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茂崇,赵进平,王喜瑞,李显烈
<正> 在我国近岸浅水域泥沙运动研究是最近才加速兴起的一门实用的、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学科。从海洋水文角度来探讨海水中悬移质与海底推移质泥沙分布以及它们随浪潮流运动的规律,对于海岸变迁,海底冲淤,开挖航道的方向.以及建港之后航道的维护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为了建港工作需要,我们从1983年秋开始,对这个海区进行广泛的流场调查;采集不同天气条件下各层海水水样,进行悬移质含量分析;潜水观察浮泥的厚度和近底层海水混浊情况,根据大量的观测资料和计算,我们认为五号桩海区(即新黄河口北部,从38°
1985年S1期 11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引用频次:3 ] - 侍茂崇,赵进平
<正> 由于无潮区附近具有潮差小、潮流强等特点,因而它对建港的港址选择有重要意义。黄河三角洲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但在口门附近泥沙运动并非到处相同,主要受海洋动力因于的制约,其中以浪、流、潮的影响最为明显。潮流、余流对5米等深线以外海区泥沙的启动和搬运起主要作用(因水较深,浪的影响要比岸边小得多),因此,开展近海区的潮流、余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在潮流强的地方,不仅悬移的泥沙难以沉淀,甚至一些原有的沉积物也能在强潮流的作用下,逐渐被搬移他处,因此在强潮流区海底较硬。例如5号桩(119°00′E,38°01′N)的东北方15米水深的地方,潜水员下去埋捕砂器时,必须使用铁铲挖坑。现在黄河口门3米水深处,也是一个强流带,流速可达到120-140厘米/秒。潜水员潜入水下观察,发现那里的海底也很硬。
1985年S1期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引用频次:12 ] - 黄薇文,张经,刘敏光,邱丽璇,陈长景
<正> 在对颗粒态悬浮体和底质中重金属的研究方面,较多的工作是测定其总量。但仅用总浓度来评价底质的污染情况是不够确切的,因为不同结合形式的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对生物体的毒性也不同,当水介质环境发生变化时,将使某些结合形态的重金属从颗粒态中释放出来。采用合适的试剂将重金属的不同结合部分进行选择性地提取,再分别测定,对于了解微量金属的来源、变化的形式、迁移的规律和对生物的毒害作用,能提供更可靠、更真实的信息。 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工作者在这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有许多学者设计了不同的化学提取步骤以了解微量金属的不同地球化学形式,其中A.Tessier的方
1985年S1期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引用频次:8 ] - 吕小乔,祝陈坚,张爱斌,史致丽
<正> 河口及近岸海区营养盐含量较丰富,是海洋生物繁殖的良好环境,因此调查研究这些区域水体中的营养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AsTon指出,近年来河口区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及其它无机形式氮行为的研究已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注意。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物质对生物过程包括对控制生产力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排入河口富营养污水(例如生活污水等)影响的关注。 关于河口及近岸区营养盐含量变化及行为的研究情况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当河水与海水混合时,河流带入营养盐的行为,如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及硝酸盐是否有转移,保守性如何,是近年来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且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以硅酸盐为例,同一河口不同时间测定结果不一致,如Peterson
1985年S1期 14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引用频次:4 ] - 刘仲衡,吴锦秀,于永杰,李晓光,王宏翔
<正> 凡以潮汐作用为主而没有强烈的波浪作用、地形表面平坦而宽阔的海陆共同作用的海岸地带,人们称为潮坪。潮坪上由于潮间水位的变化,水流运移的差异和非潮汐因素(如风、生物等)的不同,使潮汐沉积有明显的规律性。 随着渤海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沿海城市规划、港湾建设和水利资源等方面的需要,渤海南岸黄河三角洲的潮坪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于1983年3月和6月两次赴现场调查,并进行实验分析和资料整理。现将该
1985年S1期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引用频次:6 ] - 赵其渊,李家丰,丁红,王小隆,马文斋,李国都,何朝雄
<正> 结合海洋地质专业84届毕业生的论文工作,曾对黄河口沉积物及少数滦河口沉积物样品共40个(见图1),进行了以背景作为内标的微量元素发射光谱分析。在正式分析前作了摄谱条件试验和用标准样作了所分析微量元素的重复性试验(包括黑度的重复性和浓度的重复性),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摄谱条件和所选用的分析线情况下Cu、Ni、Mo的黑度相对标准偏差<6%,Mn、Pb的黑度相对标准偏差为
1985年S1期 169-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引用频次:2 ] - 吕亚男,林振宏,孙聿嵋,周易
<正> 黄河输出的泥沙对渤海沉积,特别是渤海南部的沉积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黄河入海河道的变迁,改变着沉积物的供给和沉积动力条件,使河口、滨外区的沉积模式变
1985年S1期 179-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引用频次:0 ] - 关庆利
<正> 1984年10月29日,我院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签订了对我国黄河口及渤海中南部、以沉积动力学为主的联合考察协议。本协议从今年五月初开始实施,为期三年。我院院长文圣常教授和俄勒冈大学研究院院长凯勒教授分别担任实施该协议的各方负责人,并在协议书上签字。 1984年12月10日,我院化学系副主任史致丽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马尔丹博士签订了对我国黄河口痕量金属和有机物地球化学联合调查研究协议。本协议从今年四月底开始
1985年S1期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