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宗熙,蒋本禹
海带初次自交的小实验表明,自交对海带幼孢子体的形成和生长发育有某些不良的 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和其他有关的材料,我们认为目前养殖的海带种群是杂种,含有一定的隐性遗传,因此初次自交就产生某些有害的影响。但自交有害不是绝对的,预料通过累代连续的自交和选释可能培育出在经济上富有价值的优良品种和若干能产生杂种优势的自交系。
1962年00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引用频次:16 ] - 方宗熙,吴超元,蒋本禹
本实验简略分析了海带雌配子体的放射敏感性并初步测定了30天半致死量。 从这个实验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初步结论: (1)X射线从50伦到500伦的剂量对于海带雌配子体在30天里没有什么可见的有害效应。 (2)X射线1000伦以上的剂量在30天里显著地增加了海带雌配子体的死亡率。4000伦以上的剂量从照射后的第二天起就有明显的致死效应。6000伦或稍多一点可以看做是30天的全致死量,2000伦左右是30天半致死量。 (3)照射各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都在雌配子体排卵期前后大量激增。这有环境的和体内的原因。在体内原因方面,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海带自然种群是杂种,含有某些有害的隐性突变,X射线特别是高剂量X射线的照射可能引起细胞物质的变化,同时也可能引起某些有害的诱发突变。这些细胞物质的变化和突变在单倍体雌配子体的关键时期,可能容易发生有害的效应。
1962年00期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引用频次:2 ] - 方宗熙,蒋本禹
1.X射线对海带幼孢子体30天的全致死量是6000伦左右,半致死量是3000伦左右。 2.X射线对海带幼孢子体细胞的致死影响在较大剂量的情况下特别表现在引起细胞胀大,色素体变绿。 3.受X射线伤害较不严重的细胞,似有暂时恢复的过程。这比较明显地见于2000伦组。在6000伦组没有看到细胞恢复过程。 4.X射线50伦的剂量似乎有促进幼孢子体生长的效果,2000伦以上的剂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962年00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引用频次:0 ] - 方宗熙,蒋本禹
本实验观察了紫外线对海带雌配子体的影响,得出以下的初步结论:(1)低剂量的紫外线对海带雌配子体就有一些致死影响,致死影响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大。距离30瓦紫外线灯管10厘米照射3分钟以上的剂量已有明显的致死影响。(2)本实验使用的各剂量紫外线对于海带孢子体的形成和生长都有一些不良的影响。
1962年00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引用频次:0 ] - 方同光,郑柏林,赵学武,钱树本
<正> 我省滨海地区分布着相当大面积的海滩盐碱地。由于土壤含有过多的盐分,因而成为整片荒滩。荒滩中就有零星分布的耕地的话,也由于盐碱过多,造成作物减产,甚至不能耕种。因此全面改造海滩,综合利用,变荒滩为良田,使栽培面积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有其重要意义。现在有了人民公社,并且在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全面改良海滩盐碱地有实现的可能。
1962年00期 2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9k] [引用频次:0 ] - 李嘉泳
,邹仁林
,王秋
,杨德渐
1.为进行生殖周期研究的需要,本文首先对胶州湾两种习见帘蛤动物的种名重新进行了鉴定,发现其中原来定名为杂色蛤Venerupis variegata的一种应是半叉蛤V.semidecussata。其另一种仍为蛤子V.philippinarum。 2.本文以组织学和细胞学方法为主,研究了胶州湾两种习见帘蛤动物的性腺发育周期,并根据性细胞的发育过程,把它们的性腺发育周期分为:A(增殖期)、B(生长期)、C(成熟期)、D(生殖期)、E(后生殖期)等五个时期。 3.半叉蛤和蛤子雌性腺发育周期的形态学过程彼此完全没有什么差别。此外,两者雄性腺体的发育也有同样表现。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考虑它们两者分类关系的依据。 4.结合性腺组织学检查、室内自然产卵观察,人工授精实验、性腺发育指政(平均体重与平均壳长比值)的测定和性腺解剖观察等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可以肯定胶州湾半叉蛤和蛤子的生殖周期是一年一次。其生殖季节是从9月上旬到10月中旬,共约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 5.在雄性个体产卵以后,泡囊内仍然残留一部分卵子。鉴于大量吞噬细胞的侵入,这部分卵子继续成熟和产出的可能是不大的。 6.雄性排精活动可能较产卵时间要长一些。甚至到12月底前后,仍有个别个体的泡囊内残留极少精子。但新精子的产生必须到4月初旬左右才能开始。 7.在卵母细胞早期发育过
1962年00期 4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1k] [引用频次:9 ] - 高哲生,张志南
<正> 我国关于水螅虫类和水螅水母类的调查研究,林绍文曾于一九三八年发表了浙江舟山羣岛的水螅虫共计十五种;高哲生曾于1956年发表了山东沿海的水螅虫共计30种;魏崇德于1959 年发表了舟山的水螅类17种。关于水螅水母的研究,徐锡藩曾于1928年记载了厦门的一个新种;林绍文曾于1937年发表了浙江沿海的水母共计10种;丘书院曾于1954年发表了厦门的水母共计18种;高哲生等于1959年报告了山东沿海水螅水母
1962年00期 6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引用频次:14 ] - 吴宝铃
<正> 须腕动物门的发现是近年来震动整个动物界的一件大事。须腕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牠保留有后口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须腕动物的发现对后口动物的系统发生和高等动物形态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须腕动物属后生动物(Metazoa),但牠是后生动物中惟一失去消化道,利用触手基部的腺细胞进行细胞外消化的类群。
1962年00期 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引用频次:0 ] - 张学明
<正> 一.前 言 水稻和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粮油作物。为了大力发展粮油生产,有必要对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结实器官形成进行研究。根据 李森科的植物阶段发育理论,植物的个体发育是要通过一系列质上不同的阶段;而植物的结实器官形成,只有在阶段发育质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生长点的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阶段发育的质变的。苏联的库彼尔 曼经过多年研究,创立了形态生理学
1962年00期 10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引用频次:0 ] - 方宗熙
<正> 在19 世纪的下半期,在西欧形成了魏斯曼的种质学说。这个学说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对遗传和进化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于是出现新达尔文主义。 魏斯曼的种质学说对生物学,特别是对遗传学、胚胎学和进化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些学科都要谈到这个学说。但是,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学者,对这个学说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例如,摩尔根学派一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个学说,认为这个学说促进了生
1962年00期 12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引用频次:0 ] - 李嘉泳
,李福新
<正> 潮间带地内动物种(infauna),乃是潮间带动物种(intertidal fauna)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动物,借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充分利用环境中有利条件和克服其不利条件的过程中,得到了生存和发展。 就目前情况来看,有关潮间带地内动物的研究,虽然巳经有了积累;只是内容方面尚偏重于形态和分类。为了深入了解海洋环境与动物区系分布之间的关系,为了有助于
1962年00期 136-168+17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4k] [引用频次:8 ] - C.Y.Lee
,F. H. Lee
<正> The field work of the present paper extended nearly three years,commenced from November 1958.All of the thirty one species observedare large substratum animals living in the intertidal zone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regions of Kiao-Chow Bay,namely,Tsingtao Bay-HuichuanBay(青岛湾——汇泉湾),Hsuechiatao-Hsintao(薛家岛——辛岛)and Shaling-
1962年00期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