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科版)


  • 黄河口附近水文特征分析

    侍茂崇,赵进平,孙月彦

    <正>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多年平均年迳流量442.8亿立米,挟带入海沙量近11亿吨,以水少沙多闻名于世界。自1855年从苏北改道注入渤海以来,河口三角洲岸线不断外移。据庞家珍、司书亨的研究结果,在1855—1954年间,造陆速率为23平方公里/年,平均岸线外延速率为0.15公里/年;1954—1972年间,造陆速率为23.5平方公里/年,平均岸线外延速率为0.42公里/年,造陆速率基本未变,只是因河口范围缩小,致使河口外延速率增加。

    1985年S2期 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引用频次:11 ]
  •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中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和季节性变化

    张经,黄薇文,刘敏光

    <正> 黄河每年输沙11亿吨,其中36%漂浮于渤海,其余64%淤积在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大量泥沙的堆积使得三角洲推进迅速,平均每年为25km。相当部分的悬浮泥沙由河口向外输送,对三角洲本身及邻近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交通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根据1983年冬季和1984年夏季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区观测分析的结果来讨论黄河泥沙入海后的迁移和季节性的差异。

    1985年S2期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引用频次:5 ]
  • 黄河口及其毗邻海区底质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及季节性变化

    李静,陈淑珠,刘敏光,杨淑海,黄薇文,张经

    <正> 河口地区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行为,其最终归宿是转移到底质中去。进行底质重金属的研究对于了解河口区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及其在底质中的积蓄程度,进而对该地区重金属污染做出评价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素以高泥沙含量而著称,每年向河口输沙约达12亿吨。巨量的黄河泥沙堆积于河口三角洲上的滨海区内,致使三角洲演变剧烈,因而早期对黄河口的研究多集中于此。对于黄河口地区重金属的运动情况及其地球化学行为研究甚少,尚未见到报道。

    1985年S2期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引用频次:3 ]
  • 黄河口地区沉积物中若干地球化学参数及地球化学环境

    黄薇文,张经,杨作升

    <正> 河口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河流搬运的物质大部分沉积在这里。从沉积环境来看,河口地区既不属于典型的陆相,又非典型的海相,而具有过渡性质。对于黄河口沉积物中一些重要的地球化学参数及河口地区的沉积环境过去了解得不多,本文主要根据1983年冬季对黄河口附近119°—120°E,37°33′—38°30′N的地区(图1)调查的结

    1985年S2期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引用频次:5 ]
  • 黄河口毗邻海域细粒级沉积物特征及沉积物入海后的运移

    杨作升,孙宝喜,沈渭铨

    <正> 一、前言 黄河沉积物入海后的运移一向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其多年平均入海泥沙量高达11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二位,还因为黄河是世界泥沙浓度最高的河流,多年平均入海泥沙的浓度为24.5公斤/立方米,居世界各大河之冠。在每年约11亿吨的泥沙中,有3亿多吨进入开阔海域。研究这一巨大数量沉积物入海后的运移,对认识其影响所及

    1985年S2期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引用频次:26 ]
  • 莱州湾西部海域海浪的探讨

    汪炳祥,张就兹,徐宏明

    <正> 海浪是海洋工程的重要外力之一。本文的目的在探讨莱州湾西部海域的海浪,为该区将要兴建的海洋工程提供有关数据。 文中选用了浅水风浪预报中较重要而常用的五种方法对20、15和10米三条等深线上的七个预报点进行后报。鉴于无风浪的实测资料可资验证,于是我们采取多方面的比较,从中选取较合理的数据作为各预报点附近海域的五十年一遇的海浪要素。

    1985年S2期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