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海洋水团的Fisher型逐步判别预报

    李凤岐,苏育嵩

    判别分析是多元分析方法之一,我们将其应用于海洋水团的判别预报。用逐步判别的方法挑选因子,依每个因子的Wilks量进行F—检验,逐步地将判别“能力”强的因子选入。同时将由于其他因子组合而相形见绌者及时剔除。根据矩阵变换的信息,给出了Fisher型逐步判别预报式。将北黄海冷水团强度预报作为示例,给出了筛选因子及建立判别式的全过程。用历史资料检验了预报效果。与习用的Bayes型逐步判别预报进行了对比。

    1987年04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引用频次:4 ]
  • 海洋矢量过程旋转谱估计的统计分布及置信区间

    孙海丽,王景明,方欣华

    本文利用一些复随机变量的分布和统计推断理论,导出了向量过程的正旋谱、负旋谱、谱差、总谱、外自谱、频域外自相关函数、外自谱的位相函数等估计量的渐近分布以及它们的置信区间,并简略地讨论了所得置信区间的最优性。最后用锚系海流计资料实例说明了所得置信区间公式在海流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1987年04期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引用频次:0 ]
  • 黄海陆架表层水温的低频振动

    周发琇,于慎余

    本文在对位于黄海南部陆架上的朝连岛站30年水温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该站的表层水温有周期大于20个月的低频振动,其中以准两年周期和6年周期最显著。陆架水温的这种低频振动是对东亚季风异常的响应。这种低频振动在冬季与渤海冰情的变化同步;在夏季与黄海底层冷水团的强弱相关。同时,这种低频振动在对马暖流上也有一定的反映。

    1987年04期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引用频次:8 ]
  • 海船手压号笛的设计

    卫孝泉,李江吉,李桂聪

    该号笛由两部分组成,即音室与振膜组成的策动系统、指数形号筒与双曲形号筒组成的复合式声传输及声辐射号筒。本文对其声策动系统和复合式号筒作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力—声类比线路图。根据国家海船信号设备规范的技术标准计算并选定了号笛各部分的尺寸。最后制成适宜无机械动力船只使用的音响信号器具。

    1987年04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引用频次:0 ]
  • 海水中悬浮粒子的微电泳研究 Ⅰ针铁矿、δ-Mno_2的电泳淌度与酸度、重金属离子及有机物浓度的关系

    郑士淮,张曼平,赵洪亮,张正斌,刘莲生

    本文用微电泳的方法研究了针铁矿及δ-MnO_2悬浮粒子的电泳行为。支持电解质的离子强度影响淌度的大小,但不改变等电点(IEP)。重金属离子在悬浮粒子上的吸附,使pH高于IEP时的表面电荷由负变正,而在pH低于IEP时影响不大。 小分子量的有机物如氨基酸对悬浮粒子的淌度影响不大,而大分子量的有机物如腐殖酸使IEP左移。天然海水,河水等对悬浮粒子表面电荷的影响是其中的有机物使IEP左移的结果,故天然水体中悬浮粒子无例外地均荷负电。

    1987年04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引用频次:2 ]
  • 黄河口泥沙颗粒表面电荷的微电泳研究

    张曼平,郑士淮,张正斌,刘莲生

    黄河是世界河流中携带泥沙颗粒最多的河流。泥沙的沉积不仅受物理因素,也受化学因素的控制,例如受表面电荷的控制。研究黄河口水中悬浮体颗粒的表面电荷,有助于探求河口区域的悬浮物沉积规律。 本文测定了不同盐度下黄河口水体中悬浮粒子的电泳行为,得到如下结果:(1)所有悬浮粒子均带负电荷。(2)粒子Zeta电位的负值随盐度增大而减小。这个结果与文献报道(欧洲一些河流的)情况一致。

    1987年04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引用频次:4 ]
  • 莫桑比克罗非鱼在降温过程中与呼吸有关的血糖和乳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林华英,楼宝城

