血液渗透压的Δ°值只增加4.7~6.2%。作者认为,该幼鱼渗透压的调节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失控期,Δ°值迅速增加 二,调节期,Δ°缓慢地随收容时间继续增加,直达到最大值,并开始下降;三、趋平期,幼鱼血液的Δ°值下降并达到平衡位置。尼罗罗非鱼渗透压调节的具体时间过程及特点取决于其内外渗透浓度变化的梯度(从淡水到海水或半海水)以及水温、饵料条件。

    1989年S2期 8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引用频次:8 ]
  • 拖网渔船螺旋桨设计工况研究

    高清廉,周玉光,洪文友,赵柏贤,崔方力,梁毅峰

    作者以8154型、8101型和876型拖网渔船为对象,根据全年生产情况,从快速性、拖曳性能和经济性能,综合研究其螺旋桨设计工况。由34种型桨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普通桨的拖网渔船,拖网航速为最佳设计工况;采用导流管定距桨的渔船,5节航速为最佳设计工况。

    1989年S2期 9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引用频次:1 ]
  • 鱼类游泳运动的研究——Ⅰ、三种海洋鱼类游泳的运动学特性

    何平国,C.S.Wardle

    作者提出鲭鱼(Scomber scombrus L.)、绿青鳕(Pollachius virens(L))和鲱鱼(Clupea harengus L.)的游泳运动学特性。实验表明,这三种鱼类的游泳速度与摆尾频率成线性关系。当泳速大于三倍体长/秒(BL/S)时,单位游距几乎不随游速变化,其平均值分别为:鲭鱼0.90体长(BL)、绿青鳕0.88BL、鲱鱼0.70BL。其摆尾幅度都不随游速变化,平均值在0.21~0.23BL之间,各种鱼之间无显著差别。作者认为,鱼类游泳的单位游距与鱼类的体型、肌肉及游泳推进性能有关,而单位游距的差异是身体—尾鳍式游泳的鱼类之间最大游速差异的主要原因。

    1989年S2期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引用频次:15 ]
  • 20马力玻璃钢渔船的总体设计

    高清廉,洪文友,周玉光,贾建民,景兵

    作者为开发新型渔船并改善其性能和节约木材,设计了20马力玻璃钢渔船。船体总长Loa=13.65米,船宽B=3.40米,型深D=1.15米,平均吃水T_m=0.82米,航速V=6.5节,满载排水量为17.19吨,自持力为10天。全船采用玻璃钢材料,并设计成折角线形横剖面、延伸甲板和收缩形舭龙骨。本船稳性满足规范要求。横摇性能及适航性能良好。

    1989年S2期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引用频次:6 ]
  • 鲤鱼在不同保藏温度下的质量变化

    徐家敏,楼伟风,林洪,刘树青,姜秀萍

    作者对鲤鱼在冰藏(0-2℃)和常温(10℃、15℃、28℃)的保藏条件下,以TVB-N、K值,细菌总数和感官鉴定为鲜度指标,分析了质量变化。根据综合评定:达一级鱼鲜度的期限冰藏约为10天,常温10℃为3天,15℃为1天;达二级鱼鲜度的期限冰藏为18天常温分别为4天,2天和半天左右。可见,冰藏的保存期比常温保藏延长二周以上。作者认为冰藏是鲤鱼保鲜简便有效的方法。同时也证实了在不同保藏温度下,K值因初期变化显著而可作为高标准的鲜度指标。试验中发现TVB-N在保藏后期与细菌总数和感官鉴定不相符,TVB-N值偏低,其中冰藏鲤鱼尤为明显,此现象在鳙、鲢、鲤冻藏试验中也存在,因此,提出以TVB-N作为腐败指标是否适用于冰藏、冻藏的淡水鱼尚需商榷。

    1989年S2期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引用频次:13 ]
  • 红色无硫细菌处理高浓度鱼品废水的研究

    姜秀萍,陈世阳

    本文从城市生活污水的沉降污泥中分离出三株红色无硫细菌,经鉴定R1为胶质红假单胞菌(Rhodopscudomonas gelatinosa),R2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 palustris)、RS-1为红螺属(Rhodosprillum)的一种。R1与R2均为兼性需氧和兼性光能利用菌,RS-1为专性厌氧光合菌。作者提出了它们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和最适生长条件,最后确定R1、R2是较有利用前途的优势种类。作者利用上述分离的菌株对高浓度的鱼品废水进行了净化处理试验,得出R1对CODcr的去除率约为65%,R2的去除率为74%以上。二者混合使用可提高至87%。作者还发现废水中的非光合性杂生菌有助于提高光合细菌的净化力。

    1989年S2期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引用频次:5 ]
  • 海湾扇贝大水体人工育苗的高产技术

    张启信,王兴章,阎锦敏,刘建成,王瑞明,王如才

    本文论述了海湾扇贝大水体人工育苗的高产技术和亲贝暂养、幼体培育,海上育成等的有关技术环节。并提出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采用网箱暂养亲贝比网笼成活率提高14%,产卵时间提前5天,孵化率提高15%,幼体选育应及时进行。且在相同的孵化条件下下,产卵后26小时倒池比30小时后倒池成活率可提高38%,饵料投喂应坚持勤投、少投和混合投喂原则。在一定量的投饵条件下,日投10次比日投3次成活率高70%以上。但海上疏苗密度不宜过大,以每袋1000~2000个稚贝为宜。

    1989年S2期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0 ]
  • 对虾耗氧量、耗氧率及窒息点的研究

    李三庆

    亲虾耗氧量7.41—22.38毫升/尾·小时,平均值为16.28毫升/尾·小时。幼虾耗氧量1.05—3.20毫升/尾·小时,平均值为1.98毫升/尾·小时。亲虾耗氧量高出幼虾好几倍,如以平均值计算,幼虾的耗氧量只是亲虾耗氧量的12.2%。 亲虾耗氧率0.111—0.302毫升/克·小时,平均值为0.236毫升/克·小时。幼虾耗氧率0.253—0.442毫升/克·小时,平均值为0.352毫升/克·小时。亲虾的耗氧率明显地低于幼虾,如以平均值计算,亲虾的耗氧率只是幼虾耗氧率的67.0%。这与耗氧量的情况恰相反反。 亲虾窒息点1.57—1.82毫升/升,平均值为1.67毫升/升。幼虾窒息点0.32—0.51毫升/升,平均值为0.43毫升/升。在不封闭条件下,亲虾的窒息点平均值为1.85毫升/升,幼虾窒息点(养虾池现场测定结果)平均值为0.86毫升/升。

    1989年S2期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引用频次:1 ]
  • 泥蚶[Arca(Anadara)granosa linne]生殖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刘竹伞

    本文作者对青岛丁字湾的泥蚶生殖腺发育的周年变化,做了组织学观察,探讨了其与水温、滩温的关系。根据生殖腺发育的周年变化,将其分为六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耗尽期、休止期。这对泥蚶养殖中,正确掌握人工育苗和半人工育苗的时间提供了依据。 此外,也观察到了泥蚶的雌雄同体现象。

    1989年S2期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