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祖珂
<正> 一、引言 本文提出的潮汐分析方法是在半图解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利用34天的潮汐资料,依据坐标公式在“潮汐波面”上计算出720个非整点的潮高值,对这些潮高值分族后再按照严格的最小二乘法求得75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
1980年04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引用频次:1 ] - 关福民
本文着重讨论了双光束条纹型激光多普勒测流系统中,光学分束系统参数与散射信号的关系,列出了有关的公式。计算了园形截面的散射颗粒直径与干涉条纹周期呈不同比值时对信号的影响,其结果与以前采用矩型截面进行计算的结果差异较大。以设计一台激光海流计为例,推荐一种以选择与散射粒径相匹配的条纹周期为出发点的光学参数选择方法。最后介绍作者提出的为实现这种选择的光学布置。
1980年04期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引用频次:1 ] - 路德明,路季平
利用多孔结构增加换能器频带宽度,是换能器设计方面的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本文指出,换能器辐射块钻孔引起等效质量的减少,是导致频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对园台形辐射块钻孔的换能器,用一般解析法求其振速分布是困难的。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求其振速的数值解,并算出了换能器的等效质量及带宽变化。该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辐射块前端或中间沿轴向钻孔的复合式和夹心式压电换能器等效质量的计算。
1980年04期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引用频次:1 ] - 周家义,潜琬英,符瑞文,赵云英,唐永明
<正> 研究和测定海水中汞的存在形态和在海水—底质间的相互交换,对于探明汞在海洋中的转移变化及其最后归宿,评价海区汞的自净能力,以及防治汞对海洋的污染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工作目前在国外虽有报导,但进行的还不多。Anfalt(1968)应用前人有关稳定常数的数据计算了汞在天然水中的化学态。认为海水中的无机汞80%是以HgCl_4~=形式存在。Smith(1971)分析了泰晤士河有潮河段水样中的可溶性汞和悬浮态汞。水
1980年04期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引用频次:4 ] - 黄薇文,赫崇利,李福荣,王庆璋,李静
本文研究了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海水中的砷(Ⅲ)和总砷。用玻碳电极同位镀金直接测定砷(Ⅲ);用过硫酸钾消化后,亚硫酸钠将砷(Ⅴ)还原成砷(Ⅲ)而测得总砷。本方法的检出限达3×10~(-10)M。回收率砷(Ⅲ)为106±4%,总砷为101±11%。样品经过简单的预处理能得到较好的重现性。
1980年04期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引用频次:4 ] - 廖承义,李永祺
<正> 原油和炼制油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目前已有不少的研究资料。在瓣鳃类动物方面,主要有贻贝,牡蛎、蛤蜊、沙海螂等,而有关油污染对扇贝的影响,迄今研究工作还很少。Motohiro等人(1976)曾报导了扇贝(Pecten yessoensis)在油污海水中受污程度的试验。Rice(1976)报导了柯克(Cook)原油和2号燃料油对成体栉孔扇贝(Chlamy Sp.)的半致死浓度试验结果。Croddock(1977)引述了几种原油和2号燃料油对栉孔扇贝(Chlamys rubida)成体的急性半致死浓度。但有关原油对栉孔扇贝早期发育影响的报导,我们尚未见到。栉孔扇贝是我国北方沿海的珍贵海产养殖
1980年04期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引用频次:0 ] - 李荣光
作者在西太平洋斑海豹(P.v.largha)的繁殖季节,进入其繁殖区进行考查。主要根据野外观察资料描述,讨论了该亚种在中国辽东湾的繁殖地和繁殖习性。 1、西太平洋斑海豹在中国的辽东湾浮冰上产仔,该繁殖地约在北纬40°30′—45′;东经121°—122°之间。 2、幼兽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难于人工饲养,死亡率约75%。 第三期,在水中营独立生活,易于人工饲养。 为合理利用资源,应禁捕第一期幼兽,选第三期者饲养。 3、未性成熟的雌兽不能与成熟雄兽合池饲养,否则雌兽会因逃避雄性的追逐而导致死亡。
1980年04期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引用频次:8 ] - 江乃萼,阎祚美,方宗熙
<正> 硼对高等植物生长的影响,已有不少的研究。有人认为它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有人不同意这个意见,硼对海藻的效应,研究的不多。McBride等的观察指出,硼对小球藻的生长没有什么影响。Lewin的实验表明,硼对硅藻的生长是必需的。Nasr等的观察指出,硼对石(艹尊)和Dictyota的生殖有刺激作用。 本实验在于观察硼对海带雌配子体生长发育的效应。1973年和1976年,我们曾做了一些探索性实验,1979—1980年又重复了实验,这里仅汇报一部分实验的结果。
1980年04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引用频次:8 ] - 王宗诚,方宗熙
<正> 氮(N)是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有机物的成份。磷(P)是核酸等重要有机物的成份。它们在细胞代谢中发生重要的作用。海带或其他生物在代谢过程中都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氮和磷的供应,才能正常地生长和发育。Drew(1910)的实验指出,在天然海水中加入一些无机盐的氮和磷可以促进糖海带配子体的生长。Harries(1932)的实验指出:磷促进海带配子体的细胞分裂。当磷的含量超过氮时,配子体会生长成为多细胞分枝体,结果不能发育为孢子体,当氮的含量过多时,配子体的生长延缓,发育推迟。木下
1980年04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引用频次:29 ] - 薛金声
<正> 长期以来,在以岩浆分异理论解释花岗岩成因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那些产于变质岩中而其本身又显示一定片麻状构造的花岗质岩石,均视为时代较老的酸性岩浆侵入岩,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该类花岗质岩体,大多出露于古老变质岩区,常因缺失盖层,以至于无法以地层知识正确地确定它们的时间界线之故。但是,在对岩浆分异理论提出疑义而花岗岩化学说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材料的今天,加之同位素地质的发展,对某些这类花岗质岩体已做出了“弃老还童”的结论。
1980年04期 7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引用频次:4 ] - 程广芬
<正> 一、前言 以探讨历史海洋学为目的的新生代海相地层的有孔虫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孔虫分析研究之所以能广泛开展,不仅因为此类动物是鉴别海相地层的重要标志。能够说明周期性的海水进退,而且其种属繁多、分布广泛,动物组合常成为区域地层组分和对比的良好依据。特别是对有些地质时代的深海沉积物来说,是优良的标准化石。此
1980年04期 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引用频次:3 ] - 吴剑侯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氧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代谢物在体内的氧化是逐步进行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不像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时,发生剧烈的反应。这个特点反映了生物氧化作用有别于一般氧化作用,其电子运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提出一种有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观念,才能对生物氧化现象进行解释。
1980年04期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