    在海水中养殖的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水温从20℃开始,以1℃/小时速度下降到10℃为终止温度时发现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呼吸次数逐渐减少,水温降至14℃以下时,明显地表现出机能的衰竭。本文对与鱼类体温调节有关的血糖和乳酸的含量,在不同的温度梯度下进行了测定。并对以上两种供能物质的变动情况与呼吸机能衰竭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987年04期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引用频次:0 ]
  • 海马(HIPPOCAMPUS)消化道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蔡仲希

    本文研究了大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日本海马H·japonicus kauP和三斑海马H.trimacutatue Leach消化道的形态学。三种鱼类消化道的解剖学特点基本相同。消化道均可区分出头肠、前肠、中肠和后肠。中肠最长。口孔小,口腔呈管状,口鳃腔内无齿,无鳃耙,无舌,鳃孔小。不具胃,也无幽门垂,中肠前部稍为扩大形成假胃。 组织学方面共同特点为:粘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球形分泌细胞组成。上皮内无多细胞消化腺,未发现味蕾。大海马与日本海马在食道纵褶的形状,球形分泌细胞的分布区,假胃肌层的排列及上皮细胞的形状等方面有种的差别。

    1987年04期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引用频次:4 ]
  • 东海钙质生物骨屑的矿物学特征

    朱而勤,李建华

    通过电镜、电子探针和X射线等项分析,对东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腹足类、双壳类、苔藓、珊瑚、海胆等骨屑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确定了矿物成分与生物属种的关系,并基于有孔虫壳体化学成分将壳体分为均质壳和异质壳,生物碳酸盐中镁主要富集在方解石及镁方解石中,锶在方解石和镁方解石中的分配系数(D)相似,为0.11—0.14;在文石质骨屑中D=1.09-1.20。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生物属种有明显关系。据一些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偏差值计算的水温来看,本次测定的有孔虫属种的骨屑不能作为理想的骨屑温度计。

    1987年04期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引用频次:3 ]
  • 地震折射波的虚拟速度——临界角谱的原理与制作方法

    焦湘恒,王修田

    虚拟速度—临界角谱是地震折射波虚拟射线理论的应用之一。根据共始点或共折射点记录的相似性,利用第一虚拟时距曲线方程,对时距曲线进行扫描计算,可以制作共始点谱和共折射点谱。 文中,通过实际介质模型的计算机试算结果,对该方法作了验证。

    1987年04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引用频次:1 ]
  • 乳山湾的污染与异养微生物的调查分析

    陈世阳,包文雅,李八方,刘树青

    于1985年5—10月定期采取了乳山湾内和岸边养虾池的水样及底泥进行了异养微生物的分析。菌数的平均值池内高于湾内,其最高值和水中COD的最高值同时出现在养虾旺季的8月份。在湾泥和池泥中的硫酸盐还原菌数均高达10~6个/克以上,与同期内硫化物的最高含量(326mgS/kg)相一致。并发现病原性弧菌也广泛存生。异养菌种群的组成,假单胞杆菌占有最大的比值,反映出该水域为污染类型。上述结果表明该湾的水质条件已远超出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呈现高度的有机物污染状态,其污染源与湾边周围开展大面积的养虾有关。

    1987年04期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引用频次:29 ]
  • 胶州湾海鞘类 Ⅱ、柄海鞘科Styelidae

    葛国昌,臧衍蓝

    本文为胶州湾海鞘类区系研究之一,涉及柄海鞘科2属7种,其中二种为新种。

    1987年04期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引用频次:7 ]
  • 用微机研究光电倍增管伏安特性

    王世理,赵军

    <正> 光电倍增管的伏安特性系指,当投射到光阴极上的光强恒定时,阳极电流与总的工作电压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1)式中l_A为阳极电流,φ为投射到光阴极上的光强,R是阴极灵敏度,G是光电倍增管的总放大倍数。G可用下式表示:

    1987年04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